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晚,还存在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未与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而优势视角理论由于其体现了尊重、平等、接纳等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的重视。在医院生态系统中社会工作者应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优势视角出发,尽可能地发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和优势资源,才能找出最恰当的问题解决途径,才能更好地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优势视角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医疗或健康照顾机构中从事的专业服务活动[1],并非一般的社会工作或志愿者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为那些受到疾病折磨、陷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同时协助医院实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全人健康模式的转变,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医务社会工作的范围正逐渐扩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包括临床服务、预防、康复、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广泛领域,几乎涵盖人类健康涉及的所有方面[2]。
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医务社会工作才逐渐在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起来,起步晚,发展水平低[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未与福利保障制度相协调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但专门针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政策和制度还是空白[4],没有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医务社工聘任、考核、晋升制度,另外培训、教育制度也不完善[5]。缺乏制度保障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医务社会工作职责、范围、标准不明;缺乏政策的支持导致医务社会工作性质的福利性缺乏财政与制度的保障,使其不能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较好地相结合。
2、社会认知度不高,认识不全面
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普遍缺乏了解,尤其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6]。而大多数患者还没有主动求助的意识,也说明患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还不全面,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还不到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专业人才
在医务社会工作需求量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及专业服务机构十分缺乏。到2012年截止,我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经有200多家,但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还很少,并且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7]。西部地区在重视程度、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已经开设医务社工专业的高校中,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的经验还比较欠缺,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在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很多医院的医务社工由医护人员或其他行政人员兼任,缺乏系统化的规范培训,导致专业培养与实务发展都不平衡。
4、工作开展不全面,专业性不强。
现阶段很多医院设立的社会工作部门仍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从事普通的行政工作,有些是为处理医患纠纷而设立,工作内容多限于一些志愿者服务、处理医患纠纷或部分的个案工作,工作内容单一、专业性不强,这样就导致医务社会工作的作用不能真正得到发挥,不能反映出社会工作应有的价值。
5、缺乏本土专业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
医务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工作起源、目标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导致本土医务社会工作常常陷入伦理困境,医务社会工作者难以做出合适的抉择,甚至对专业价值产生怀疑。
学者文军提出: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缺乏具体体现在“实务的破碎性和随意性、服务的过度市场化、流程的过度技术化、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观的淡化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片面性”[8]。同样,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缺少尊重与接纳的价值观,缺乏专业的理论方法,既使服务对象得不到真正平等的服务,又使社会工作的内容流于形式化、程序化,使本应尊崇专业性的医务社会工作呈现出非专业的一面,这也是医务社会工作不被医患所认同的重要原因。
二、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工作从产生到发展,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强调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优势视角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不同于传统的问题视角,它把关注的焦点置于人们的内在力量和潜在资源上,而不是问题或病态,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新模式[9]。“人本主义”是其本体论基础。优势视角的代表人物韦克和钱姆布兰认为,问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仅仅意味着社会工作需要去改善服务对象生活的某些方面,过分地关注问题,就会忽视其优势、资源和其在面对困境时获得的一些成功经验[10]。优势视角模式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应本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服务对象共同发掘、探寻他们的优势和资源,促使他们自我决定,与他们共同面对困境,协助他们实现梦想。
三、优势视角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应用探索
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效果的肯定,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推广力度将不断加大,势必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近年来医务社会工作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将对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正确指导,在各种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中,优势视角理论由于其体现了尊重、平等、接纳等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优势视角理论对医务社会工作思维的启示
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开展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思维应紧紧围绕个体与环境的优势发掘来进行: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社工带给这种关系本身的东西正是以优势为本的实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优势视角的形成有赖于社工对人们改变自己生活的内在能力的感觉,激发这种层次的积极活力,要从建立信任开始。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由于案主通常习惯于“无能、低能”的标签,通常不相信自己具有可解决问题的任何资源,这是非常显著的特征。社工传递其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内在优势和资源的信念的方式,是让患者重新拾起希望和恢复其成长动力的首要措施。优势视角立足于激发人们对其拥有力量的信念,对案主存在能力和优势的信念可以帮助社工克服只有自己才能主导改变的片面想法。
其次,仅在恰当的情景中去认识问题。
大多数案主在求助于社工之前已经被遭遇的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他们自己已经思考过,也了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社工的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优势视角来看,解决的途径就隐藏在案主平时的生活经历、天赋和期望之中。
优势视角并不意味着忽视问题的存在,而是将问题看做达到案主预定目标的障碍,将问题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情景或状况,但并不是案主生活的全部。社工更多地关注于帮助案主走出危机和困境,以更有效的方式去争取案主设定的目标。由于怀着希望与期待,案主就有了主动寻求成长改变的源源动力。
(二)、优势视角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探讨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医院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三个分系统。
1、微观系统
在医务社会工作中,医院中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案主、案主的家属及周围的医务人员、医院职能部门。
医务社会工作的案主总是来自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身心健康可能存在障碍的弱势群体,他们通常拥有较少的权利和资源。但过分强调缺陷往往会强化案主的自卑感,使案主怀疑自己走出困境的能力。而将目标聚焦于优势则有明显的好处。例如,医务社工面对的案主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并非只是问题的集合体,而是经历了各种困难的幸存者,尽管遭受贫困、疾病、歧视、冷漠等伤害,但他们仍在努力生存,希望过好自己的生活,必然有其存在的优势。而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家属更是支持力量的重要来源。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医务社工人力资源还不充足的情况下,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承担起了一部分医务社会工作的责任,这种本土化、行政化的社会工作虽然存在缺乏专业性等特点,但在协调医患关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用优势视角的好处即在于避开只看到缺陷的陷阱,使用优势评估工具尽可能地掌握案主的优势资源和内在潜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思维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2、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亲友关系,周围病友关系和医患关系。
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一方面,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和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患病情况并不了解,治病心切,对医务人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交了治疗费用就应该被治愈,不能理解手术、用药等治疗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不能接受很多疾病目前还无法治愈甚至只能缓解部分症状的现实,一旦双方沟通不畅,就极易引发冲突。
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来说,主要扮演的角色是问题的发现者、咨询者、协调者、支持者等。社会工作的介入,不应该仅仅是纠纷发生时的介入,更应该包括纠纷的预防与教育和医患纠纷发生后的法律咨询与救济。运用优势视角到医患纠纷介入工作中,并不等于忽视问题,而在于面向医患双方进行沟通,协助双方明确自己的义务(如医院方有告知义务、患者方不能隐瞒病情等)和责任(如医院方应规范治疗、患者方应配合治疗等)。
3、宏观系统
主要是指医疗、福利救助制度,也可包括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及结构等。在医务社会工作中,专业社工人员不仅要重视挖掘案主及其家庭的优势资源,更要重视从社区、甚至社会制度上去寻求支持。
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法规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潜在资源,在宏观层面上运用优势视角意味着应积极与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组织展开合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意味着要展开广泛的宣传攻势,动员社会慈善机构、高校、志愿者人群加入到医务社会工作活动中,使其形成更大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意味着要不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规章制度,通过政策倡导等方式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其更具专业化、形成制度化,惠及更多的人群。
优势视角理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启示,开启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但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忽视全面准确地评估案主、忽视问题,片面强调、滥用、套用优势视角,及时反思,在医务社会工作中去正确地运用优势视角理论。
参考文献:
[1]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继同.转型期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与优先介入领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6-12
[3]李志强,魏炼.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路径探讨.医学与社会,2015(09):51-53
[4]谢春燕.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398-400
[5]李平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6-17
[6]姚尚满等.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30-33
[7]王丽.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98-901
[8]文军.增强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自觉[EB/OL].(2014-10-10)[2015-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10/c40531-25801125.html
[9]周沛、曲绍旭.“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J].残疾人研究,2011(1)
[10]A.Weick &R.Chamberlin,“Putting problems in their place: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In D.Saleebey(2nd Ed.),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pp.95-104),New York:Allyn and Bacon,1997,pp.45-46
论文作者:肖华,谭祖雪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医务论文; 社工论文; 优势论文; 视角论文; 专业论文; 理论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