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基础_农业论文

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基础_农业论文

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生态论文,基础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以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为背景不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意味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还要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良,强调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虽然在我国有关农业发展的论述中,“可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已是耳熟能详的概念,并且对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也有较详尽的论述。但很少有人将这两个概念与农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进行系统专门的论述,即使有也仅是轻描淡写地提及(注:余华银:《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1998,(3).)(注:肖洪安:《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1,(9).)。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从生态学的角度考量,农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没有出现以前,自然界的生态运动是基于一种完全依靠自然力的自投入产出关系,维持一种低水平均衡状态。当时的人类(或者甚至不能称为人类)只是作为生物圈里普通的一分子被动地存在着,生态规律完全占据着支配地位。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自然生态圈的运动,并因此获得食物,农业便产生了。

历史上农业的出现,使地球上纯自然生物圈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生物圈中分化出了“农业生物层”这个特殊的子系统。一方面,农业生物层与天然生物圈一样,在宏观上受制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这个农业生物层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人的智能,并且越来越强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或者过于夸大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结果往往使这个系统朝着更加脆弱的方向发展。其实不仅是生态系统,整个人类生存的环球大系统,都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虽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注: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倒“U”型(也有人称是倒“V”型的)的曲线,原是用于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这一曲线的逻辑涵义在于,事情在变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经历一个更糟糕的过程。这一逻辑推论也一直是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争论焦点。零碎的个案观察似乎也支持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类一种安慰性的解释,但现在任何国家都在致力于避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悲剧的重演。

我国目前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已经发生效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给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赋予了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进行结构调整,还要整合与重建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农业系统内部被破坏的种种秩序。

从概念上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本质表现为农业部门中的生产要素依据效率原则,服从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重新配置。这里的效率不仅仅指要素的短期效率,更主要的是指长期效率;目标不仅仅指局部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指总体目标。我国历史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往往只调整生产要素的短期效率而忽视长期效率,只强调结构调整的局部目标而忽视总体目标。

农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讲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农业结构调整定义为:把农业部门的各种生产要素依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自然运作机制和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市场机制进行重新配置,永续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过程。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与遵循生态规律的必要性

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应符合经济学的基本法则。关于农业结构调整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的主要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因为这两个理论适应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其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正如本文在定义农业结构调整时所提到的,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不仅受市场机制的制约,也要服从生命有机体自然运作机制的制约。上述理论基础就是仅仅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忽视了自然运作机制。比较利益理论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依赖性理论,强调的是部门间的交换关系。资源禀赋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一个发展,它既强调了市场交换的基础,同时也相对独立地描述了一个地域内资源的自然的、没有交换条件下的存量特征与比例关系。如果我们认为这里的资源也包括农业中的各种生命资源,这个理论也就具备了些生态学的特性。即便如此,这仍是不够的,因为它只是说明了资源的存量与价格,而没有说明资源间是通过一种什么机制联系起来并存在着的。因为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资源并非以某种物理的方式并列地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自然的生命运动形成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着有序的传递,并在这个传递中发生着复杂的生物与化学变化。

为了真正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其他非生命生产系统结构调整的区别,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还应再加上一个理论依据,即生态学理论。这样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就变成了三个:比较利益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之所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并因此使农业结构调整与其他部门的结构调整有别,主要是由于以下客观原因所决定的:

1.农业是以有机生命为基础的产业

农业所包括的两个主要部门——植物栽培业与动物饲养业——都是以自然的生命为生产对象。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正是农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本质特征。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依据有生命的动植物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再生产活动的参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农业的自然内核。自然规律农业生产的制约依旧存在并远远强对于其他产业的影响,人类的劳动力与智能只能在适应自然运作规律的基础上,在边际上对农业给予适当的改造与强化,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

2.农业生物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它内部的生命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关系。环境影响着生物,生物也影响着环境,二者在共同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生物不断地利用和消耗环境资源,同时又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从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生物的再生。

3.农业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

就任何一种特定的生物而言,它既是环境的占有者,同时又是其他生物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营养关系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通过食与被食的关系形成一个链条。这既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也是一条能量转化链。

4.人类对自然生态规律认识以及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些关于生物(包括农作物与经济动物)肌体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码被进一步破译,但神秘的生命世界仍然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因素,如道德与法律方面的因素,也限制了人们对生命系统的利用与开发。在新的手段没有被开发或者已开发出来还没有被用于生产实践之前,人们只能遵从已知的自然规律。

三、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调整农业结构的对策

按照生态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其基本努力方向包括三个层次:在种植业内部实现由“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转变,并实现由养殖业服从于种植业向种植业服从于养殖的转变;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实现由单一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

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主要有:

1.从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命的关系

为避免过去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悲剧的重演,人类应首先将自身在农业以及大生态圈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应将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有机体看作是人类平等的组成部门。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对环境应有的人文关怀的角度,人类对自然界都有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既来源于人类对自然及其他生命形式所作的道义承诺,同时也源于我们人类各成员间(包括代内与代际)相互所应承担的义务。

2.因地制宜,按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对自然与其他生命的道义关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还要追求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收益的最大化,否则农业结构的调整就会失去原动力,也是低效率的。这客观上要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全面规划、总体协调,因地、因时制宜,优化农业生产与地域结构。

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激发生物的潜能

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硬科学技术和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使人类对原有物种的改良,甚至重新培植新的物种成为可能,这可以大幅度激发生物的潜能,大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周转速度,缩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周期。同时应切实注意避免滥用生物技术,生产明显有害于人体或对人体作用状况不明朗的食品(如转基因食品)。

4.科学设计投入与产出链条,重建农业物质能量循环

农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一个部门的产出同时是另一个部门的投入的链式有机联系。这要求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要合理组织生产,巧妙设计食物链,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就整个农村经济而言,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不断拉伸产业链条,科学设计物质能量流;可以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把在投入产出方面互补的企业安排在一起,建立高效的物质能量循环与废物的再利用工程。

5.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虽然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强调了政府角色的转换,要以农户为主体,但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设计和农户的规模重组方面都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农户的分散性和脆弱性以及农业本身面临的多种风险(生产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客观上也需要政府的保护;第三,我国农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来就是由于国家原来片面倚重工业的政策导致的,因而也有必要消除过去的影响。以上这些原因使得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诸如政策的倾斜、税赋的减免、资金的支持、科技扶植等)必不可少。

坚持以自然生态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不仅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生态理论不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也应是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自然法则,按生态规律办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关停并转资源消耗和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留给后代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

标签:;  ;  ;  ;  ;  

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基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