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

李连伟[1]2017年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宣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75家上市公司宣告并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并呈现出宣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多、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更为普遍等特点。随着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有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样本数据有限等原因,国内学者大多采用(0,1)虚拟变量法或配对法来检验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应,并未从股权激励水平(或高管激励比例)的角度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应问题。本文选取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宣告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衡量股权激励水平,以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数量占激励总量的比例衡量高管激励比例,一方面,通过考察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代理成本和投资效率的影响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另一方面,区分股权激励影响公司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通过代理成本、投资效率等路径影响公司绩效的间接效应,考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作用路径。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分为叁大部分,一是理论分析,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二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包括第叁章至第五章;叁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作用路径研究,包括第六章,最后是结论与展望。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概括如下:在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关系检验方面。由于现有文献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在提高公司绩效水平的同时,也诱发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们在利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计算盈余管理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非线性关系的角度检验了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效应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但股权激励也诱发了盈余管理行为,并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剔除盈余管理的影响后发现,股权激励与真实绩效水平呈U型曲线关系,拐点位置在4.2%至4.7%的区间范围,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真实绩效水平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只有股权激励水平超过该区间范围时,股权激励提高公司真实绩效水平的作用才开始显现。本部分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的确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参考。在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关系检验方面。我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M)定量测算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以及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代理成本)的影响,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非线性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检验了股权激励对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揭示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代理成本)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治理效率为74.7%~75.4%,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股权激励与代理成本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说明提高股权激励水平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股权激励主要通过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对第二类代理成本则没有显着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检验方面。我们在利用Richardson(2006)预期投资模型测算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虚拟变量法检验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然后针对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以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数量占激励总量的比例衡量高管激励比例,从非线性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检验了高管激励比例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整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既能缓解上市公司投资不足,也能抑制其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高管激励比例与非效率投资程度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与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而与过度投资呈U型曲线关系,拐点位置为51%左右。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应鼓励更多的上市公司积极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并进一步提高股权激励计划中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作用路径检验方面。现有文献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对代理成本和投资效率的影响都最终表现在公司绩效水平上。因此,我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将股权激励、代理成本、盈余管理、投资效率和公司绩效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挥治理效应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能显着提高上市公司绩效水平。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路径实现的,其贡献率高达87.56%,只有12.44%是通过间接作用路径实现的。其中,代理成本路径的贡献率为8.00%,盈余管理路径的贡献率为4.44%,投资效率路径表现则不显着。本部分研究全面考察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发挥其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对前面有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真实绩效水平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只有当股权激励水平超过4.2%至4.7%的区间范围时,股权激励提高公司真实绩效水平的作用才开始显现。但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平均只有2.818%,上市公司在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其激励水平也只有2.748%(除2008年以外),且基本维持在2.4%-3.0%的区间范围,这意味着应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的股权激励水平,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整体水平。(2)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提高股权激励水平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这进一步佐证了上述有关―应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的研究结论。(3)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显着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同时,提高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能显着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具体来看,高管激励比例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而与过度投资呈U型曲线关系,拐点位置为51%左右。但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数量占激励总量的比例平均只有27.37%,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应进一步提高股权激励计划中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但该比例也不易过高(超过51%),因为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过高将加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检验结果与上述检验结论保持一致,即提高股权激励水平能显着提升公司绩效水平,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同时,提高股权激励计划中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能显着抑制非效率投资水平,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但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比例不宜太高,因为过高的高管激励比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并降低上市公司绩效水平。

陈芋彤[2]2016年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其通过股票权益从根本上把公司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减少代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权激励机制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已经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得到广泛证实。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该机制的引入时间较晚,发展也相对不完善,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近年来关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是热点,也是难点,学者们对其研究的结论也不一样。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所产生的影响问题,为该研究体系作一点贡献,以期股权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上市公司,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本文首先分别介绍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做一梳理,对其现状做一基本总结,并提出所面临的问题。接着,选择于2012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并在2012-2014年正式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体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股权激励是否作用于公司绩效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做出分析。同时,分别对不同激励模式和激励有效期的样本公司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这两个因素是否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得出结论。最后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及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应的优化建议。

陈勤[3]2014年在《高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其积极作用在于使经营者等激励对象,通过获得公司股权赋予的经济权利,参与公司决策、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并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我国正在积极推行企业股权激励制度,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和2006年9月30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并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企业改革的深入,股权激励制度将全面实行。高科技行业具有高成长性、高智能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据统计,目前高科技行业是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最普遍的行业。高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应问题就成为了现阶段理论界与实业界的焦点。那么,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现阶段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否合理;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执行效果如何;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又该如何着手完善这些激励计划方案。因此,本文从单个案例中股权激励方案出发,以相关股权激励理论为基础,运用案例研究法,细致分析了个案中股权激励方案,较全面地分析、对比了中兴通讯和用友软件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由案例对比研究上升为中国高科技行业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效应研究;然后,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激励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对股权激励与高科技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加以研究,检验股权激励实施的影响效应。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后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为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推广,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而股权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上市公司参与股改的积极性;其次,从横向比较上看,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业绩确实是好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的整体业绩,从纵向上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公司业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逐年增长,但总体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其叁,股权激励与高科技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呈曲线关系,具有区间效应;最后,总结出中兴通讯的股权激励方案表现为长期激励效应,用友软件的股权激励方案体现的是短期激励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的结论深化了我们对案例中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管理层福利性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倪彩龄[4]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股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在欧美等成熟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股权激励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后的几年内,上市公司推行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已有的经验可循。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与股权激励有关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和其制度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本文首先在对股权激励内容进行概述,在对股权激励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本文概括了我国股权激励现状。在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先运用统计分析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和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着差异;再运用回归分析探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控制公司规模、公司财务杠杆、成长性以及最终控制人性质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产生显着正效应,也就是证实前面得出的两者绩效的差异是由股权激励这一影响因素造成的。这部分从整体上证明股权激励在我国是有效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股权激励要素的绩效研究。具体从激励对象、激励比例、激励有效期、行权价格、行权条件五个方面与激励绩效之间建立实证回归模型,得到激股权激励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本文得出结论:(1)激励对象中监事激励与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2)公司用于激励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同公司绩效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曲线关系;(3)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期与公司的绩效之间也表现为曲线相关关系;(4)行权价格的设计与公司股票实际价格的差距与公司绩效成正比关系;(5)行权条件高低与公司绩效成正比相关。根据上述实证结论,本文认为要使股权激励制度在中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针对上述结论设计有效的激励计划,不断完善股权激励的实施计划。从而推进我国股权激励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很少涉及股权激励具体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魏德云[5]2010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机制的一种,目的在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价值。西方企业运用股权激励这一工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对比之下,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发展上较为滞后,对股权激励的运用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股权激励究竟对企业业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有了重大意义。本文在详细论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接着详细分析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然后第叁章分析了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主要从行业分布、企业类型、资产规模、激励模式、激励比例、股票来源、和有效期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下文的实证研究作铺垫。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以2006年至2009年底实施股权激励的8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实证研究时,论文利用SPSS17.0软件,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经营者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总资产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本文的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建议。并且得出结论: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业绩的提高还是有效的。最后,在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内部约束机制和改善公司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议。

靳玲[6]2016年在《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企业治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经营绩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显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着力于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以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西方微观金融理论研究基础是相对发达资本市场,虽然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创立时间不长,有许许多多的不适之处,但若合理的借鉴西方已有的经验并具体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可能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探索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特征,研究它与企业绩效关系。本论文的具体研究路径及过程:首先以中小企业板63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用2012-2014年叁年的观测值为面板数据,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然后以委托代理理论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分别建立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股权属性与企业绩效的回归模型,又采用CROA做稳健性检验,最后在股权结构的视角下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绩效。理论分析认为:(1)在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中,存在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两种关系分别是董事会和经理层、股东和董事会的关系,这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公司的代理权问题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此激励和督促经理人成为股东重点工作内容。(2)以公司治理的文献为研究基础,探讨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可能途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中分布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导致企业治理机制的实际效果也会不一样,最终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显着正相关;(2)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3)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都与企业绩效无显着关系;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在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构建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强化公司内部股权制衡机制和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从而促进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上和股权制衡方面,以中小企业板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股权结构特点,并在研究中强调分析了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王贵玲[7]2015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激励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中央政府制定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七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有关政策的扶持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股权激励的产生,源于委托代理问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底,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机制就在美国诞生了,股权激励措施的实施确实也为企业带来了收益,随后也有很多国家效仿美国卷入股权激励浪潮中,但这一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股权激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关系就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对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公司的绩效进行对比,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并没有采用国外经常使用的托宾Q值等指标,而是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这两项财务指标,对比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后公司绩效较股权激励实施前公司绩效有显着提高,这说明股权激励的实施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对回归方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其次,本文研究了不同激励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公司以激励比例的大小分为两个样本,激励比例小于3%的公司为样本一、激励比例大于3%的公司为样本二,对这两个样本的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当股权激励小于3%时,公司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而成显着正相关,当股权激励比例超过3%时,公司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呈现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跟激励比例之间有着重要关系,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时,应充分考虑股权激励实施比例,优化股权激励效果。最后,本文研究了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将样本公司以股权激励模式的不同分为两个样本,采取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公司为样本一,采取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公司为样本二,对比分析两种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结果表明,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股权激励效果要优于股票期权激励模式。

朱培臻[8]2016年在《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及股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制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项重大的机制创新,旨在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冲突。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上市公司广泛运用了股权激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零散的进行过股权激励试点,直到2005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规范引导和政策支持,股权激励制度才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自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上市公司急迫寻求途径提升自身业绩,股权激励便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选择。由于我国早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较少,先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基础。2010年以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大幅增加,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已有沪深两市(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合计1112份股权激励方案,为股权激励效果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首先,本文对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解释:描述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包括股权激励概念、股权激励标的、股权激励要素等概念;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的发展加速了股权激励制度的产生与完善。此外,本文梳理了我国股权激励政策和法律的发展历程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数量在近几年飞速增长且成功率不断攀升、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对股权激励更为喜好等情况。其次,本文针对股权激励实施后上市公司绩效和股价的变化做了两个实证研究。绩效部分,本文选取了2005-2014年成功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588份方案为研究样本,以公司超额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激励额度、激励期限、激励标的(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综合选取公司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等控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比分析研究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期间上市公司绩效表现较好;激励额度与公司绩效总体正相关;限制性股票标的公司绩效表现优于股票期权标的等,同时股权激励结束后公司绩效明显下滑,表明长期来看股权激励效果不佳。股价部分,同样以2005-2014年成功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588份方案为研究样本,利用单样本t检验和作图比较,对比分析研究了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后中长期股票价格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该促进作用对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标的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差异不明显。最后,本文综合比较分析了实证结果,提出了以下五方面政策建议:一、推行适合自身的股权激励制度。二、将行权条件与激励结束后绩效水平挂钩。叁、建立规范性的约束机制。四、完善股权激励法律法规。五、加强监督,减少股票市场的市场操纵行为。

王克文[9]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而良好的公司绩效需要以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保证,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叁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和转轨经济时期市场环境不完善等特征,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股权结构作用于公司绩效机制的途径和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本文正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而验证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论文在回顾国内外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通过对一系列的市场整体数据分析,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现状,分析了股权构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分别提出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以及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的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假设。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多元线性数学分析模型,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回归系数和关联度,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实证结论及其理论涵义进行了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艳[10]2013年在《基于股权结构的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委托代理理论兴起后,公司治理结构理论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公司治理结构更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问题,其中,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受到了学术界与公司管理层的关注。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2009-2011年不少上市公司业绩有所提升,经济开始持续复苏,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改善高管货币薪酬和长期股权激励,使高管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效的相关性很有必要。通常,对高管的激励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公司的绩效效果上。对于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激励能有效提高公司业绩,但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高管和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不一致。显然,高管的激励效果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高管薪酬激励和公司绩效很多都集中在公司治理结构,高管薪酬结构等,忽略了公司自身特征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本文则认为当公司内部股权结构不同时,公司绩效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本文在研究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时,以股权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充分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研究了叁个问题,即:(1)高管货币薪酬水平和股权激励水平是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2)不同股权结构下,高管货币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是否存在差异;(3)高管股权激励是否对公司高管货币薪酬和公司业绩产生影响;高管货币薪酬是否对高管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造成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水平在过去几年持续提高,而公司绩效上升不明显,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2)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3)不论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如何,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越弱;(4)上市公司法人股比重越高,高管货币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越弱。(5)不论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如何,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即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不影响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越强。(6)股权激励绝对集中的公司中,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弱相关;而在股权激励相对集中和分散的公司中,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在0.01显着水平下显着正相关,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度越高,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越弱。以高管货币薪酬分组回归后发现,高管货币薪酬高和高管货币薪酬小的分组中,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在0.1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正相关;高管货币薪酬适中的分组中,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在0.01的显着性水平下显着正相关,即货币薪酬适中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最好。本文认为:(1)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水平普遍较低,因此继续提高高管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水平,同时使用货币薪酬激励和长期股权激励来激励高管层,可以进一步激励高管人员勤勉工作从而实现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提升。(2)不同的股权结构下,高管货币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存在差异,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经营目标、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并影响公司的决策机制、投资行为、激励机制和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因此,应该调整公司的股权结构以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3)与激励水平的提升必须相辅相成的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增强信息披露、提升市场有效性、建设经理人市场、健全法律坏境以及不断加强激励方式中与公司长期经营业绩挂钩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D]. 李连伟. 吉林大学. 2017

[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 陈芋彤. 河北工程大学. 2016

[3]. 高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研究[D]. 陈勤. 湖南大学. 2014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D]. 倪彩龄.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D]. 魏德云. 江苏大学. 2010

[6].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 靳玲. 河北地质大学. 2016

[7]. 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激励绩效研究[D]. 王贵玲. 中南民族大学. 2015

[8]. 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及股价的影响[D]. 朱培臻.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 王克文. 中南大学. 2008

[10]. 基于股权结构的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 王艳. 上海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