1996年我国社会资金配置的政策建议_投资论文

1996年我国社会资金配置的政策建议_投资论文

1996年我国全社会资金配置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社会论文,资金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年来全社会资金运行的基本特征和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全社会资金分配格局和运行态势呈现出新的特征:资金总量快速扩张,资金结构明显重组,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经济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银行积聚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国民储蓄保持较高的水平,资金运行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供求总量失衡,通货膨胀比较严重;资金分布过于分散,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企业资金继续趋紧;资金投入粗放,产出效益不高。

(一)全社会资金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但资金供求总量失衡,通货膨胀比较严重。

资金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全社会资金是指一定时期全社会可用于消费和投资(包括净出口)的全部资金,其总量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因为按照支出法核算,GDP是总投资加总消费之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全社会资金总量持续快速扩张。1991年全社会资金总量为21618亿元,1994年达到450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7.6%;预计1995年将达到53500亿元,为1990年的3倍。整个“八五”时期全社会资金总量为173730亿元,分别为“六五”和“七五”时期的5.5倍和2.5倍。

然而,伴随着资金总量的快速扩张,近年来我国资金供求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1992—1994年全社会资金总需求连续几年较大幅度地超过全社会资金总供给,供需差率分别为-6.5%、-7.3%、-6.2%,高于国际公认-5%的警戒线水平,由于资金供求逆差比较大, 由此导致连续几年高通货膨胀。1993年物价上涨率为13.2%,1994年高达21.7%,1995年预计为15%左右。

(二)各部门资金快速增长,资金结构明显重组,但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资金分布过于分散,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削弱,企业资金继续趋紧。

全社会资金总量通过分配与再分配形成各部门资金,参与资金活动的主体一般可分为五个机构部门:居民、企业、金融、政府(财政)和国外(为了单独反映财政收支活动,也可以将财政部门独立出来,分为六个机构部门,即居民、企业、金融、政府、财政和国外)。按照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一部门所拥有的资金实际上是该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该部门所拥有的实际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资金总量的快速扩张,除金融部门外,各部门所拥有的资金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4年,居民部门的资金达到31627亿元,为1990 年的2.49倍,平均每年增长25.6%;企业部门的资金达到7016 亿元, 为1990年的2.32倍,平均每年增长23.4%;政府部门的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收入、债务收入、预算外收入及其他收入,并扣除对其他部门的转移支出)达到7458亿元,为1990年的2.44倍,平均每年增长25.0%;财政收支差-1175亿元(广义赤字),为1990年的1.96倍);金融部门的资金(指金融机构自有资金)从1991年的343亿元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45亿元。

在各部门资金快速增长的同时,近年来资金的分布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资金分配在八十年代的基础上呈进一步向个人倾斜态势,企业资金继续趋紧,政府资金特别是财政预算内资金严重不足,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削弱。在全社会资金中,居民部门资金由1991年的68.9%逐步提高到1994年的70.27%,预计1995年将进一步提高到70.37%;企业部门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17.8%下降到1994年的15.69 %,预计1995年为16.13%;政府部门所占资金比重基本稳定, 最近两年呈下降态势,1991年为13.3%,1992年为14.3%,1994年下降到13.96% ,预计199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3.46%。在政府资金中, 财政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资金的比重明显下降,1991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1993年下降到16.2%,1994年进一步下降到12.2%。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70%,这是国际上少有的,比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都要高。如1960年的日本和1980年的韩国,个人所得比重分别为50.5%和40%,泰国、秘鲁更低,1980年分别为27.3%和25.3%。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困难逐年加重,赤字不断扩大,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三)国民储蓄保持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但储蓄结构不合理,个人部门储蓄比重过大加大了社会投资总成本。

从资金表现形态来看,全社会资金不是表现为消费形态,就是表现为储蓄形态,消费剩余就是储蓄。“八五”期间,我国社会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较高水平上,其中1991年为39.2%,1993年高达41.6%,1994年为40.8%。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国民储蓄的高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投资的快速增长。“八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33%,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这一期间,投资率平均高达39%,其中1994年高达40.8%。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高投资率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据测算,1991—1-994年我国全社会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0.49%、0.56%、0.67%和0.6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0.39%、0.49%、0.58%和0.62%)。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储蓄结构还不够合理,政府储蓄比重过低,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明显减弱,而居民储蓄比重过大,加大了全社会的投资成本。在总储蓄中,1991年政府储蓄占13.2%,企业储蓄为33.6%,个人储蓄为53.2%;1994年分别为5.8%,35.9%,58.3%。

(四)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增长相对平稳,资金的使用结构趋向优化,但资金的使用效益比较低下。

1991—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37.5%,比“七五”时期平均增长11.8%高出25.7个百分点。199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053亿元,是1990年的2.2倍,1991—1994年平均每年增长2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3%。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资金流向(主要指投资)趋向合理,特别是自1993年下半年中央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以后,经过整顿金融秩序,我国资金配置开始朝国家产业政策所要求的方向发展。一是加强了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资金投入,一批骨干工程和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初步改变了其滞后的局面。“八五”期间,国有单位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比“七五”时期增长2.4倍,投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强化产业政策的力度,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对规模效益差,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建设项目或企业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或调整、改造,促进了资金使用结构的优化。

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且呈逐年下降之势。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全社会资金的投入产出的比率不高,1991—1994年我国全社会总投资平均每年增长30.6%,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24.8%,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2%。其次从微观方面来看,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比较低下,1991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11.81%,1992年下降到10.33%,1994年又进一步下降到9.77%。

(五)资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资金融通规模迅速扩大,直接融资开始成为国家和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市场发育还很不充分,市场运作方式也不够规范。

近年来,我国资金融通规模迅速扩大,资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1991年我国资金融通总量为11250亿元,1994年扩大到3227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9%;1995年预计为4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在全社会资金融通中,直接融资方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个人投资、企业和国家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如1992年,居民部门资金融资(或净金融投资)总额为4941亿元,其中居民投资于有价证券和参与集资占居民部门净金融投资的30.8%;企业资金融通(资金流入)4043亿元,其中通过各种有价证券融资占企业部门融资总额的33.2%;财政通过国债直接融资占财政全部融资的38%,1993年为50%。到1994年末,我国累计发行各类有价证券6100亿元(其中国债3211亿元),股票114 亿元(实际筹资360亿元)。

但目前我国的资金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仍比较低,利率还不能反映资金的实际成本;而且资金市场在宏观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资金的流向还不尽合理。

(六)引进外资增长迅速,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装备更新,但外资流向还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迅速,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整个“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3倍多,平均每年增长43%。 外资的大量涌入从总体看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但是,通过资金流量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资金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资金外流的异常现象,除1993年为净外资流入690亿元外, 其他年份均为数额比较大的资金流出,其中1991年为718亿元,1994年为661亿元, 1995年预计为650亿元。同时,从利用外资的流向来看也不尽合理,相当一部分外资流向房地产或证券投机等不合理方面。

二、对1996年我国全社会资金配置政策取向的建议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资金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996年我国资金配置政策取向应为: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抑制通货膨胀的力度,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调整和优化全社会资金分布结构,引导全社会资金沿着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方向运行,提高资金运行的有效性。

1、实行资金运用总量适度从紧和结构上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继续加大抑制通货膨胀的力度。

鉴于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1996年应实行财政金融总量适度从紧的政策,并努力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实施力度。在目前财政为各种因素所制约,实际达不到完全消除赤字甚至安排盈余的情况下,1996年应采取适当缩小财政赤字规模政策,同时由银行适度抽紧银根,使财政金融资金供求总量保持基本平衡,并对财政货币政策取向适当分工。财政政策重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国家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强基础产业的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重点是调控总量,努力压缩需求总量,控制基础货币,控制贷款投放,优化贷款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2、统一预算管理,规范政府分配行为, 扭转政府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

从公共分配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的政府分配很不规范,缺乏统一性,分配渠道比较混乱。政府分配除正常的财政收支外,还包括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地方部门自行设立的各种基金、收费等制度外收支,以及一些部门和单位非法进行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体制外收支。这些财政性资金脱离预算监督和管理,是导致近年来预算内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政府资金使用效益下降和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从1996年开始,应逐步统一预算,在清理和整顿制度外和体制外资金的基础上,分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体系,逐步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补充建立国有资产预算、政府投融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新的财政预算制度。以完善复式预算体系,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分配关系,扭转政府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

3、强化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努力减少财政赤字,努力实现财政运行的良性循环。

1996年应大力加强税收的征收与管理,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同时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支出规模,努力减少财政赤字。在收入政策方面:(1)完善税制, 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流转税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进程,同时加快地方税和农业税等税种的改革。(2 )加强对税收征管的力度,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一是要加强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努力做到该收的税全额地收上来,堵塞其流失的漏洞。二是在降低关税税率的基础上,清理、调整、取消进口税减免优惠政策;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办法,切实解决少征多退的问题。在支出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1 )尽快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公平竞争;(2)清理和整顿财政信用,规范财政信用的使用方向, 努力将其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信用资金,必须纳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进行统筹平衡。

4、从紧控制货币供应量,严格控制贷款规模; 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严格信贷资金的管理,努力减少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促进金融有序运行。

1996年我国金融政策的目标和中心任务是,继续严格控制货币总量,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1)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1996年, 按照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的要求,金融部门要继续从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全社会信用总量,重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非居民用房地产投资贷款。

(2)加强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 着力调整信贷资金的使用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资金的效益。要研究制定产业信贷政策,根据产业政策和效益原则颁布各产业(行业)的最低资本负债比例,并根据各类金融机构的性质,规定其对不同产业信贷投入的比例;改进财政贴息的运用办法,建立专项贴息基金,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信贷资金的使用结构,对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管理水平、产品销售状况和还贷能力等因素,继续实行扶优限劣的区别对待政策。对经营状况较好、产品畅销、有盈利的企业,银行在信贷上给予支持;对于资产负债率高产品平销或滞销的企业,贷款要从严控制;对亏损企业,凡产品有销路能够归还贷款的可酌情贷款;对危困企业要帮助其逐步转产;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贷款的企业,不增加新贷款,逐步促其兼并破产。对固定资产贷款,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原则和各项贷款条件,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3)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引导其资金流向。 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继续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5、配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鼓励企业补充自有生产经营资金,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加大企业存量资金调整力度,努力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

1996年,应鼓励企业用税后利润补充生产经营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的问题,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继续在盘活资金存量上下功夫。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布局分散、规模经济水平低等问题,通过运用租赁、兼并、参股和破产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重组和结构优化,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将其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制,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参股的方式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对于一些较小的国有企业,或是采取拍卖的方式转移所有权,或是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也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对于经济效益差、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积极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同时避免企业经营垄断,促进企业之间开展竞争。

6、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形式, 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和实现收入分配货币化,同时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引导居民收入流向。

1996年要规范个人收入分配形式,推进收入分配货币化,提高分配的透明度,严格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特别是要控制职工工资外收入,强化企业在收入分配上的自我约束机制。政府要加强对企业收入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工效挂钩的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工资收入增长失控的问题。强化对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尽快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源控制,推行税务代理,适时开征利息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加强对银行现金的管理,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对单位提取和使用现金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限额标准,建立银行存款确立制度,居民在银行存款提取汇兑大额现金或转帐向境外汇款,必须使用起真实姓名,并出具有效证件。

7、严格控制全社会特别是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流向,加强国家重点建设。

1996年应进行加强控制投资总量力度。一是推行法人投资责任制,建立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合理划分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责任,完善投资项目备案制度。二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尤其是要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和市场前景不明的高档消费项目;三是要加强对投资资金源头控制,建设项目一定要有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严禁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抵作资本金投入,对资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防止各种违章拆借、非法集资、高利吸存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同时,继续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集中财力增加对能源、交通及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机械、电子、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

8、推进后勤服务、职工福利和公有住房的社会化与商品化,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1)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商品化, 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或福利机构,包括职工食堂、礼堂、俱乐部、车队、幼儿园、澡堂等推向社会,使其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2)加大公费医疗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的原则是负担分流,即坚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医疗保险费由企业(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缴纳,以单位为主,个人缴费应根据职工个人承受能力逐步提高。

(3)推进住房商品化。为了实现住房资金的良性循环、 减少浪费、提高建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1996年开始,国家应扩大推行住房商品化的范围,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对新建住房,原则上采取商品出售的方式,对公有旧住房应适当提高租金。

9、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的资金市场, 进一步规范市场融资行为。

199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1)健全市场体系, 拓宽资金市场领域。继续发展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包括国债市场),进一步规范外汇市场,搞好期货市场的试点,特别是发展金融二级市场,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资金市场体系。(2)进一步理顺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应逐步过渡到运用再贷款利率影响利率体系,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权。(3 )适当扩大包括股票债券直接融资的比重,继续发行地方企业债券并适当增加发行数额,为地方企业提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筹资渠道。(4 )加强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金融诈骗和金融犯罪,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10、积极审慎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1996年在利用外资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对外资采取鼓励政策。二是面对外资的涌入,注意协调好内资与外资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内资的前提下利用好外资,不能一味地崇尚外资,更不可在内资闲置的情况下去利用融资成本和风险都很高的商业性外资。三是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与计划管理,认真地执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对生产性项目增加投资,减少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使外资投向更趋合理。

标签:;  ;  ;  ;  ;  ;  ;  ;  ;  ;  ;  ;  ;  ;  ;  

1996年我国社会资金配置的政策建议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