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反日文学_文学论文

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反日文学_文学论文

哈尔滨三十年代的左翼抗日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左翼论文,哈尔滨论文,三十年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19年“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在东北地区和哈尔滨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来得较晚一些。整个二十年代,都可以说是一个启蒙时期准备阶段。就是白话文逐步代替文言文、旧诗词为主渐向叙事文学散文小说发展,而新思潮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处在萌芽将兴的时代。

但一进入三十年代,在北满以哈尔滨为中心,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不但是新文学崛起,而且是划时代的抗日左翼文学辉煌灿烂的新时期,它有许多自己独具的特色:

第一,出现了一批爱国反日的左翼作家:萧军(三郎)、萧红(悄吟)、罗烽(洛虹)、舒群(黑人)、金剑啸(巴来)、塞克(陈凝秋)、白朗(刘莉)、孔罗荪、冯至、杨朔(杨莹叔)、林珏(唐景阳、达秋)、骆宾基、靳以、方未艾、陈涓(小猫)、高兰、晋驼,翻译家姜椿芳、金人、温佩筠等,都是在哈尔滨起步成长的。加上从南满走出去的作家端木蕻良、马加(白晓光)、雷加,形成为一个作家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影响及于国内外,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塞克从1927年起两次来去哈尔滨和上海,在上海演出过四部进步电影,和萧军同样追求武装抗日,受中共党员周保中影响;金剑啸1929年去上海学习,1931年4月加入中共,8月回到哈尔滨。他们都具备了新的动力,带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进步的文化气息和经验,从此使哈尔滨的文艺运动与上海相衔接,成为中国进步文化的组成部分跃进到左翼的轨道。作家艺术家竞相阅读进步书刊,扩大视野,增强了自己的战斗意志。

第三,为现实主义暴露的和抗日的文艺创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萧军、萧红1933年在哈尔滨出版的二人集《跋涉》,收了萧军六个短篇、萧红五个短篇,是他们三十年代初的代表作。萧军长期漂泊、四海为家,他有当骑兵、学炮兵、任军事助教、企图武装抗日未成的军旅生活,也有过失业经常没有饭吃的社会下层人的经历,和萧红生活在一起之后仍是如此。所以他能以现实主义的清醒眼光看社会,真实地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1931年写的《桃色的线》、《烛心》、《孤雏》,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除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痕迹,也写到了由于穷困和饥寒,烈士的女儿不得不去卖淫,年轻的母亲不得不忍痛舍弃自己亲生的婴儿。1931年写的《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则跳出作者个人的生活圈子,直接去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激情的呐喊和反抗。《疯人》中的疯子其实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繁华的大街上被捆绑起来要送疯人院。作者写道:“他的两眼充着血,闪着火焰般的光”,“他的一只手和两只脚,不甘屈服那捆绑,在尽力地抽挣”。《下等人》更进一步,主人公已经觉醒,不愿再做奴隶,他要反抗了。萧红收在《跋涉》集中的《王阿嫂之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五个短篇,是她前期的主要作品。《王阿嫂之死》写王大哥给地主起粪,马腿被石头折断,地主扣留他一年工钱,引起他的不满几乎发疯。后来趁他睡在草堆,地主派人放火把他烧死。王大哥死后,其妻王阿嫂怀着身孕中午干活喘息中,又被地主踢得流产,母子双亡。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和残害。《王阿嫂之死》、《看风筝》、《夜风》是萧红向封建地主阶级猛砍的三刀,也是反映当日东北农村阶级斗争的三部曲。和萧军同样,萧红在她写的这几篇作品里,走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不但揭露了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城市资产阶级,而且同情和赞扬了劳动人民,尤其是他们的觉醒和反抗。《夜风》里的刘成明明就是共产党人,他已经在点燃农村的革命风暴了。萧军为已经着手搜集资料进行构思的《八月的乡村》做了准备打了基础。萧红也已表明,下一步她一定会写出《生死场》那样的代表作。

罗烽1929年加入中共,历任呼海铁路特别支部宣传委员、代理支部书记。1932年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哈尔滨东区宣传委员,在杨靖宇领导下,与道里区宣传委员金剑啸组织“星星剧团”,团结爱国作家在长春敌伪报纸上办“夜哨”文艺副刊,通过白朗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上办“文艺周刊”。1934年6月18日因叛徒告密被捕, 经营救假释出狱,与白朗秘密逃往上海。他在哈发表的小说《口供》,是揭露伪警诬害人民的。小说《胜利》写上百劳工拆穿敌人骗局拒绝赴工的。其他的小说和诗歌《说什么胜似天堂》、《从黑暗中鉴别你的路吧》、《水鲜花谢了》;独幕剧《两个阵营的对峙》、《现在晚了》;评论《从星星剧团的出现说到哈尔滨戏剧的将来》、《文学与天才》,都是对敌斗争的力作。罗烽到上海后更写了很多抗日的名作,如《第七个坑》等。

金剑啸1928年即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写作,1929年去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入党后,1931年回哈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6月13 日被捕,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英勇就义。他是个年轻的画家,也是诗人、 作家。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星期日》、《云姑的母亲》;诗歌《赠别》、《白云飞了》、《洪流》、《巨流时代》、《哑巴》、《兴安岭的风雪》;剧本《海风》、《咖啡馆》、《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谁是骗子》,此外还有很多散文和杂文。1935年他去齐齐哈尔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曾用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手法写过一首歌颂抗日游击健儿的长诗《兴安岭的风雪》。到上海的东北作家群为纪念剑啸牺牲一周年,1937年8月为之出版单行本,使全诗得以问世, 这是中国诗坛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首歌咏东北抗日游击战士的诗篇。

姜椿芳不仅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作家。在哈尔滨时他曾用近二十个笔名,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和评论。如《新年的两个歌曲》、《高尚人的哲学》、《人生是过客吗》、《三个镜头》、《呼兰之行》、《“又是故园春晓”——评李芸壁的中篇小说》等等。他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主编《满洲青年》(后改名为《东北青年》),后调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主编《满洲红旗》(后改名《东北人民报》)。他与罗烽、金剑啸密切合作,团结哈尔滨爱国作家从事革命文学创作。1936年6 月13日与金剑啸《大北新画刊》人员一起被捕,受到剑啸暗中保护,得以出狱去上海。从事翻译50年,译苏联电影、剧本、小说30余部。

舒群,1932年参加第三国际,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为掩护,任洮南情报站长。1934年哈尔滨党组织遭破坏,他逃亡青岛。他在哈时曾帮助萧军、萧红出版《跋涉》集,二萧逃离哈尔滨也是先去青岛奔舒群的,舒群被捕后才去上海投奔鲁迅。舒群在哈作品多已散佚,仅查到有诗歌《夜妓》、《流浪人的消息——给松水的三郎与悄吟》、《黑人的小诗集》;散文《一周间日记》、《跄踉的步子》等。他当时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在哈时即已构思酝酿,写成于青岛狱中。

达秋(林珏、原名唐景阳),1914年生于安达,1929年春来哈同记工厂学徒,同年秋入二中高中师范班读书。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李世超1933年介绍他参加党的外围反日同盟会。二中训育主任党员吴宝丰被敌捕杀,他与同学夜间去掩埋的尸体。他1933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留哈作品很多达五六十篇,多写城乡贫苦人生活的痛苦。他与罗烽、金剑啸一起活动,进出于作家聚会的“牵牛坊”。金剑啸等被捕后,1936年9月他与爱人周玉兰经济南去上海。1939年10月起, 他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烽火小丛书》中,先后出版《山村》、《鞭挞下》、《火种》三部短篇小说集,后来又有三本散文集。

塞克离哈留下诗集《紫色的歌》。白朗留下了发表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多种。翻译家温佩筠自费出版了译文《零露集》。金人走时带着一部分翻译出来的《静静的顿河》手稿。老一辈东北作家群的著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人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树立了榜样。

第四,东北作家群在文艺活动上,也给哈尔滨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金剑啸在哈市道里创办过“天马广告社”,作家萧红、侯小谷都做过他的广告副手,这既解决了一时就业问题,也培养了美术人材。1932年为救济水灾难民搞过一次“维纳斯助赈画展”,还成立了“维纳斯画会”,同样起了很大作用。办“夜哨”、“每周文艺”两个刊物,既贯彻了党的占领敌人宣传阵地的指示,也扩大了团结面,培养了很多文学力量。搞“星星剧团”和“口琴社”,无论多种多样的组织工作和演出活动,对自己都是很好的锻炼。文艺伙伴聚会的地点竟有“牵牛坊”、“口琴社”、“一毛钱饭馆”等等数个之多,足见当日工作之开阔,设想之巧妙了。不仅为人所称道,至今也为人所纪念。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重大作用。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攻占哈尔滨之前,中共满洲省委已自沈阳迁来哈尔滨,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兼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与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商谈,决定从两条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一是武装斗争,组建抗日游击队;二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打击侵略者,除办好党的地下报刊,也要利用敌伪报刊,揭露和反对敌人。

其实远自二十年代之初起,就有很多人来黑龙江或从事鼓吹,或从事办报刊当编辑记者,或本身就搞文学,对此地文学的繁荣做了很多贡献。其中有很多爱国者,而先后来的安怀音、李震瀛、陈为人、张昭德、陈晦生、任国桢、杨宁涛、杜继曾、陆秋人、楚图南等当时又都是中共党人。可见哈尔滨三十年代出现抗日左翼文学的兴起决非偶然,是有中共的长期培育和推动的。

诗人、画家金剑啸被敌人杀害了,老一辈东北作家群陆续离开了哈尔滨。193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关沫南,是老辈作家林珏在二中的同学,经常听林珏谈牵牛坊事迹,受影响颇深。关沫南的伙伴摆书摊为生的王忠生,又是和萧军一起练拳多年受影响的好友。1937年潜伏在伪交通会社(市交通局)的中共党员关毓华(原名陈紫,湖南人)提议,由关毓华、关沫南、王忠生、宋敏四人发起,成立一个每周聚会一次的读书会,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领导人除关毓华(陈紫)外,还有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活动,被国民党关过四年监狱的佟醒愚(叶福、高山)和北大学生1936年由中共北平党的成员王学明(建国后1960年前后任中央财政部副部长)派来东北活动的秦占雅(小辛)。1938年佟、秦两人进入《大北新报》任记者,以之为掩护同关姐一起领导我们。

经常冬天在王忠生住处,夏天在松花江太阳岛临时租的白俄小板楼开秘密会的成员是:关毓华、佟醒愚、秦占雅、赫洵(李复)、孔广堃(孔莫非)、朱虹(朱丽川)、关沫南、王忠生、温成钧(艾循)、宋敏、朱繁、宿学良、刘新、史宁。史宁、王忠生领导的道外分组有韩非、花冠一、韩居善、晋梁、李子斌、李信成。关沫南领导的道里分组有刘宾雁、支援、王孝慈。道外分组有陈克、李班、孙芋、刘树声、王云亭。1939年冬关毓华、宋敏进关后,哈尔滨作家王光逖、王和(张志阁)、陈隄、徐颖参加进来,算佟醒愚领导的南岗分组的成员。七七抗战后,王忠生每年回一次河北家乡,参加八路军活动,带来关内抗战消息。学习上几年来大家熟悉中国和世界文学,读了若干马列原著和通俗小册子。

组员借报纸版面编的刊物,最早是高山、关沫南合编的《大北新报》上的《松水半月刊》、《群黎》,其后是大家合编的《大北新报》上的《荒火》、《每周文艺》等。影响较大的是高山、关沫南、王光逖、陈堤四人编的《大北新报》上的《大北风》,出了13期。《滨江日报》除丁宁编的《暖流》外,有关沫南编的《》、支援编的《漠烟》。最后关沫南、陈堤在《大北新报》上还编有《南北极》、《北地人语》。

创作上,关沫南1938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蹉跎》,几年中写了30篇短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大量散文杂文与论文、两部长篇小说《沙地之秋》和《落雾时节》正连载中被捕。他的小说《两船家》和《某城某夜》被日本作家大内隆雄、藤田菱花译成日文,登在《满洲日日新闻》报和《亚洲观光》杂志上。

高山译了但丁的《神曲》若干篇,写了唯物史观点的长诗《芦荻之歌》、批评满洲文学的《满洲文学的骚音谱》,揭露敌人的短诗。关毓华用晨予的笔名,歌唱了松花江边的码头工人。

艾循的写城市贫民生活的小说《偷拌子的孩子们》、《两个铡草业者》和《海船上》,以及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朋友,给你一根火柴》,和张志阁(王和)的现实主义的写农村贫苦农民生活的小说,社会影响较大。

支援的代表作是《白藤花》。

陈堤较前好些的小说是《生之风景线》和《棉袍》。

关毓华(陈紫)1909年生,湖南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是武汉女兵学校的女兵,参加过五卅运动和南昌起义,到过苏维埃红区。1931年在保定特委工作,爱人特委书记吴亚光被国民党杀害。她1932年任中共北平妇委书记。兼全国互济总会妇女部长,与当时的北平市委书记左正宇结婚,两人1933年遭国民党逮捕,无证据出狱,年末来哈尔滨。赫洵是左正宇吉林时的同学,1933年在北平为李大钊撰写碑文,由左和陈紫介绍入党。孔广堃1932年到北平东北大学读书,在互济会认识陈紫。陈紫1933年底来哈不久,赫洵、孔广堃先后到哈。敌伪档案说:“李复(赫洵)是中共北平党组织派来的,是和中共哈尔滨地下党委接关系的,孔广堃是中共哈尔滨党委宣传部长。”

1937年发生“4·15事件”,中共哈尔滨特委、市委均遭破坏, 市委书记王铁夫及关毓华(陈紫)朱剑秋(朱虹)同时被捕。敌伪档案说:“哈市委党员关毓华职业电车掌,检举4月15日,送至日期6月30日,判处有期徒刑10年,7月26日经军法会审改为犹豫。”

我认识陈紫她改为犹豫刚出狱,手臂还有受刑伤痕,职业调交通会社,便于监视。1936年春开始,赫洵化名赫长荣,任教私立大陆学院,在此任教的中共地下市委宣传部长冯策安(冯永治)领导下活动,与孔广堃有工作联系。“4·15”逮捕发生时,赫洵正回吉林探家,孔广堃在兴隆镇,所以敌伪档案说:“党员孔广堃等巧妙地逃避4·15的检举”。 但敌人搜捕漏网人员时终于捕到赫长荣(赫洵)。1938年赫洵与董雨航在道外监狱说服法医药剂赵公明,一同越狱逃向延安,派晋察冀工作。建国后赫洵任吉林省科委主任,赵公明任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

赫洵被捕,对孔广堃和陈紫来说是山雨欲来,道外的越狱震动了整个哈尔滨,敌人疯狂逮捕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们小组开会讨论了两次出走进关问题。1938年秋我在太阳岛和孔广堃、朱虹见面不久,他夫妇俩就首批离开了。1939年冬我和老佟(高山、叶福)到火车站送的关姐(陈紫)和宋敏。高山在做走的准备。那时这些热血的祖国儿女,还不知道在去延安的路上他们还要抛头颅洒鲜血,天公仿佛有意预示,撒了一天飞雪伴着萧萧寒风,送别离人。我们虽然还不知从此将不能再见,心头的离愁别恨却也是异样滋味。1941年敌人颁布了镇压舆论和人民的《艺文指导要纲》和《治安维持法》,年底将我们逮捕,摧毁了东北和哈尔滨的文艺,东北和哈尔滨从此进入了几乎没有文艺的完全黑暗的时期。

标签:;  ;  ;  ;  ;  ;  ;  

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反日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