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争霸:“七战”_银行论文

中外银行争霸:“七战”_银行论文

中外银行争霸:“七大战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役论文,中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紧抢夺优质客户

客户是银行的效益之源,高价值客户则是银行的效益支撑点。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表明,现代商业银行80%的收入主要来自20%的客户。从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来看,60%的利润来自于10%的优质客户。正因如此,早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局初定之时,就有业内专家预言:出于网点所限,外资银行将在我国加入WTO初期,首先展开对优质公司客户的争夺。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行长杨绍红更是一语中的:“外资银行的大举抢滩,无疑将争夺的目标锁定在国内10%的优质客户。”从相继倒戈的爱立信公司和庆丰印染来看,前者多年来的产销率均为100%,后者也是绩优企业。这些客户信誉良好,还贷能力强。他们正是外资银行争夺的“肥肉”。具体而言,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

江苏省工行的一位负责人说,外资银行进来不会跟我们打“阵地战”,他盯着的是中资银行的“黄金客户”。虎口拔牙,今天一颗,明天一颗,用不了多久,你就成了一个“豁嘴”!其实,“对金融机构而言,谁掌握了‘优质客户’谁就占有了市场,优良客户的流失就是市场的退出。”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优良客户被挖走,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损失的将不仅仅是有形的效益,更是逼良为娼,势必造成中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相对提高,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而被淘汰出局!

吸引本土金融人才

外资银行要在陌生的中国境内,开疆拓土,就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这也就在客观上迫切需要网罗一大批精通汉语、通晓当地风土人情的金融人才为其拓展业务服务。据分析,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声誉、薪酬待遇、激励制度、培训计划等方面比中资银行有较大的优势,中资银行人才外流将不可避免。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来策反中资银行的“金融精英”。据了解,上海一家外资银行办事处部门经理固定收入达15万元,一个驻国内机构的外资银行部门经理固定收入为40万元,而国有银行一位普通处长固定年收入不过4万元!此外,外资银行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推行如“职工持股”制度等。相比之下,目前,国有银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行政任命、“官本位”等制度缺陷,对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极其不利。一方面是原先的业务骨干的大量外流。如济南,随着兴业、浦发、民生、深发展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一家国有银行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骨干力量就流失了350人。国有大银行正无奈地成为股份制银行的“人员培训中心”。同时,一些客户、存款也随着人才的流失而流失。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吸收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日趋削弱。不久前,在对西南、东北、上海、江西等几个财经院校的1000名毕业生所进行的一次就业意向调查表明,愿意到外资银行工作的高达95%!难怪,有专家慨叹: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将进入一个更广、更深的层面。

中间业务对比悬殊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主要通过利用在技术、管理、信息、机构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业务而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往往具有高盈利性、低风险性的特点,其收入来源于各种稳定的手续费和佣金。因此,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30%上升到目前的38.4%。美国花旗银行等28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额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48.5%上升到1998年的76.8%,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却一直在低水平层次上徘徊不前: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且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发展进程缓慢。

由于我国金融业目前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往往只能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许多业务新品无法开办;而即便已允许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也处于层次低、服务简单、功能不完善的状态。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服务项目,如代收水电费等一般性服务,很少能提供高质层次金融服务。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往往利用其混业经营的优势,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因此,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有望成为中资银行的主要竞争威胁。事实上,已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的出口结算业务,外资银行已占有内地市场份额的40%。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估算,在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后的五年内,外资银行在结算业务量中将占到50%左右的份额是完全可能的,而在少数中心城市中,这个比例会更高。可以预料,中资银行如果再不迎头赶上,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中间业务的主角将很可能不再姓“中”!

个人理财服务赛跑

随着城乡居民金融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个人理财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日趋增加。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去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地专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有40%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其实,个人理财服务不仅是客户的需求,也逐步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

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其他业务而言,个人理财业务对外资银行开放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一旦出现某些失误,就很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个人客户从国内银行挤兑存款,再转存外资银行的局面就会发生;从而将给国内商业银行造成支付危机,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因此,中资银行必须抢在外资银行立足之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抢占先机,先声夺人,精心培育并不断巩固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逐:消费贷款业务

到2001年末,全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990亿元,比1997年末增加了6818亿元,增长了40倍。今年前两个月,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增加了252亿元。最新资料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增长迅猛,经济型轿车成为增长主力,私人购车比例超过了50%,我国已提前进入私人用车阶段。与此同时,来自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人民币降息后,表示想向银行借款购房和消费的上海居民比去年同期和上季度分别上升了5.3%和3.3%。一方面,是一个不断扩容、充满无限商机的新兴市场;一方面,也是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和信贷结构调整的新契机。有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工商银行已经累计发放个人住房消费贷款2450亿元,贷款余额在各家银行中率先打破了2000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最大的住房按揭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25%,收息率达到98.7%成为该行资产质量最好、收益最稳定的业务品种之一,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该行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种种迹象表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正逐步成为中国金融市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业务。

但相比之下,目前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老牌业务,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近年来一般为20%到40%,有的高达60%,而我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的比例总的比例还不到6%。业内专家认为,这固然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匮乏有关,但中资银行自身在开办消费贷款上缺乏经验,业务品种少、产品功能单一等先天不足则是内在制约因素。可以预料,外资银行一旦获得与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那么,围绕信贷消费业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不对称的竞争,中资银行将会很大程度上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比试信用卡业含金量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3.83亿张,年交易总额8.43万亿元,直接消费金额为1280亿元。同时,银行卡业务的相对效益随着利率的下调而更为明显。目前信用卡透支利息为日息万分之五,即年利率18%,相当于当前贷款利率的3倍。据权威人士分析,作为商业银行基本业务之一的银行卡业务,正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富有活力、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银行卡市场已经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但中资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一方面,中资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上存在着一些“软肋”,如各银行自行发展,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与外资银行及专业发卡机构竞争;银行卡功能单一,用卡环境不宽松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和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加大了银行卡业务的市场风险度。正因如此,2001年我国银行卡平均每天每张卡直接消费金额不足1元;美国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而上海人拥有的真正可透支信用卡不到200万张,是6个人一张。其间的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信用卡业务历来就是国外银行的强项,据业内专家预测,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之后,将会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系统、完善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在国际上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等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挑战,尤其是贷记卡业务方面更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中国区总经理韩巍强先生的分析,这是因为贷记卡业务在业务模式上不受地域限制,却又是银行卡业务中最有利可图的业务。在区域上,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及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内陆城市;在竞争的客户群体中,将主要集中在白领阶层、个体老板、公司客户、有产阶级等人士。一句话,最有可能流失的银行卡业务领域和客户,往往就是中资银行在银行卡市场上盈利的核心和主体。

网上银行的较量

应该承认,近年来,网上银行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1996年,中国只有一家银行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但到2001年底,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的中资银行已经达到50多家,占中国现有各类银行的26.7%;正式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有四家,还有多家中外贸银行正在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截至2001年底,中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达165.6万户,办理业务901万笔,交易金额23446亿元。

作为在国内方兴未艾的网上银行,尽管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投入普遍不足,造成银行电子化规模小,网络化程度低;同时,由于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目前一方面中资银行间的互联性差,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本身的统一性也不尽如人意,软硬件不统一,网上支付系统开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人才的匮乏、国内商家信用缺乏、送货渠道不完善等等,都制约了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

网络银行作为21世纪世界金融业的主导模式,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外资银行正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势,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有人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金融竞争说到底将集中在3条战线:国内与国外(中资与外资)、业内与业外(同业与混业)、网上与网下(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看来,在对传统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同时,中外双方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遭遇战。

标签:;  ;  ;  ;  ;  

中外银行争霸:“七战”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