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评价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_环境评价论文

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中国论文,水平论文,评价论文,区域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1-0019-08

一、引言

从1999年正式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十六大”提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构想,再到“十七大”提出开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新局面,遏制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尤其21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标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李晓西(2000)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整齐划一、齐步走,协调不回避差别,但协调的目标是要缩小差别,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最终要进入到均衡发展模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地区所课题组(2003)提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大指标,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协调度,主要包括基尼系数、收入差距、恩格尔系数等指标;二是人均可享有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协调度,主要包括基本口粮、卫生饮水、日用电力、初级卫生、初级教育等领域的人均供给水平;三是地区发展保障条件方面的协调度,包括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等。陈栋生(2005)认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指标包括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公共产品享用水平以及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吴殿廷(2006)提出,区域协调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即在一定时期对效率和公平的均衡和取舍。其实质是利益的调节和分配。李尊实(2006)和张佰瑞(2007)设计的区域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都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系统,只是各系统包含的具体指标不太一样。田禾(2007)提出区域经济协调衡量应包括经济投入产出及效率、制度因素、商品流通程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朱甲羽(2008)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同时衡量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及生态系统的协调。

上述研究和探索,对于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学术界对于科学发展观提出后重新审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显得不深入(陈秀山,2010)。而且,指标体系的设计更多地注重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而对协调发展方面却显得不足,类同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其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反映和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因而也较难设计出一个很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发生了根本转变,即由计划型转为市场型、由单目标型转为多目标型、由效率型转为公平效率兼容型、由增量型转为质量型。这些转变实际上也决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思想的转变,或者说是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较好地使这一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逐步地得以贯彻落实,才能最终构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首位,以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依托,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作为突破,以区域协调能力提高为手段,将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的最终目标,体现了在城乡统筹中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相一致的基本思想。区域协调发展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组成,见表1。

(二)计算方法

1.组合评价法

一种方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本研究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区域内部协调状况的评价①,这两种方法既有客观赋权法,又有主观赋权法,用这两种方法构成组合评价,可以弥补两类方法的缺陷,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高志刚,2006)。

2.协调发展系数计算

(1)协调度

区域五个子系统的协调度的计算公式为: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测度评价区间与评价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2000年和2007年作为样本进行评价,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从2000年开始,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2007年与2000年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而体现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评价,由于港澳台数据不容易获得,故只对大陆地区的状况进行评价。

(四)部分指标的计算

在三级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的含义是明确的,可通过统计年鉴和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获得或经过简单计算获得,等指标需要计算求得。由于篇幅所限,这些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参见相关文献(高志刚,2006;方创琳,2000)。

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一)五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如表3所示,五大版块层面上,差距变化不大,相对稳定,仅仅是西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之间位置发生了相对的移动。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协调水平在全国来讲是最高的。各省市区层面上,上海、北京、天津的位置没有变化,仍然是经济协调水平最高的三个地区,内蒙古的经济协调水平是全国层面上提高速度最快的地区,青海的经济协调水平下降速度最快。

2.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如表3所示,东部地区的城乡协调水平最为高,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弱。五大版块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在各省市区层面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上海、北京前进到前两名,浙江退后两名。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步最快的是河北省,由第二十九名进步到第十一名,云南的后退幅度最大。

3.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如表3所示,区域环境失调地区全部为西部地区。东部与东北部环境协调能力较中西部地区强,而中部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与之相比则较弱,西南地区的环境协调能力最弱。五大版块之间东部取代东北部地区成为环境协调度最高的地区,西北地区超越西南地区。在各省市区层面上,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步最快的是内蒙古,由第二十七名进步到第八名。云南的后退幅度最大,退后十二名。

4.区域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如表3所示,东部与东北部社会协调能力较中西部地区强,西北比中部与西南的区域社会协调水平高,而西南的社会协调能力最弱。在各省市区层面上,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进步最快的是浙江省,由第十五名进步到第六名。黑龙江的后退幅度最大,退后七名。

5.区域协调能力

如表3所示,东部地区区域协调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的是西北地区,西北、西南、东北三个版块的差距不大,中部地区与这三个版块的相差较大。西北地区进步显著,由最后一名进步到第二名,仅次于东部地区。在各省市区层面上,新疆与内蒙古的协调能力提高最快,分别提高十六名和十四名。山东、湖北的区域协调能力下降幅度是最大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化状况

综合上述五个一级指数,可以计算区域协调发展系数(如表4所示),位于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在总协调度前十位的地区大部分是东部与东北部省市区,位于后十位的省市区除海南外都是中西部省市区,由此可以得之我国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协调发展系数,可以将各省市区的协调状况分为十类(如表5所示),其中61.29%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协调状态,说明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处于协调状态。从五大版块角度上看,东部地区协调度在全国水平最高,整体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东北部地区处于初级协调水平,中部地区的整体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水平,西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同处于勉强协调水平,西南地区整体处于轻度失调状况。

动态评价中,在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中,协调状况恶化的省市区有8个;而处于失调状态的省区由过去的20个减少到现在的12个;从失调程度来看,在2000年有4个极度失调的地区,而在2007年此类失调地区已经消除。总体上看,全国省市区的协调发展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所恶化,其他各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是提高的。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在各省市区层面,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天津的协调发展系数较高,甘肃、山西、贵州的协调发展系数较低,吉林、西藏协调水平上升较快,湖北、河北、重庆下降速度较快。在全国层面,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五个子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这里应当注意到五大板块中东北、中部、西北地区协调状况改善与全国层面协调水平的下降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全国层面表达的是全国层面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而各版块的协调性是指各版块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在协调性方面,中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有较大的提升,而东部及西南地区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五大版块层面,经济发展格局并没发生很大的变化,突出特点就是“东强、中弱、西更弱”,东部地区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仅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协调,即各区域差距较大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区域自身发展的不协调,即未做到经济、城乡、环境、社会等方面全面的协调。

因此,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更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应当注意的是,环境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此外,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对市场规模较小的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实行区别于发达地区的一些特殊政策,尽可能保护这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份额(安虎森,2007),并且改善西部地区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引导产业转移,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注释:

① 具体方法参见高志刚:《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预警及调控》,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标签:;  ;  

基于组合评价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_环境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