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_曾奇

探究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_曾奇

身份证号:45010319800515xxxx 南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摘要:湿地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对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湿地系统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就湿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

关键词:湿地;资源;现状;保护;修复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域,生态功能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固碳、调节气候的作用,被称之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及自然景观之一,因其特有的生态属性,湿地资源也存在着不稳定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1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全国湿地资源综合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与分类标准,南宁市的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湿地类、11个湿地型。其中: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4个湿地型;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2个湿地型;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湿地型;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稻田/冬水田、4个湿地型。根据南宁市湿地保护规划,

全市8公顷(含8公顷)以上、河流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湿地总面积为62408.26公顷。其中:河流湿地23999.96 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38.5%。已有保护管理的面6积为371.86 公顷,占河流湿地总面积的1.5%。河流湿地中以永久性河流所占面积最大,为23869.74公顷;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面积39.86 公顷;洪泛平原湿地面积90.36公顷。湖泊湿地836.80 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3%。目前均无保护管理面积。在湖泊湿地中,永久性淡水湖面积574.14公顷,季节性淡水湖面积262.66公顷。沼泽湿地面积219.9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4%,全为草本沼泽湿地。其中已有的保护管理面积为14.13公顷,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6.4%。人工湿地面积37351.6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9.9%。已有的保护管理面积为11132.64公顷,占人工湿地总面积的29.8%。人工湿地中库塘湿地面积最大,有33790.14公顷;运河/输水河面积598.56 公顷;水产养殖场面积2962.90公顷。

全市3公顷~8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1173.28 公顷。其中:河流湿地196.45公顷。包括永久性河流面积189.15公顷,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面积7.30 公顷。湖泊湿地13.93公顷,全部为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湿地面积3.63公顷。人工湿地面积959.27公顷,包括库塘湿地面积752.69公顷;运河/输水河面积10.60公顷;水产养殖场面积195.98公顷。

南宁市的湿地植物来源基本属于野生、栽培及引入3种类型,共计82科194属359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种,裸子植物1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182种,单子叶植物155种。脊椎动物有322种,其中:鱼类有85 种,分别隶属于9目20科;两栖类有27种,分别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有30种,分别隶属于3目9科;鸟类有172种,分别隶属于14目41科;哺乳类有8种,分别隶属于3目4科。

2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主要问题

2.1.1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每年的湿地保护面积都在不断的增加,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及生物资源丰富的湿地尚未被纳入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或虽已纳入其中,但由于面积小、管理水平有限、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大大降低了湿地的保护力度。

2.1.2环境污染加剧,水质破坏严重。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保护区周边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一些工业生产固废的排放未经处理,农田耕作使用的化肥、农药、地膜形成的残留,自然保护区内旅游业,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旅游的过度开发等,均造成了湿地水质的破坏。

2.1.3湿地资源过度化利用,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导致湿地资源利用过度化,而人类活动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围垦、改造、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盲目开发等,大大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结构以及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以黄河口带鱼、小黄鱼为例,几年近乎绝迹,一些珍惜物种,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生境会加速灭绝,从而破坏了湿地内部生态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成因分析

2.2.1湿地保护意识欠缺,保护空缺大。由于缺乏对湿地的基本保护意识,直接对湿地进行开垦,破坏了湿地的底部根基,更彻底地破坏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使天然湿地斑块化、破碎化。

2.2.2人类活动加剧,处理不及时。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入新物种、建设工程不当、不经处理的污染物排放等都是人类活动的加剧所致,一旦遭到破坏而又不及时修补,可能会造成湿地功能持续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矛盾的加剧。

2.2.3缺乏政策导向,管理体制欠完善。政府虽出台了一些湿地保护办法与政策措施,但缺乏地方性法规加以辅助,且在施行的阶段,基层工作者仍认识不到湿地保护的长远性和重要性,某些湿地被当作短期效益的载体,使得珍稀资源浪费严重。

3湖泊湿地保护和修复

3.1保护

3.1.1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法规

首先,加快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的出台,对湿地进行类别划分,分类进行管理,争取湿地建设以及保护实行法制化,同时对已遭到破坏的湿地保护区以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为前提。其次,加快完成湿地动植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利用数据库可以有效地监测湿地生态变化情况,使湿地保护性法规的建立有据可循,使地方性法规和湿地保护两者依托。

3.1.2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投入

以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和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为指导,确保各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认真贯彻与实施,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高校联合联动,实施科技维护,促进湿地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如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排污处理工程等,通过多方投入提升湿地保护区内部管理水平及加强科技支撑,做到管理、资源、人力的协调发展。

3.1.3提升宣传力度,合理解决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切实提升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提升全民保护湿地意识。通过提升宣传力度,增强湿地保护的氛围,根据各级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特点、环境状态和承载力,探索开发与保护的契合点,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借鉴国外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如相关利益者参与湿地发展意见的经验交流,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推动湿地保护工作,加强各级湿地保护区的交流合作等,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促进湿地保护区的发展。

3.1.4多部门联动,加快湿地污染治理工作

争取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协会、相关研究机构、志愿者等联合,调动湿地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可通过联合执法的形式,严格落实污染源头的责任企业,要求责任企业限期整改。政府应鼓励企业研发污染减排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扩散。与此同时,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如企业禁止排污、禁止固态垃圾倾倒、农田耕作使用生物肥等办法,共同治理污染。

3.1.5建立湿地生态站

针对不同湿地类型,建立湿地生态站,以便长期观测和研究湿地的资源动态、生态特征变化及生态系统演替发展规律,为管理、保护与恢复湖泊湿地,合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观测数据。

3.2修复

3.2.1湿地生态补水工程

实施湿地生态补水工程保证面临干涸(或季节性干涸)和正在承受缺水威胁以及严重富营养化的湿地得以恢复。湿地生态补水是在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兼顾

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用水,从邻近地区引调地表水向湿地补充水量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3.2.2水通道疏浚工程

以我市的更望湖为例,湖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1971年人工凿通更望湖消水洞后,湖泊退化明显。目前水道瘀塞,湖底渗漏,在丰水季节,整个更望湖湖区为一片汪洋。水退却后,大多小面积的湖泊因水通道不畅而

论文作者:曾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探究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_曾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