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岚[1]2003年在《论报纸动态定位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市场营销学对“定位”的定义为本源,从报纸动态定位管理的角度入手,在分析报纸定位的基础上,阐述报纸定位的动态性,试图通过描述和分析报纸定位决策、执行的动态过程,解决在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报纸如何管理定位的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报纸需要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定位及相应的采编、发行、经营等具体操作环节,使报纸对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受众的需求相吻合。报纸动态定位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报纸及时地捕捉各种信息,随时依据来自市场与来自报纸内部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谭小雁[2]2006年在《论报纸同题竞争的创新策略》文中提出在新技术建构的信息时代,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络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面对同一新闻信息,报纸可谓“一家持酒樽,全村闻酒香”,报纸同题竞争变得日趋激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都市报的迅猛发展,但是中国大多数的城市经济总量有限,媒介生态环境相对单调,这使得更多的报纸定位泛众化,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处理也就更加趋同,新闻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造成的后果是千报一面,可读性不强,削弱了媒体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与此同时,有些媒体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处理剑走偏锋,使得同题新闻出现虚假、低俗现象,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阻碍报纸的健康发展。因此,报纸如何在同题竞争中取得有效创新、高效创新也就成为“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大量收集广州、长沙、北京及成都等地同城报纸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类同题新闻作实证研究,分析当今报纸同题创新中出现的一系列创新缺位和创新错位问题,归纳出报纸同题创新要处理好与报业竞争、公众利益、新闻资源、思维意识等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出报纸在同题竞争中新闻处理的叁种创新策略:新闻个人化、新闻本土化、新闻规模化。这对于信息同源化日趋严重的报业竞争来讲,具有现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当代新闻业务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罗俊保[3]2010年在《《湖南日报》整合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湖南日报》是由中共湖南省委主办的机关报,是一份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综合类日报。自1949年8月15日创刊以来,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在办报和经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湖南日报》如何能在的成绩面前保持继续发展的态势,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需要引入整合营销策略进行整体规划。与此同时,《湖南日报》作为一个典型的营销个案,对中国其他同样性质的报业经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日报》的营销背景和其所处的湖南报业市场竞争环境,通过论述《湖南日报》的历史发展和所处的环境,认为《湖南日报》如果想在湖南地区继续保持权威媒体地位,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而整合营销策略,无疑是《湖南日报》今后发展的一大必然选择。本文将着重对《湖南日报》的报纸定位、报纸发行和广告营销这叁个报纸营销活动的重要环节进行详细分析。《湖南日报》要通过细分读者市场,重新定位,找准报纸的目标读者,立足湖南,放眼全国,延续“影响湖南”的权威媒体形象。本文提出《湖南日报》立体化整合营销策略的推进思路,指出其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并进行报社内部和社会各方面资源的重新整合,以配合发行和广告等活动。并通过实施区域发行、控制发行和目标发行等实现“有效发行”,建立《湖南日报》独特的销售主题,增加经营收入,推进《湖南日报》立体化整合营销策略。本文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局限以及对《湖南日报》营销的启示。本文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全面解析《湖南日报》整合营销的个案,对《湖南日报》整个营销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读。其中定性分析参考传播学、媒介管理学、营销学的有关理论资料和案例分析材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公布的部分数据资料和以及对湖南报刊市场的调查情况,定量分析主要是依据权威市场监测调查机构公布的媒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董素青[4]2005年在《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都市报浪潮不仅历史性地从整体改变了中国报业的结构,都市报也改变了传统报纸的采编方式,尤其是都市报新闻版的内容和版式设计更是有别于机关报和传统的晚报。鉴于此,本文选定了“都市报新闻组版”作为研究的主题,并主要采用了报纸例证、文献分析和理论解析叁种研究方法,试论都市报新闻版的内容和版式设计。在肯定都市报简洁明快的版面语言和全方位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对头版、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娱乐新闻版和体育新闻版作了具体分析。同时批判了其新闻内容的暴力化、娱乐化和同质化倾向,并对新闻策划略作探讨。在文章最后,仅就都市报新闻内容如何提升,本文探讨了都市报未来的叁个发展方向,即滚动报、区域组合报和高级大众化报纸。
陈旭鑫[5]2006年在《都市类报纸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品牌学、广告学等学科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对品牌、策略、定位等相关概念界定入手,重点结合国内都市类报纸的办报实践,特别是通过对江西南昌几家都市类报纸的深入调研,在理性分析我国都市类报纸品牌建设中已有成绩和失误的基础上,探讨了报纸的品牌定位、内容建设、营销推广、对外竞争等具体策略,梳理并总结了都市类报纸品牌建设的一般规律,目的是使都市类报纸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 主要对都市类报纸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精要概述,阐明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等。 第二部分,都市类报纸品牌建设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内容建设、营销推广和竞争策略。前叁个策略,主要从报纸发展的纵向角度展开论述;第四个策略,即竞争策略,主要从报纸发展的横向角度展开论述。 在品牌定位策略中,遵循差异化原则,结合实际操作步骤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内容建设策略中,重点从六大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品牌营销推广策略中,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着重探讨了都市类报纸品牌营销推广过程中四个基本策略;在竞争策略中,结合都市类报纸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主要从报业市场的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四个不同角色,重点阐述了都市类报纸应对横向竞争的若干策略。
向熹[6]2013年在《市场力量推动报业变革的效能与极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报业的市场化进程也全面加速;2012年,因媒体格局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报业出现行业性下滑;其间的十余年是中国报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在这个特定阶段,市场力量成为中国报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而市场力量如何作用于中国报业变革?市场力量推动中国报业变革的效用如何体现?市场推动中国报业变革的力量极限在哪里?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用“个案研究”法,以《南方周末》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通过“复盘”一份代表性报纸在2001年至2011年间五次战略性变革的成败来为上述问题求解,即以案例研究成果来回答普遍性问题。本文由六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导论,对论题及产生的背景、既有研究、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等进行论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对《南方周末》成功的四项战略性变革进行案例研究,从“品牌”、“商业模式”、“规模”、“多元化”等四个角度论证市场力量在推动报业变革上如何产生效用及产生怎样的效用。第六章,对《南方周末》未达到目标的“拓展话语边界”战略性变革进行案例研究,论证市场在推动报业变革上的力量极限。“结语”部分,延伸论述了对本研究的两点认识,即“实践价值有局限性,历史价值大于未来价值”,“研究市场力量的极限不仅对报业变革有意义,还有在其他领域继续研究的价值”。本文对《南方周末》在特定阶段的发展有解释意义,并保存了一批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案例呈现的《南方周末》对如何“提升市场化水平”、“走裂变发展之路”、“追求内容专业化、队伍职业化”、“变革商业模式”、“迎接新媒体挑战”、“寻找话语空间”等报业共性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对行业有范本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市场力量的效用与极限问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王婷[7]2010年在《《南方都市报》杂志化倾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方都市报作为国内的最优秀的都市报之一,在1995年创刊,在经历了十五年的发展后,成为覆盖珠叁角城市群的优秀都市报,南都的创刊、改版和不断发展的历程是中国报业的成功典范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南方都市报》为了在竞争积累的广东报业站住脚跟,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学习,笔者认为向杂志学习和创新应该是它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也一直贯穿在南都的发展过程中。如克隆杂志封面报道手法、对内容采用货架式分迭编排,注重信息的深度挖掘,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的出现,以及内容涉及各个行业的专版周刊的设置等等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其向杂志学习的特征,也是其杂志化倾向的表现。应该说这种杂志化倾向的出现与南都自身的定位和其所处的媒介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南方都市报杂志化倾向的表现,以及这种现象出现原因和带来的问题和价值。笔者认为报纸开始向杂志学习,有针对的学习杂志的优点为自己所用,不失为为应对激烈媒介竞争的途径之一,但是如果在缺乏对自身定位和新闻特性的坚守下盲目的进行杂志化,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对报纸是毫无益处。因此在文中最后,笔者主要针对如何在向杂志学习的过程中坚守报纸的新闻特性提了几点自己的认识。希望这样的意见对于报纸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程倍倍[8]2014年在《中国大陆地铁报市场定位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后期,信息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网络等新媒体几乎侵入了每个领域,传媒业也在此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报纸因为广告收入的巨大滑坡而走上了衰落之路,报纸即将灭亡的预言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免费报纸作为一种新的报纸样态出现,让传统报纸看到了转机。地铁报作为免费报纸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开始进入了公众视野,随着地铁建设的普及逐步在世界各大地铁城市中落地生根。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地铁报的《羊城地铁报》于2006年创刊,之后大陆地铁报不断增多至如今的16家,并于2008年组成了全国地铁报联盟,自此中国大陆地铁报发展开始走上了快车道。大陆地铁报依托于各大报业集团,将目标瞄准了年轻、有消费能力的地铁一族。通过制作与其需求相匹配的报纸内容和在地铁渠道内免费发行,地铁报在上海、广州等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造了不小的发行量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广告收益。随着地铁项目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陆续上马,地铁报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大陆地铁报为扩大覆盖面、提高发行量,普遍实行地上地下双线发行,受众定位也由地铁族逐渐偏向了上班族。本文主要论述大陆地铁报的市场定位的相关论题,以媒介经济学中的媒介市场定位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认为案例《羊城地铁报》在理念定位上主打地铁经济概念,受众定位上瞄准地铁族,内容定位上紧贴地铁族亚文化,发行定位上着力地铁渠道市场。文中总结了大陆地铁报在市场定位方面的共同特征,即借助地铁渠道和免费模式,以及在内容上顺应地铁族亚文化。但多数大陆地铁报照搬国外地铁报发展模式,尚在发展初期却盲目追求扩大地面发行市场,忽略了中国报业市场环境和自身实际,将会给地铁报带来市场定位模糊的负面影响,为其后续稳固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本文提出大陆地铁报市场定位应紧扣市场细分、差异化、低成本叁个关键词,通过联盟化发展整体明确地铁报概念,在发展初期紧密依托地铁资源,避免盲目扩大发行,并以差异化为抓手,进一步在分众市场中突出竞争优势。
王楠[9]2014年在《从《南方都市报》看我国报业的市场化竞争策略》文中认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个领域、国家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物质生活的富足提醒着精神需求的迫切,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转型要求,我国的报业经济随之到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时间,报业市场上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竞争从“残酷”到“惨烈”,报业大战持续升级。与此同时,当新媒介逐渐成为融入社会细胞的一个词汇时,报纸将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来自同业间的竞争了,还有信息高速公路上各种媒介形式的比拼。将要迎来的全媒体时代,比拼也应点到即止,互相借力的渗透、竞合到融合才是大势所趋,但这也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报业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外部压力,举《南方都市报》为例,从内容、读者、价格、发行等不同角度及层面提出应对行业竞争、完善自身以谋求发展的报纸策略。以报业市场化形势作为逻辑起点,首先对进入市场经济的报业进行大环境的剖析,指出我国报业面对行业市场竞争及新媒介崛起的生存窘境,提出报业竞争策略的基本模型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策略调整的层面与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和详细阐释;其次,论文以时代发展为特征,探讨报业转型实践的创新路径,提出我国报业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构想。最后,从报业生产的特征出发,对纸质报纸的未来生产模式进行思考与讨论。面对传播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媒介形式,报纸应采取的态度及对策则应是不卑不亢的合作共赢,借力数字化来完成战略上的华丽转身,这也是决胜报业市场的关键一步。
王继先[10]2015年在《新闻人马星野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着名报人、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及新闻管理者,马星野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新闻史绕不过去(或不应绕过去)的重要人物之一。自1931年由国民党“中央政校”保送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研修新闻,1934年回国任教于政校开始,马星野就成了“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作为体制内新闻人和“保守派中的开明分子”(李金铨语),他的一生始终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相伴随。他尽其一生所做的就是以折衷协调的方式,努力在矛盾对立面中找到交叉点和共同点,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以“圆融贯通”的中庸态度努力接近自己的理想,力求解决“叁民主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平衡问题,并努力将叁者融合内化为自身所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对马星野人生道路与新闻人生涯的研究,展现了少年、青年和新闻人叁个不同时期马星野的人生经历。认为马星野之所以选择“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这条人生道路,有历史、社会和个人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来源于诸如家世熏染,导师影响,时代环境、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国民党统治的顺从等多种因素。对马星野新闻教育实践的研究,把他14年人生经历划分为“试验新兵”、“全职园丁”、“兼职导师”叁个阶段分别进行叙述,首次提出了国民党新闻教育的“政校模式”和由此形成的“政校(政大)新闻帮”这两个概念,指出“政校模式”新闻教育所具有的以模仿“密苏里模式”专业主义新闻教育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儒家精神和“叁民主义”要求而形成的特征;对马星野新闻业务和管理实践的研究,系统梳理叙述了马星野在《中央日报》、“中央社”的新闻业务实践以及任职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国民党“中央第四组”、国民党“中央新闻党部”、“中国新闻学会”、“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等机构和组织里44年的管理实践经历,指出在时代和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和中国传统儒家人文情怀最终必然受制于国民党统治需求这一现实的归宿;对马星野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马星野新闻思想的“叁民主义”与西方专业主义两个来源,并以之为贯穿其新闻思想的主线,厘清了其新闻思想“产生”、“发展”、“延拓”的“叁阶段”脉络,归纳出其新闻思想在各阶段的侧重内容,即“产生期的西方理论指导下的专业主义新闻思想”、“发展期的‘国家民族至上’的‘叁民主义’新闻思想”和“延拓期的‘蒋公语录’精神阐释下的现代大众传播思想”,既体现了马星野新闻思想在各阶段必然存在的差异性,也体现了马星野新闻思想随时代和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成熟的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星野以“叁民主义”为政治指导,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为实用方法的新闻事业思想的局限;对马售闻人个性风格的研究,凝练出作为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重要代表的马星野所具有的“以‘叁民主义’为政治导向,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为方法,以中国传统儒家精神追求为核心”的“马氏风格”内涵及承载这种风格的“中体西用”、“矛盾协调”方式的形成动因、具体体现和导致的“得”“失”。马星野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上虽然不是推动或制约当时新闻业发展或变化的主流动力,但因其特定的社会角色使他成为这段时期新闻史发展历程,尤其是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因为他不仅代表“他”自已,而且代表了与他人生经历、人生哲学、理想追求及实现方式都有相近或相似之处的那个“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群体。对“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群体的重要代表马星野在20世纪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民国时期新闻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历史地位予以历史、客观、辩证的评价,是本研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论报纸动态定位管理[D]. 刘岚. 暨南大学. 2003
[2]. 论报纸同题竞争的创新策略[D]. 谭小雁.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 《湖南日报》整合营销策略研究[D]. 罗俊保. 湘潭大学. 2010
[4]. 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D]. 董素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5]. 都市类报纸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 陈旭鑫. 南昌大学. 2006
[6]. 市场力量推动报业变革的效能与极限[D]. 向熹. 武汉大学. 2013
[7]. 《南方都市报》杂志化倾向研究[D]. 王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 中国大陆地铁报市场定位研究[D]. 程倍倍. 西南政法大学. 2014
[9]. 从《南方都市报》看我国报业的市场化竞争策略[D]. 王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10]. 新闻人马星野研究[D]. 王继先.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湖南日报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定位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南方周末论文; 马星野论文; 星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