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缺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集群论文,民营企业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80年代中期“十大专业市场”的出现为标志而形成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凭借着先行一步等诸多优势,经过不断的演进和发展,至今已日趋成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温州民营工业企业数已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99.9%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产值也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以上;同时,温州民营企业的集群化现象又非常明显,在143个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但是,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交织,客观存在的缺陷仍然制约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区域文化的局限性对集群的发展形成制约
以永嘉学派为代表的事功文化,对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养料”作用,但也使温州的企业主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劣根性,这是事功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强烈的物欲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倾向,是指对物质过分崇拜与迷恋的倾向。这在温州的经济、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很长时间内,都将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民营企业主要表现出过分强调物质力量,崇尚“金钱万能”的信条,致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忽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这对集群的信誉建立是不利的。其次是功利性强、目光短浅、缺乏战略。譬如表现为:注重近期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忽视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入;渴望获得人才,却忽视尊重和培养人才;注重独立经营,缺乏合作信任的精神。这对集群的稳步发展是不利的。
2.集群内部组织度不高,同业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成品的生产,往往缺乏核心企业的整合力度。这使得集群内的组织度不高和协调能力不强,造成企业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等无序竞争时有发生。如果说这种情况在集群形成过程或形成之初难以避免的话,那么,1998年柳市低压电器集群内爆发的、被媒体称为“柳市经济危机”的价格大战,就为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当时,有1000多家企业竞相压价,大多数处于亏损线以下,其中有300多家企业倒闭。这种无序竞争的加剧,虽然还有企业数量众多、产品与市场相似、技术缺少差异等原因,但不可否认集群内部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协调。
3.技术层次偏低,产品结构单一,市场风险较大
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产业为主,技术层次与科技含量低,进入壁垒不高(见表一);产品大多是“大路货”,而且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又把产品锁定在低端市场,国内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市场以及类似市场为目标,国外以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等低端市场为目标。一些集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的季节性问题,如鞋类、服装等,除少数规模较大、拥有名牌的企业在淡季能维持生产经营外,大多数小企业几乎处于关停状态,造成大量生产设备闲置。集群内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就很容易遭到同行业其他集群的攻击,也很容易遭到行业经济危机的打击,市场风险较大。如去年的温州剃须刀集群,在赢得“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的同时,面临着来自宁波余姚大量模仿的冲击,价格从17元/只下降到13元/只,降幅之大史无前例。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帮助集群走向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对经济危机打击的承受能力。
4.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集群的升级受到制约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率低、人均产出率低的现象,这是温州经济“自力型”发展模式的阶段性特点。在2000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940.3万元,按每人平均只有5.85万元,与1999年的全国同口径中型企业的6545万元和24万元,以及大型企业的54978万元和40万元的距离较大,规模以下的民营企业的技术装备就更差了,2000年温州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35.37万元,平均技术装备率为2.68万元/人。而从国外的企业看,大、中、小企业之间固定资产的绝对规模虽然相差很大,但就人均固定资产数量看则相差无几,可见企业之间并不会因规模的不同而存在技术的差距。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存在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投资风险大。第二、集群创新存在正外部效应,因为在地域集中度较高、产品结构较为相似、又缺乏相应机制和有效法律法规保障的条件,企业进行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需要行业的战略规划与统筹协调。
表1 1998年温州主要经营企业集群的技术层次
行业或产品
产值(亿元) 技术层次
制鞋
128 传统低技术
服装
100 传统低技术
打火机 12
传统低技术
眼镜
16
传统技术+新设计
制笔
7.27 低技术+新设计
灯具
30
含少量新技术
塑料制品80
含一定新技术
汽摩配件20
含一定新技术
低压电器80
中等技术
阀门泵类12.56(永嘉县)中等技术
资料来源:产值数据来自《温州年鉴1999》,技术层次定位根据有关行业分析(打印稿件、非正式出版资料)整理。
5.融资渠道狭窄,造成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体质不强
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资本具有鲜明的内源性。即资本主要是通过内部(区内、省内、国内)获得的,引进的外资很少。表二中所显示的温州引资比重与温州的经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2001年,全省合同利用外来直接投资出现较猛的增长势头,在2000年25.09亿美元的基础上达到了71.8亿美元,而温州只在2000年0.67亿美元的基础上缓慢提高到0.73亿美元。2001年温州合同利用外来直接投资只占全省的1.02%,比重之低令人汗颜。长期以来,不少温州人自以为民间资本很充足,对要不要吸引外资抱无所谓的思想观念,是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巨大障碍。应该看到,温州的民营制造业集群在引资的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经营理念等。
表2 1980-1999年外商在浙江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
单位:万美元
市(地) 合同所占比重实际
所占比重
外资额(%)
外资额
(%)
总计
2195138
100
988724
100
杭州
61562128.04 313193
31.68
宁波
75020634.18 338750
34.26
温州
1419526.47
46471
4.70
绍兴
1648357.51
81834
8.28
嘉兴
1442436.57
74329
7.52
湖州
88200 4.02 38830
3.93
金华
64816 2.95 23439
2.37
衢州
22813 1.04 8797
0.89
台州
56212 2.56 22977
2.32
丽水
8822
0.40 6364
0.64
舟山
36850 1.68 12223
1.24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外资局有关资料整理
除了对外引资,温州民营企业对上市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种莫名的冷淡,至今未有一家企业上市。应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市总归是融资中一条比较宽阔的道路。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没有上市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也与家族色彩浓厚有关,一些民营企业看上去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事实上只是“新瓶装旧酒”,实际决策活动仍然牢固地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不少号称集团的民营企业里,血缘联系和家族控制均清晰可见”。
另外,因为商业银行依然属于国有垄断行业,一直与它面对的是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与民营企业形成脱节。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在温州没有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而失去了传统的贷款对象,另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因为与国有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很高,养成了不靠银行发展的习惯。这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集群内金融秩序的混乱。由于小企业主要靠私下融资,因此温州一直存在较为活跃的民间融资活动,这在法律上是非法的,在操作上是不规范的,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都要高于正式金融业;同时,集群内民营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担保贷款现象,已经对集群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很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譬如,去年服装业的知名企业“奥利士”、“仕登”等因相互担保贷款而突然倒闭,今年2月中旬眼镜业明星企业“黎星”也因相互担保贷款而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并黯然谢幕。银企关系脱节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民营企业的“长不大”。根据表三分析,从1978年—2001年,温州的工业产值增加了179.3倍,企业数增加了31.3倍,而按照单个企业平均产值计算的平均规模,只增加了4.6倍。
表3 1978-2001年温州企业规模变化情况
年份
工业企业
国有企业
工业总产
企业平均产
数(个)
数(个)
值(万元)
值(万元/个)
1978
4085
294 111211 27.2
1980
6477
302 165086 25.5
1985
65045 321
421070 6.5
1990
41741 336
950717 22.8
1995
117829 296 7194505 61.1
1996
127253 278 1003942378.9
1997
121253 232 12423975102.5
1998
127980 168 13845968108.2
1999
121634 140 15549500127.8
2000
122775 117 18066170147.2
2001
131950 99
20054687152.0
资料来源:《温州统计年鉴2002》。
6.研发投入不足,导致集群出现退化现象
面对日益加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温州民营集群中的一些规模企业已从原先的片面依赖模仿逐渐转向创新,但总体而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一些小企业却仍然习惯于模仿。由于“模仿”这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不少有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其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不能内部化,以致创新者的私人收益率大大低于社会收益率,加上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而模仿的费用低、风险小,因而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过度的模仿往往使得创新产品的供应在短期内达到饱和,创新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就不得不马上陷入激烈的恶性竞争之中。于是,大多数企业又进一步地依赖于模仿,从而出现了创新能力供给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此外,由于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同构,使得企业间的学习机会和协作机会大为减少,导致企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效应弱化,限制了集群整体优势的发挥。这种恶性循环的存在和内部分工的弱化,最终将导致集群退化。90年代开始生产高档纯羊毛衫、毛绒衫的瑞安场桥镇,到1996年时达到高峰,全镇从事羊毛衫生产的家庭有3000多户,外来打工人员1.1万人,年产值达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76%,并形成了两个专业市场。但因为研发投入不足,既形不成龙头企业,也形不成区域品牌。1999年全镇羊毛衫生产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1家,5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家,100万元以上的也只有60多家。因此在嘉兴桐乡、台州黄岩等地同行业集群的挤压下,90年代末迅速走向衰落。
7.政府参与市场资源配置,集群内创业环境恶化
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也并非万能,也会出现“政府失效”(govemment fault)的现象。在温州,政府经常性地参与市场资源配置,根据周星宏(2002)的研究表明,权钱交易、官商结合的现象相当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部门基于职权的各类创收活动非常普遍,尤其是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管制带来了巨大的租金”。1992年以来的土地出让金成为大部分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向管理要钱、变管理为钱的做法导致乱收费现象极为严重,全市有帐可查的收费每年高达30亿元。二是公务员设租、寻租现象普遍,尤以土管人员、税务人员为甚。三是权力参股、权力干预竞争。政府失效正恶化着集群内的创业环境,导致了部分企业集群的非正常迁移。近几年来,一些企业的外迁呈上升趋势,1998年为93家,1999年为135家,2000年前5个月为73家。而集群内企业的大规模迁移也已出现,如市区的灯具业,1998年有生产厂800多家,年产量约4000万只,产值约30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是当时温州区域经济的一大支柱。可是,如此之大的一个民营企业集群现已没有了原先的“璀璨”,集群内企业因税费等原因从1999年开始陆续外迁,据统计,目前已迁往广东中山的灯具厂有200多家。另外,略小一些的集群如龙湾的拉链业、空压机配件业,永嘉桥头的标准件业等均已整体性迁出温州。
8.集群内环境污染严重,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由于集群内企业密度很高,而且大多是中小民营企业,无力单独建立环保设施,地方政府的投入也有限,集群所在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非常严重。但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涉及千秋万代的大事,治理工作刻不容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估算,1995年环境污染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其中水污染占损失值的76.2%。浙江省实施了5年的“碧水、蓝天、绿色”工程,共投资503.9亿元,用以解决工业污染的历史欠债问题。根据《2001年温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1年全市废水排放量2.5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0.97亿吨,占37.9%;温州市区、永嘉县、苍南县属重酸雨区,瑞安市属较重酸雨区,乐清市属中度酸雨区。笔者手头缺乏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数据,但仇保兴(1999)提供的浙江省其他集群的数据是有说服力的:绍兴县纺织工业集群污水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77%,海宁制革企业集群污水排放量也占全市总排放量的45%。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开发,再保护”的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注意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护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注意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9.集群未能知己知彼,走向全球化进程中困难重重
全球化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含义模糊的问题,大体可以理解为地方经济活动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到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组过程中,并由此引发社会、文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变动。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产业竞争的现实情形看,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组织方面,地方企业集群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遥远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冲击,这种竞争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方企业集群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当然,在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通过全球搜索、全球生产、全球供应,创立全球品牌而赢得竞争优势的同时,地方企业集群也可以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但地方企业集群必须要知己知彼,才能经受住各种冲击。温州的民营企业要充分了解贸易国的技术壁垒,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规避技术壁垒,要从全球分工的视野来关注世界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变迁。发生在去年上半年的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CR法规事件,就给了我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训。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自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危机感,政府的相关服务缺失,行业协会也不够成熟。一个年产量的80%出口、占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70%份额的集群尚且如此,其它民营企业集群在走向全球化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总之,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因为先行而赢得了诸多的优势,今后能否持续发挥这些优势并创造更多新的竞争优势,关键是靠集群内成员企业的不断创新与互动,使集群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另外,从产业长期演进的角度来考虑,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在如何持续优势上,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人才结构的改善问题。其中很大的一块工作是地方政府以及中介机构应该做的,要营造好人才向企业集群集聚的环境。同时,温州的优势产业是轻工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应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集群高级和后续竞争力的持续积累。第二是技术结构的升级问题。目前温州主要的民营企业集群的技术层次偏低,这在表一中已作分析,温州主要还是靠市场拓展,通过市场份额扩张以量取胜,企业之间缺少技术差异。这种现状很容易造成集群内企业陷于过度竞争。第三是资本来源的开放问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温州集群的资本来源主要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而是以亲缘和地缘为特征的民间信用。这种相对封闭的资本结构,不仅限制了单个企业的规模,也限制了集群的集聚边界。这就使得企业长期处于规模经济以下,抗风险能力有限,而且无法对长期发展作出规划。第四是经营方式的国际化问题。自发的、植根于地方的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呈现出外向发展趋势,这是必然的。正像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一样,起步于区际,拓展于国际。温州的企业集群要借助目前轻加工制造业比较有利的国际经贸环境,争取确立国际分工中的关键位置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