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基于BPCG模型的实证分析_国际收支论文

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基于BPCG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实证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模型论文,BPC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2007)11-0017-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收支流量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并形成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在1982-2006年的25年中,经常账户除1985、1986、1988、1989和1993年有少量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除1983、1984和1998年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至2006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已达到10663亿美元①,国际收支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我国长期所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外国投资驱动战略有关。国际收支平衡事关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和谐。为此,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开放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经过一定时间的滞后会使经常收支恶化,导致对外资产的减少,从而相应的使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量减少,货币供给的减少经过一定时间的滞后会使经济增长减慢,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将在循环变动的过程中保持经常收支大致均衡状态下的较低增长[1]。而对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来说,经济增长引致的进口增长小于出口增长,经常项目将保持顺差,若央行不采取冲销操作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和进口增长,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若将资本项目纳入分析框架,资本流动对于以上的动态关系会从三个方面产生作用,一是外资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三是FDI通过技术外溢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②。研究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的原因,明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既具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①立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局部项目流量的分析,主要是研究贸易和外资流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实证分析、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等[2-7];②基于国际收支整体或局部差额结构的研究,沿以下四条思路展开:第一,国际收支的收入—吸收分析法,假定在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国民收入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第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分析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国际收支整体差额的影响,部分学者从货币分析的角度,认为外生的由供给引致的经济增长将导致国际收支的盈余[8]。第三,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建立起贸易收支差额与国内储蓄投资之间关系的“双缺口模型”(Dual Gap Model),从而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9-11]。第四,基于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均衡在长期中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的考虑,通过建立“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BPCG)模型”[12-13],进行动态研究,并对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14-16]。综上,立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局部项目流量展开的研究不能体现出国际收支整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而基于国际收支整体或局部差额结构研究的前三条思路研究多为理论分析,第一条思路强调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的关系,未考虑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的动态关系;第二条思路对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这一假设受到了质疑;第三条思路所强调的“双缺口”与我国现存大量外汇储备的情况并不相同。基于第四条思路,在国际收支平衡框架下对我国展开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Balance of Pay ments Constrained Growth,简称BPCG)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的现实通过对BPCG模型的拓展,就1982-2005年间我国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在国际收支平衡框架下探讨影响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明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

1 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根据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理论,开放条件下各个国家均不能长期保持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而应该趋于国际收支的均衡。因而,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经济增长率,它与经常账户上的国际收支均衡或经常与资本账户上的总量平衡相适应。他从需求角度分析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约束效应,建立了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1)。

如果用一个国家自己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该国的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平衡可表示为:

对一个增长中的经济体来说,使国际收支保持均衡的条件是出口收入的增长率与进口支出的增长率相等,即有:

其中,小写字母代表等式中变量的变化率。

为了明确进出口的影响因素,我们根据不完全替代理论③来建立进出口方程,即:

其中,Z代表世界收入水平,Y代表国内收入水平,η为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0),ε为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ε>0),ψ为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ψ<0),π为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π>)。A、B为常数。如果(3)和(4)式中各变量的变化率很小,那么,出口和进口的增长就取决于:

(5)和(6)式中的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对应各变量的增长率。

由于进口的增长依赖于国内收入的增长,如果我们将方程(5)和(6)代入方程(2),就能得到一个表达式,它表示一国的收入增长与经常账户均衡相适应。

由式(7)可见,一国与经常账户均衡相适应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一国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化率、进出口的价格弹性、世界经济增长率以及该国进口的需求收入弹性。如果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国际收支的严重恶化,则保持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平衡的要求将通过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

由于出口为相对价格和世界收入的函数,如果相对价格不变,则出口仅取决于世界收入水平,对于特定的某一国家而言,完全由外生决定。假定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在长期中变动不大,可将出口作为系统的外生变量。[12]一国进出口的相对价格即为贸易条件,我国的贸易条件在1994年后才逐渐稳定下来,但贸易条件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出口主要受到世界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外价格水平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并不重要这一结论对于中国是成立的[4],这样我们也将出口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则(7)式可简化为:

由上式可见,通过测算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ψ、进口需求收入弹性π、出口增长率x、和相对价格的变化率,即可以测算我国国际收支约束下的长期经济增长率。

若只考虑在经常项目平衡的约束下,由出口增长率所决定的经济增长率上限,忽略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方程(8)可进一步简化为:

方程(9)被成为“瑟尔沃规则”,通过比较(8)式和(9)式,可以分析相对价格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2 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

要根据(8)式测算我国国际收支约束下的长期经济增长率,需要通过建立总进口方程,通过计量获得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再将国际收支约束下的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明确影响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探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

2.1 边界检验法

在对经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长期协整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中,可以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的协整向量自回归(cointegrating VAR)分析框架进行协整检验,还可以使用建立在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UECM)基础上的边界检验方法[17]。但是,Pesaran等认为,协整向量自回归(cointegrating VAR)分析涉及大量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选择,滞后阶数确定,趋势项和截距项确定,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变量,时间跨度普遍较短,这种小样本的情况使得基于协整向量自回归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的稳健性不高,而边界检验则是较好的方法。

运用边界检验方法对经济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通过计算构成ARDL模型的基础误差修正表达式中,滞后水平变量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来检验被研究.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计算的F统计量与Pesaran等计算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若计算的F统计量超过Pesaran等计算的临界值区间的上界,则可以拒绝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若F检验值低于临界区间的下界,则不能拒绝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如果F检验值在临界区间之内,则还必须进一步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构成模型的时间序列是I(0)还是I(1),再根据Pesaran提供的临界值表做出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判断。

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UECM)的基本形式如(10)式所示:

2.2 中国进口需求方程参数的估计

由于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因此,我们采用1982-200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集,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IMF的《国际金融统计》。

根据(4)式建立传统的总进口需求方程,对各变量取对数可得到:

其中,m是进口量的对数值,进口量为进口额/进口价格指数④;相对价格指数用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1995年为100)的对数值来衡量的(r),国内实际收入指数用国内实际GDP指数(1995年为100)的对数值表示(y)。

要利用边际检验衡量进口量、GDP、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建立ARDL-UECM模型:

上式中各变量的滞后期不必相同,根据AIC和SC准则选择滞后期分别为:1=3,q=2,r=4,对进口需求方程的参数估计如表1所示。为验证回归分析的可靠性,对回归方程的统计特性进行诊断检验(表2),结果表明方程不存在设定误差,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和ARCH效应,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的概率为81%,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

表1 中国进口需求方程参数的估计

注: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形式。D表示对相应变量所做的差分。

进口需求方程变量之间的边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F检验值为51.0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高于上界的临界值6.36,因此,我们可以拒绝需求方程中的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

表2 进口需求方程估计的诊断检验

表3 进口需求方程的边界检验

注:临界值来自Pesaran et all,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

根据边界检验的相关研究[17-18],长期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别是:滞后收入变量和滞后价格变量的系数与滞后进口需求变量系数的比值的相反数,即进口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别为—

通过边界检验,得到我国进口需求总方程为:

其中,括号中数值为相应的t检验值。(13)式测算获得的长期总进口方程中的系数符号与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并且都为显著的。从而得到我国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值为1.53,价格弹性值为0.46。

2.3 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的测定

将我国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值1.53,价格弹性值0.46,出口增长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增长率等参数代入(8)式和(9)式,测算得到我国国际收支约束下的两种形式的理论增长率,下文中将根据(8)式测算的理论增长率表示为y[,1],根据(9)式测算的理论增长率表示为y[,2],实际经济增长率为y[,o]。由于BPCG模型适用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本文将1982-2005年之间每十五年作为一个区间进行分析,并将测算的理论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⑤

表4 各时期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理论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IMF《国际金融统计》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各变量的增长率为指数增长率,计算方法为分别对出口量、实际有效汇率、实际GDP增长率取自然对数,然后建立回归方程lny=c+bt+u,t为时间趋势,u为随机误差项,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b,即为该变量的指数增长率。

3 结论与启示

比较分析1982-2005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理论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我国在1982-2005年间,由BPCG模型所测算的两个理论年均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都较为接近,证明国际收支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我国的进口和出口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是太过悬殊。若不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即比较实际增长率y[,0]和理论增长率y[,2],可以看出y[,2]比y[,0]平均约高出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若要我国出口量和进口量的增长率达到动态平衡,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⑥。由于出口引致的增长能够带来经常项目的顺差(根据外贸乘数理论,进口增长小于出口增长),而消费、投资等内需因素引致的增长将增加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的恶化,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出口的持续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使得我国能够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常项目的顺差。

2)考虑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比较实际增长率y[,0]和理论增长率y[,2],可以看出,在1982至1999年之间的各个十五年时期区间,实际增长率相比理论增长率来说稍高,而在1986至2005年的各个十五年时期区间,实际增长率相比理论增长率较低。除去计算误差,原因在于我国在1982-1993年间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而1993至2005年间贸易条件略有改善⑦,由于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46,贸易条件对理论增长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贸易条件恶化使得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较低,而在1982至1999年的各个时期区间,经济实际增长率超过了理论增长率,致使80年代若干年份出现了经常项目逆差。

3)根据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若央行不采取冲销手段干预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得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同时居民收入增加,促进消费,因而促进经济增长并扩大进口,经济将在长期中实现经常项目平衡的增长率。而对于我国来说,为了稳定货币供给,央行只能扩大冲销规模,否则将给金融体系带来过多的流动性,相反,即使央行不采取冲销政策,由于我国利率未实现市场化,增加的货币供给未必能够扩大内需,而是更多的涌入了金融市场而非实体经济。因此,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率难以实现,上述大多数时期区间经济的增长率低于平衡增长率。

我们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是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BPCG拓展模型的经济含义,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在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目的。

1)积极扩大内需。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外需,导致了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并由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因而净出口的持续扩大是难以为继的。若未来出口增长率降低,经济增长也将受到抑制,加之贸易条件的恶化,经常项目甚至有可能出现逆差。因此,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重点要转向扩大内需。对于现阶段经常项目严重失衡的局面,扩大内需还将促进进口,缩小顺差。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出口“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出口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BPCG模型所示,长期经济增长受出口增长率、进口收入弹性和贸易条件等的影响,通过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可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3)实现外部平衡应侧重于扩大进口。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不仅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对我国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抑制出口对我国来说并不现实,政府平衡国际收支应采取扩大进口的策略。若进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经常项目的逆差就将减少。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增长的对国际资源的依赖,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储备制度,扩大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来充实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库。这不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可直接促进外部平衡。另一方面,尽管扩大进口相当于提高了进口收入弹性,从BPCG模型看来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但若从供给的角度考虑,重视机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其他形式的技术贸易,其溢出效应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收稿日期:2007-06-25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②简便起见,本文暂未分析资本项目对于这一互动关系的影响。

③该理论假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进出口商品和国内生产的商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中国进口商品有相当部分是国内尚不能完全替代的生产资料,出口商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根据不完全替代理论和Thirlwall、戴祖祥、朱真丽等学者的模型,进出口需求函数是相对价格和实际收入的函数。

④进口价格指数为商品产地的批发物价指数*汇率,由中国进口贸易伙伴国的商品批发物价指数乘以该国占我国进口贸易量的权数加总得到。相关数据和计算方法参见:卢峰《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1979-2005)——中国经济追赶实践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No.C20060032006-02。下文所涉及到的相对价格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同参见该文。

⑤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若分别对各个时期的进口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计量,估计值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假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具有恒定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各时期实际增长率的计算均采取了前文计量得出的1982-2005年的弹性值。

⑥事实上,由于存在着“Kaldor-Verdoorn效应”(Dixon and Thirlwall),即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制成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相对价格的降低将使得出口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因此,跟文中所得到的理论增长率相比,即使我国经济增长再高一定的水平,也未必将出现经常项目的逆差,即实际的平衡增长率应比文中的测算结果更高。然而,若考虑出口和相对价格的内生性,就涉及到出口方程的建立和估计,本文为简便起见,暂时忽略了这一效应。

⑦贸易条件恶化表现为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由于篇幅限制,相关数据文中未列出。

标签:;  ;  ;  ;  ;  ;  ;  ;  ;  ;  

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基于BPCG模型的实证分析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