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264205
摘要:目的:探究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的精神心理与个性。方法:按选取本院精神科收治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10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简明精神病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以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的数据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明苏达多相个性量表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缺乏活力、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以及明显的神经症性格为主要表现,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做出服药中毒的行为。
关键词:抗精神并能药物;药物中毒;精神心理;个性研究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现代生活的压力日渐加大,心理障碍与精神病的患者也容易增多,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的人数也日益上升。为探究导致抗精神病药物中毒除使用剂量与服用方案的其他因素,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10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或中专47例;大学或大专及以上21例;婚姻状况:已婚53例,未婚27例,离婚17例,丧偶3例;有职业76例,无职业24例,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16~54岁;其中既往或确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26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精神活性药物成瘾3例,癫痫2例,失眠症2例,焦虑症1例,无既往病史的6例;既往病史中有12例自杀史,其中有5例是自杀两次以上,2例家族中有自杀史,家族有其他精神病是的6例;采用一对一的方式随机选取对照组的患者,患者均有相同疾病但没有服药中毒史,对照组有患者5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5~5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状况与婚姻状况,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在抢救成功后,在精神情况正常、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与对照组患者一起接受简明精神病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的检查。选取两组患者中年满16岁且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上的患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测试,共有69例患者接受测试,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在观察组的中,焦虑抑郁、缺乏活力(简明精神病量表)与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汉密顿焦虑量表)为主要表现。
3.讨论
许多研究发现,自杀人群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精神与心理障碍,实验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结果证实了这一点[1]。从两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的结果可以了解到,观察组的患者均拥有严重的焦虑状态,且以精神性焦虑为主。许多相关研究都表示精神病患者出现抗精神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自身拥有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状态。虽然两组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汉密顿焦虑量表证实了这一点。
明尼苏达相个性量表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与Mckinley于1940年发明,用于研究人类心理及相关研究的重要工作[2]。从观察组的明尼苏达相个性量表结果“说谎”的一项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大多数患者尽可能追求完美或标准的回答,以此希望别人能够看到更为美好的自己,所以企图编造一些假象或不真实的信息来掩饰自己自杀的目的[3]。观察组的“效度”得分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观察组的患者大多数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结合剩下的项目与患者的病历资料,可以推断出观察组的患者大多数拥有较长的精神病史,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精神病性格或疾病,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虽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结果(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观察组在明尼苏达相个性量表中的“多疑”“抑郁”“臆想”“精神衰弱”等几个项目中的得分已经表明其具有抑郁的症状。根据观察组中也有一些患者是没有既往神经病史,因此可以确定为这些均是他们的个性表现。根据整个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观察组的患者比对照组更容易出现焦虑、自责、自卑的情绪,这些情绪都很容易使患者在遭遇疾病或挫折时进行自杀的行为[4]。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大多数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缺乏活力、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以及明显的神经症性格为主要表现,才导致他们容易做出服药中毒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马伟斌.91例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06(16):579-582.
[2]吕秀芬.31例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9(22):175-176.
[3]郑晓人,高镇松,刘南华,柯少君,张粤.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的精神心理和个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05(13):669-671.
[4]郑晓人,刘南华,高镇松,柯少君.抗精神病药物中毒12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14(16):88-89.
论文作者:孙家果,张秀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6
标签:患者论文; 量表论文; 药物论文; 精神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