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区域资源类型与区域增长模式_经济指数论文

东北区资源地域类型与区域成长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区域论文,类型论文,模式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资源地域类型的划分原则

区域资源条件及其在资源要素不断运动过程所形成的资源要素组合类型、丰歉程度,是区域成长的内部条件,它决定着一定时期区域成长的总目标、区域发展的最低水平和可能的最高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的趋势。在进行资源地域类型的划分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区域的完整性与可度量性

即必须注意区域边界的完整性与行政区域的完整性。要分析一个区域究竟属于什么资源类型,必然要从质和量上来加以分析,这就要求区域资源要素构成指标可度量。另一方面,必然可以对区域进行管理,对于无边界的区域进行这样的分析是不现实的。

笔者以东北区城市经济区为基本度量单位,辽宁省为14个地级市,吉林省为8个地级市与1个自治州,黑龙江省为2个地区与12个地级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东3盟1市为基本单位。总计为41个城市经济区。

1.2 分析的客观性

即对区域所有资源条件与资源要素要作一个总的概括与分析,不能片面强调一个区域的优势或劣势资源条件与要素。在如实反映区域优势资源条件与要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域资源条件与要素的不利方面。即使是局部的、暂时的劣势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也可能成为区域成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1.3 资源条件与要素及其地域组合的可比性

这既包括区内各种资源条件与要素之间的比较,也包括与外区域的比较,更包括不同地域之间资源要素组合状况之间的比较。同时,不但就其数量进行比较,更要对其质量表现进行比较。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要素指标选取应是相同的,而且要兼顾其质量方面。

1.4 资源条件与要素地域组合的动态性

在资源要素不断发生的地域运动中,要把握住现有优势资源、优劣势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及转化的因素。这就可以在区域成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使之变为更大的优势,挖掘潜力促进劣势的转化,制定当现有资源优势削弱甚至枯竭时以新的资源优势来进行弥补的对策,防止由此而产生的区域成长的剧烈波动。

1.5 区域内外资源要素的流动性

有些社会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通过合理调度各资源要素的组合,就可以取得“最小成本结合”的效益。但更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须在区域以外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合理的调度、组合与协调,才能形成“最小成本结合”,推动区域健康成长。外部资源条件与要素主要有国家的总体布局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投资政策、与外区的横向联系和这种联系引起的外部投入(包括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的可能性及可供利用的规模。

2 资源地域类型的划分依据与方法

2.1 自然资源条件与要素的衡量

2.1.1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分析

我们主要对东北区41个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指标来加以分析。方法如下:

p[,i]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m为统计资源要素种数(6种),n为对比的区域数(41个),∑D[,ij]为某一区域资源要素种类占上一级区域(整个东北区)名次数之和。

上述分析是仅就各区域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在东北区的排列顺序而言的。我们又通过计算各区域自然资源的“组合指数”,来分析自然资源要素的地域组合状况。假若用X[,1]、X[,2]、X[,3]、X[,4]、……等分别表示上述各种自然资源占上一级的比重,其平均值A=∑X[,i]/N,则:

如果各种资源的组合指数较低,说明区内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组合状况较好。如果各项自然资源的组合指数较高,说明区内自然资源组合较差。

2.1.2 自然资源综合指数分析

为了排除区域间人口数量相差悬殊的影响,我们又计算了上述各项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与东北区人均拥有量之间的比值(即以东北区人均值为1),从而计算出各区域各种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各区域人均各资源要素拥有量与东北区该资源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之比),然后计算出各区域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从而综合反映出各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要素的赋存状况与丰度。如设A[,1]、A[,2]、A[,3]、A[,4]、A[,5]、A[,6]分别代表人均土地资源指数、人均耕地资源指数、人均森林资源指数、人均水资源指数、人均矿产资源指数和人均能源指数,则:

2.2 经济资源条件与要素指标的衡量

选取的指标有:①资金供给能力(以人均存款余额表示)、资产存量(以②人均GDP、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④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⑤智力资源(以自然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表示)、⑥劳动力供给能力(以在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增长能力(用⑦资金利税率、⑧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共8个指标。计算出各区域人均经济资源拥有量指数,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人均经济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

2.3 社会资源条件与要素指标的确定与衡量

就东北区而言,其经济体制、制度结构与安排等应该说是相一致的。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①城镇化水平、②居民消费水平、③人口出生率、④人口死亡率、⑤智力资源(以自然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表示)这五个指标。同上述计算方法类似,可计算出各地区社会资源综合指数。

为了反映区域成长过程中资源要素地域组合的动态性,我们用加权平均数来综合衡量各区域的资源拥有状况,即根据各资源条件与要素的权重来计算各区域的资源总指数(见表1),

同时,笔者制作了东北区域位置、交通与口岸地图,分析了各区域的位置、交通与通讯等条件与要素、区域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某些无法定量分析的社会因素,包括各区域距离中心的远近、区域的交通与通讯情况、与外区域的资源要素运动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风俗习惯、社会文化与心理状况等。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域划分为五种不同资源要素地域组合类型的区域:①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南部地区;②以长春——吉林——哈尔滨为核心的东北中北部地区;③以大连——丹东——营口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④东北边境地区;⑤东北中西部地区。

3 东北区不同资源地域类型的区域成长模式

3.1 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南部地区及其成长模式

包括沈阳、抚顺、辽阳、本溪、鞍山以及铁岭等城市经济区,其资源要素地域组合的特点为:①区域自然资源指数除抚顺、本溪外,其他均较小,同时,自然资源指数较大的区域其组合指数较高,说明自然资源比较单一。以铁矿石、能源为主,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依赖已明显降低。②经济资源指数相当高且较为平均,人均固定资产、人均存款、工业占GDP的百分比、资金利税率、智力资源等指数尤为突出,即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较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加工工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③区域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智力水平等较高,区域开放意识等方面比较一致且较超前。④长期以来是东北区的经济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交通、通讯状况良好,网络系统发达。

大多区域组合指数较高,这些区域或依靠自然资源如铁矿、煤等,或依靠其经济资源。既有相对丰富的某些自然资源,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本,又具备先进的思想意识等,但在区域内部则各有所长,存在资源要素的极大互补性。另一方面,区域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很高,辽宁中部城市群已形成,地域核心与外围的关系紧密,这为区域内部资源要素与区际其它资源要素如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等的良好组合打下了基础。

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一区域的发展要明显落后于新兴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老工业基地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的条块分割体制、落后的技术设备、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等使这一地区的长足成长面临诸多困难。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良好的区域资源要素流动机制,尤其是落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意识等严重制约着区域的成长。故这一区域首先要力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结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接轨。进而充分利用区域内外各类资源条件与要素的潜力,不断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与外区域进行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具体形式上,则应立足于这一区域工业基础,采取跨部门的企业联合组织形式,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如钢铁企业集团、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企业集团等),尤其是发展跨国公司,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为最根本。

3.2 以长春——吉林——哈尔滨为核心的东北中北部地区及其成长模式

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松花江和绥化等城市经济区,资源地域组合的特点为:①区域自然资源并非丰富(大庆的原油产量已达高峰),可以说是自然资源(除耕地资源外)比较贫乏的地区。但土地资源质量非常高,自然条件较好,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②各区域的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资源要素相对较丰富,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对于国家政策的极大依赖以及长期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农业基地,就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市场经济。③区域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智力水平等较高,但相对辽中地区则次之。④长期以来是东北中北部与黑、吉两省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其交通通讯系统发达,网络系统良好,与辽宁中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构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骨架。

哈尔滨、长春、大庆等组合指数较高,其经济资源综合指数较其它资源综合指数要明显高得多,即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在于经济资源,即一定程度的先进技术、资本与劳动力等。

自然资源的贫乏,尤其是能源、原材料的贫乏,是制约本区域发展的因素之一。体制问题是这一地区长期成长的“瓶颈”。要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最根本的是在思想意识方面要与世界接轨,在这种大前提下,寻求区域内外经济合作,寻求各种资源要素合理运动的机制。另一方面,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导产业部门,如石化、汽车、机电工业,这些产业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及傍侧效应等是特别突出的。再者,这一地区作为东北边境地区的腹地,必须与边境地区的发展连成一体,为边境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方基地。经一定阶段后,再向南与辽宁中南部地区实现区域联合,寻求规模经济效益。

3.3 以大连——丹东——营口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及其成长模式

包括大连、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城市经济区,资源要素组合有以下特点:①自然资源综合指数除丹东外,均较小。自然资源的组合指数也较小。区域的某些自然资源只能满足区内的需求,已经在利用区外与国外的相关资源。②经济资源除大连、盘锦较为突出外,其它则比较平均,其综合指数除大连、盘锦外,明显小于辽中南地区与长春——吉林——哈尔滨地区。③无论城镇化水平还是居民消费水平等均较平均,与上述两地区基本持平。④长期以来是东北区最重要的出海口。这一地区所面对与相邻的均是世界或我国的先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的九洲、韩国的西部地区以及我国的河北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半岛等,这就使得这一地区与东北其他区域、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等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是整个东北区与“关内”其他地区联系的中间地带。

整体而言,除大连、盘锦外,其组合指数较平均而且一般。因此,这一地区的各类资源组合状况良好。但优越的区位资源无疑是这一地区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上述两个地区的特色。东北沿海地区作为东北与“关内”经济联系的纽带与过渡地带,其与东北内陆以及“关内”的资源要素联系是密切的,与我国环黄渤海其他地区在经济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相似性,这就为区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达到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在与国外的资源要素流动上,广阔的市场、充裕的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充裕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等提供了合理组合资源要素的基础,这样东北沿海地区就可通过参与环黄渤海区域国际经济合作,获得地域分工的比较利益。因此,积极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是这一地区长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东北沿海地区的长期成长,与东北腹地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首先,其本身自然资源的欠缺需要东北其他腹地的供给;其二,没有东北腹地大量的货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其三,东北沿海地区众多港口与环黄渤海其需要东北沿海地区作为其他港口有着竞争关系,体现在对于东北广阔腹地的争夺上;其四,东北腹地也需要东北沿海地区作为其长期对外资源要素流动的纽带,其长期作为东北腹地的重要出海口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3.4 东北边境地区及其成长模式

包括沿中俄、中朝、中蒙的边境区域,包括通化、白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其资源地域组合特点有:①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相当明显。自然资源组合指数除呼伦贝尔盟外均较小,其组合状况较为良好,无论就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讲,均特别优势。②经济资源指数除延边、特丹江外,较平均且低于上述三个地区。③社会资源指数与上述其它三个地区相差不大。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矿企业集中,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智力水平均较高。④沿边地区与相邻国家的边境地区构成了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带,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有“世界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森林资源就是东北区的10倍。相对于东北其它资源条件与要素而言,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因此,东北边境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沿边区域资源互补的区位优势就构成了这一地区的重要特点。

除呼盟、兴安盟、黑河外,其他区域组合指数较为平均,而且有些组合指数还相当小。就资源总指数而言,呼盟、兴安盟、延边、通化、白山、特丹江、黑河、鸡西等区域较大。边境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有些区域不但自然资源优越,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进步。因此,边境地区的资源要素地域组合与其它三类区域是有差别的。

东北沿边开放地带具有其鲜明的特点:①与周边接壤国家在经济结构、资源要素结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以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区域经济合作,获得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比较利益。②从境外市场条件看,东北在粮食与农牧加工品和轻工产品等方面具有优势。周边国家市场对其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商品短缺,市场潜力很大。③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形式主要是边境贸易,易货贸易比重较大,而且,边境贸易出口商品的80%左右是国内长线日用消费品,进口商品多是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等,贸易商品结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④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在政策界限和优惠度方面差别很大。另外,面对的均为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沿边地带的区域国际合作层次较低,如劳动力的流动、一定程度的技术设备流动、相互需求的商品流动,以及“原字号”的资源流动等,在开放意识、方式和体制、市场等方面要差得多。这就决定了其前期成长的基本模式是发展边贸和边境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边境开放城市和开放口岸体系同相邻国家进行互惠互利和资源互补模式贸易。

长期来看,边境地区的成长模式应由边境贸易型式转向边境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联合开发型式。先从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区起步,如满洲里区域合作区、黑河经济合作区、绥芬河经济合作区以及图们江三角经济合作区,逐步发展成为边境经济合作带。另一方面,对内陆边境地区来说,外向型经济长足的成长要靠区域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联为一体,并形成强烈的资源要素对流,沿边地区作为这一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接点与交汇总,既要扩大对外资源要素的引进与输出,又要加强内联即与东北广阔腹地形成紧密的资源要素联系,这样,东北边境腹地的迅速发展就可为边境地带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后方基地。这样,东北边境腹地的迅速发展就可为边境地带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后方基地。第三,其软环境建设(法律、政策等)居前,硬环境建设滞后(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而软环境中又存在优惠政策居先,管理措施滞后的问题。所以,边境地区不但要注意为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提供合适的软环境,还要为其合理流动提供必要的硬环境。

3.5 东北中西部地区及其成长模式

包括白城、阜新、朝阳以及赤峰、哲里木盟等地区,其资源地域组合特点有:①自然资源综合指数除赤峰、哲里木盟外,其余均较小,而且资源构成单一。即使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其数量与质量方面都不尽如意,但这一地区的草地资源是一大特色。②经济资源综合指数均较小,与上述四个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③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市场经济意识较差。④远离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又与边境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相差较远,无论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还是从交通、通讯状况方面,都明显处于东北地区的劣势位置。

从区域的资源总指数来看,其处于东北所有区域的最后位置。因此,这些地区由于其地域位置、交通与通讯状况、资源要素组合状况等方面的劣势,就影响到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尤其是与外区域的要素流动,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成为东北地区的落后地区。

但是,长春——哈尔滨地区、辽中地区与东北西部边境地区有着资源上的互补性,如西部边境地区的能源、原材料是东北中部地区所必须的,中部的技术、资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等也是西部地区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走出困境所渴求的,这样东北中西部地区就可在这种区域要素流动中起到桥梁作用,从而获得其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长春——哈尔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同样有着某种程度的互补性。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长足发展,还是在于与中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上。

4.6 几点结论

4.6.1 东北边境地区的长足成长与东北腹地是分不开的,东北腹地的发展也需要边境地区作为联系内外的纽带和桥梁;中西部地区是东北中部的西部边境区域进行资源要素流动的中间地带,需要与东北中部进行区域合作,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沿海地区是整个东北区的重要出海口,也是东北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它同样构成了整个东北区国际要素流动的纽带。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地域内部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是主要的,区域内部的合作是主导。

4.6.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是和全国的宏观区域规划相一致的,而且要服从于全国整体大局。4.6.3 这几种互补的资源地域类型在全国发挥一个整体的功能,脱离整体来看各个区域是片面的。

4.6.4 东北地区的长足成长,离不开与国内相邻地区的区域合作,尤其是与环黄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同时在区域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也需要与我国其它地区的合作,因此,离开我国整体经济地域格局来谈东北区的区域成长,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

标签:;  ;  ;  ;  ;  

东北地区区域资源类型与区域增长模式_经济指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