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_消费结构论文

论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消费结构论文,现状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地区的消费结构,反映了民族地区的消费内容、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比例关系之一。本文将对民族地区消费资料结构现状、影响消费结构的原因及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

民族地区的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划分为各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

(一)从民族地区人们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划分,整个消费资料可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三部分。分析这三个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弄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质量的优劣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一般说来,人们首先要满足生存需要,然后才谈得上发展需要与享受需要。诚然,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往往相互交错,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例如有些生活资料,既是发展资料,又是享受资料,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原先属于非生存资料范围内的消费资料,还会转化为生存资料。不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各层次之间的界限又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们为了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达到了这个限度之后,才能正常的生存,其消费需求才会向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存资料比过去充足多了,大多数地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少数家庭还开始进入小康水平,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如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的普及率迅速提高。据抽样调查提供的材料,民族自治地区的电视机拥有率,1980年还达不到3%,1990年也只有10%多一些,而1993年除西藏之外, 其它四大民族自治区,都比1990年有了成倍的增长(见表一、二)。

表一:1992、1993年民族地区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1993、1994年《中国统计处鉴》

表二:1992、1993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1993、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三:1993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分类 金额:元比重:%

注:缺西藏资料。资料来源: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民族地区的消费资料结构中,主要的还是属于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仍然很少。在某些边远地区,甚至连温饱问题也尚未解决,即生存资料仍感不足,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的年度,一些群众尚需依靠救济和内地人民的募捐来渡过困难。

(二)按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的具体形式来划分,整个消费资料系统可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大类。各大类消费资料,一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而其界限是比较明显和比较稳定的。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中几大类所占有的比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食品所占的比例小些,其他各类所占的比重大些;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我国目前民族地区从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食品在消费资料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还是相当高的,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占了首位。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我国及各民族自治区居民1993年各大类消费资料的费用支出见表三。

消费结构除了以层次和消费资料大类来分类之外,还可以从消费资料的存在形式是实物还是服务,从消费资料的来源是商品性还是自给性,从消费资料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以及是满足温饱型还是小康型或富裕型生活消费,城镇消费还是乡村消费等方面来划分。这些不同角度的划分方法,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民族地区消费发展的历史变化和地区差别,使人们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本质特征。

我国民族地区的消费结构,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对这些因素进行客观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消费结构变化发展的趋势,为逐步实现民族地区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服务。

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影响民族地区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民族地区消费结构的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社会物质产品就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就高,从而人们在消费结构中,生存资料所占的比重就减小,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所占比重就增大。

第二,产业结构是消费结构的制约因素。因为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否合理,农、轻、重三者之间及其内部的关系是否协调,既影响消费的总量,也影响消费的结构。例如,民族地区农业内部结构中畜牧业发展快、比重大,食物结构中的畜产品消费比重就增加;新兴产业的出现,合成纤维、电视机、录相机等产业的发展,必然使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中的耐用消费品比重增多。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才能实现。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力,即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的货币收入多。可供消费的支出也多,消费结构也随之变化。所以,目前民族地区低收入居民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结构有很大差别。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中,生存资料所占比重较大,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占比重较小;而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则生存资料所占比重较小,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比重较大。

第四,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者货币投向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消费结构。虽然某些最基本的消费资料(粮、油、肉等)的需求弹性很小,价格再高,居民也需要购买,价格再低,居民也不可能购买得太多,因而其价格对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影响不大,但高档消费品价格的变动,则往往影响人们的购买决心,从而对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第五,人口总量及其构成对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下,人口总量的增减,影响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必然影响消费结构。同时,人口构成对消费结构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由于人口的城乡结构不同,而当前民族地区城镇的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一般均高于农村,因而在消费结构中,城镇居民占有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也高于农村(见表四)。

表四:1992年5 个民族自治区城颖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资料来源: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

此外,民族地区消费者消费实践所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也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从而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对民族地区长期保留下来的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应当加以引导,以提高消费效果,优化消费结构。

对影响消费结构各种因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今后民族地区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生存资料的比重将逐步降低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在吃、穿、用、住等大类产品的消费中,吃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穿、住、用等的比重将日益上升;在吃、穿、用内部结构方面,民族地区居民食品消费将主要从量的满足逐步转为对质的追求,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开始讲究吃好,注意营养,有利于健康,从而对“主食”的需要相对下降,对“副食”需求相对增加;在“主食”中,对粗粮需求量减少,对细粮需求量上升。从穿的角度看,将由穿暖向穿好转化。中高档衣料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成衣的销售量也将会显著增加。人们将穿得更好、更美观、更舒适、更讲究花样和式样。从用的角度看,当人们收入增加后,消费支出将逐步投向用的方面,特别是增加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自给性消费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商品性消费日益增加。但总起来看,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经济还很落后,农副产品商品率还不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消费结构中,自给性部分所占的比重还将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消费结构合理化,首先要从民族地区的消费需要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因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消费结构是否合理。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也越高,生产的物质产品就越多,人们消费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也就越多,这就为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必须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建立合理的消费资料价格体系。

标签:;  ;  ;  

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