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教学意识_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教学意识_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教学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意识论文,艺术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艺术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一个世纪以前,艺术教育的范围非常狭窄,无非是石膏模特儿写生、临摹大师的作品等等。到了现代,“艺术”不再是简单地指绘画、素描、木刻、雕塑和音乐,它已延伸到烹饪与服饰、园林与建筑、曲艺与戏剧、电影与电视等与人们吃、穿、住、行、乐密切相关的领域。艺术教育不断地拓宽范围,产生了工业和艺术交叉的新学科,如工业设计。近几十年,人们不断地扩展与社会的联系,寻找多元化的艺术目的。在西方,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只是瞬间的存在;有的“作品”根本没有视听性,而被称之为“心灵感应”和“精神对话”;中国80年代末也有“天书”、“析世鉴”、“枪击电话亭”等新潮艺术的问世。艺术的传统定义一度面临危机,艺术教育也面对着许多困惑和挑战。为了掌握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一方面要用系统论解决这一领域中诸多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要更加关注艺术思维的轨迹和走向。因为艺术思维不受“实证”的限制,往往带有更多的超前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信息时代,教育必须注重“未来”,因此,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已刻不容缓。优秀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市场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还需要良好的气质风度、健康的心理素质、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如何造就这样的人才?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现在国内外已有专家将眼光转向艺术教育。

按照狭义的概念,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及艺术创作的教育。从广义的角度,它还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即是一种诱导人的自识、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也是引导一个人自觉地提高全面素质,自觉地完善道德、情感、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发展创造力的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时代要求。

由上所述,我们知道高校的艺术教育绝不是发现和培养少数“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修养,使他们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因此,艺术教育就不是几个艺术教师的事,而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员工的责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增加多少经费、多少设备和多少人员,而是要有一种“大艺术观”的意识,认识艺术教育的一些特色,并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艺术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认识自我

有这样一些例子。一位理工科的女大学生从来没有画过画,因为偶然的机会,选修了美术课。通过几堂课的动手训练后,老师发现她的色彩感觉和对形的把握相当准确,而她自己也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喜不已。而另有一人从小自认为是学艺术的料子,但通过正规的艺术训练后,发现自己的潜力并非在艺术方面,于是毅然改行。为什么艺术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艺术教育是一种注重人体感官特别是脑、眼、手、耳、形体和情感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能自觉地进行比较和自我测定,及时地调整自己,挖掘和发挥优势部分。国内外的一些艺术院校每年都有一定的淘汰率,被“淘汰”的学生都能愉快地从事新的学业或工作,并没有什么耻辱感,也许,他们还会庆幸自己没有陷入人生“误区”。而那种“千人一面”、“灌制腊肠”式的教育,不仅使学生们学得被动枯燥,而且助长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和“争过独木桥”等思想。万一“金榜落名”或名利受挫,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从这一点来看,艺术教育无疑更符合人性、更富有启发性,它引导学生“悟”出自己的性能,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追求热点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素质“扬长避短”,正确把握位置和方向。可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教育。

2.艺术教育与智力开发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人们有知识,还需要有智力。智力开发的决定因素在于思维方式。人的大脑是完整的有机系统组织,脑的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密切配合。但传统的智育在学科分配、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上一直存在着让左右脑分家、各走“单行道”的现象。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少数“专门家”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些“理科书呆”和“文科书痴”。他们没能全面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呈“直线条”并有较大的局限性,应变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和对付急剧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多元化社会。而艺术教育能将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脑左右两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例如在素描教学和写生中,都很强调整体观察,这种整体把握的方法就离不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运用目测训练来完成透视效果图,其精确度不亚于用尺量和数字计算,而且在视觉上更接近于对象。学习色彩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光的物理现象和颜料的化学变化;同样,学习音乐需要掌握声学,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造型中的形式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秩序、多样统一等和物理定律、化学公式几乎是相通的……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都要求他的学生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发展。英国艺术教育的先锋、伦敦大学教授、饮誉世界的画家伯纳德·科恩说:“一个人哪怕已开拓了所有能力的五分之四,也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必须是开拓所有的能力。”一些大科学家在成功地运用左右脑、开发智力方面树立了杰出的榜样,如爱因斯坦、钱学森、李政道等,都善于从艺术家的创造轨迹中捕捉灵感。

3.艺术教育与美育、德育

有专家指出,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道德问题,同忽视美育和艺术教育有关。他们呼吁: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没有美育和艺术教育,德育是贯彻不下去的。

美育,是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教育人。没有美育,人们搞不懂真善美,分不清假丑恶,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而迷失方向。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政治教育和简单的道德说教在今天这个个性崭露的开放社会显得无能为力,收效甚微。而艺术教育不仅没有压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如果说美育展示了一种境界,那么,艺术教育则为每一个人提供到达这个境界的方法,提供划向彼岸的津筏。

德育和艺术教育都立足于现实,但德育更多地面向过去,艺术教育却更侧重于向往未来。德育在实施中往往更具有外界的规范性,总是要求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意志。而艺术教育则“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调动人们的潜力去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创造精神文明。德育一经艺术教育的介入,可以将被动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将道德感情转化为审美感情。所以艺术教育对美育、德育具有促成、促进的作用。

4.艺术教育与情感教育

人不但有思维能力,还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人们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却很难掩饰自己的情感。“滥用感情”是指那些脱离了人的标准而沦为动物属性的低俗言行,但“禁用感情”同样不符合人性。许多高校之所以在情感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就是因为它的敏感点较多,不敢轻易跨入“雷区”。在艺术作品中几乎是无情感便不成“方圆”,这说明艺术早就考虑到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不接受“说服”,只接受“感动”,“以情动人”是艺术教育最大的利器。青年人正处在蓬蓬勃勃的发展时期,饥不择食的求知欲、性的觉醒和萌发、社会位置和人生价值的寻找、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个性崭露”和“百花齐放”,但理想往往和现实发生冲突,一些青年人就是因为感情的一时冲动而酿成千古之恨。艺术教育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因为它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知己”,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他(她)们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倾吐、发泄,慢慢地调节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情操四种。心境是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激情是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感体验;热情是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体验;情操是伴随着认识,持续稳定、系统化了的情感体验。现在国内还引入“情商”概念,这显然与艺术教育有密切联系。“情商”高的人有情有义,顾全大局,具有良好气质和修养,因此能赢得人心,适应社会。

5.艺术教育与人格完善

人格的完善,是指一个人思想道德、政治信仰、文化知识、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功能、精神风貌相统一的整体表现和完美体现。席勒描绘这种人:“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善的人性。”他还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的途径。”艺术教育正是用美的观念和美的法则来培养审美的人。这种人能以崇高的精神境界来对待现实。追求“美”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完美”、“完善”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追求“美”而将自己逐渐“雕塑”成具有高尚理想和完善人格的人。

6.艺术教育与自我设计

设计,是人对内在的心意结构和外在的宇宙规律形式的绘取,是在原有的美化功能上进化到直接诉诸人的理性和理性外的境界,它具有“综合的价值”,融合了包括艺术门类的各种知识,并将想象中的景象变成画面或现实,因此设计的过程又是一项“完美”的系统工程。“自我设计”是建立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同的是它还带有很大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生活中人们发现,只有设计优良、选材精到、结构合理的商品才会受到欢迎。人的自我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大学生都将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我”投放社会?怎样调动自己的全部潜力和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国家作贡献?这个观念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一篇毕业论文。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设计”或“创作”的层次最高,苍白、贫乏的思想和拙劣的技巧是绝对出不了好作品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及走向社会的前夕,为自己的人生设计蓝图,也可以在艺术设计课中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受到启发。设计和策划,包括了从创意到实施、到完成的全过程。

增强“大艺术观”的教育意识,对校园建设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可先作如下探讨性的工作。

1.让校园成为“艺术之家”

用现代意识精心设计的良好艺术环境,不仅能造就校园的时代感和融洽人际关系,还有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可以减少犯罪的根源。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便会失去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如今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跨入大学校园,有报导他们中的30%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疾病,如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浮躁等。如在校园基建、环境设施及管理的同时融入艺术教育的意识(并非指讲究豪华和追求西方模式),必然会大大地“净化”空气而抵制许多现代病的“污染”。

2.让教师们成为“艺术大师”

我们常常领略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其口才和风度宛如天才的演员,让学生听得有味,愉悦开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和接受知识。适当地给教师进行艺术教育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学表现力和“启迪”力,一旦将艺术教育的意识融入到他们的教学中,难懂的、单调的、刻板的课程会变得形象生动,使教与学的关系融洽、美好。若要让学生学得不僵化,首先应让教师做个艺术家。

3.编写新的具有时代观念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材

目前的许多教材以及设施偏重于艺术鉴赏,缺乏体验性;有的将艺术教育与美育,甚至与艺术技巧混为一谈,没有将艺术教育从传统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经验中吸收新观念,如英国颁布的《国家美术课程》强调,教会学生“体验、记录、交流、创造、想象、使用”等各种“反映”、元素、材料、形式和方法;在美术学科统一会考中要求考生展示各项能力,如“作品的主题和题材能反映个人的意愿;能反映从构思到制作的各种步骤;有分析、研究和独立的能力;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能系统地选择、控制物料及制作工序;能运用及组织线条、色彩、质感、形状、空间等视觉元素的能力……”这些提法都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欣赏和摹仿而成为一种表现能力的训练和测试。还有美国的DBAE运动思潮等等,影响也较大。另外,还可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挖掘新思想,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的教学思路。

4.设立艺术教育研究机构

国家教委早在1989年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高等学校‘应设立艺术教育研究机构;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积极组织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和“研究学校艺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近10年过去了,美育及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但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认为,高等学校设立艺术教育研究机构,可以先开展以下几项工作:研究国内国外艺术教育的历史、现状,提供艺术教育最新的资料和信息;介绍和引入艺术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组织讲座和研讨会,培训师资力量和交流教学经验;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艺术教育的研究。如通过市场操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既能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又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因为艺术教育的研究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而不是纯理论的。

请为艺术教育在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开辟一块园地!

标签:;  ;  

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教学意识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