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雪松,郝飞麟
(浙江树人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本文采用“雨课堂”这一互联网智慧平台在《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学习中进行混合式教学。探讨了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对基于该模式学习做了应用研究。通过“雨课堂”进行课程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 雨课堂;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浙江树人大学为了充分发挥该课程在环境领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而开设的。在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环保技术跟新速度很快,如何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岗位需要是高校环境工程学科和专业值得探讨的问题[1]。本文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对《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一) 成果导向和课程教学不能融合
目前的授课过程中,由于技术发展等原因不能完全体现对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的直观呈现,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讲述,学生才能一知半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前提,面向就业为导向,通过深层次的,全体动员式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 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完全体现
在传统式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通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听讲,学生的上课学习时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可能对授课内容的某个环节的理解程度不高,学生在学习后无法及时复习,导致知识内化程度不高,常出现易学容易忘,只有到了期末考试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学习不到位的情况。此外,也不容易出现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互联网将教学目标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从教变为指导,课堂从原来的单一课堂形式变为线上线下的混合方式,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过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近些年来,高校发展速度迅猛,但在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上存在着偏差。在理论教学上重视原理,轻视技术,而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太侧重于结果。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也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能动性,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新意识,影响了今后的就业和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工作。学生的考核评价从原来的期末一考定结果的单一评价变为过程性多效评价。因此,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是非常有的放矢的。
二 “互联网+”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教学时间的应用
(一) “雨课堂”简介
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高校的教学关注的重点。在进行《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授课中,我们对课程模式重新进行了科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充分利用这些智慧工具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教与学更加有方法,效率更高,更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教学过程采用“课前线上预习+课前测试+课堂难点讲解或小组讨论+课后线上测试”的教学模式。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环节[2]。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发布课程预习资源,学生通过手机进行课前预习。上课中,针对上一次课知识点,设计测试或问题,运用雨课堂进行随堂考或者“随机点名”的方式,抽选学生进行回答,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加深记忆。下课后,结合课堂知识点,教师端发布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手机端进行复习并完成课后作业。“雨课堂”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通道,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体验,实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让教与学目的更明了[2-5]。
(二) 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改革研究
结束阶段,学生必须通过雨课堂完成课后测,老师通过课后成绩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为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是本专业办学的目标,因此学院建立了由酒店高管、行业领军人才、骨干教师等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对酒店市场的需求及行业的变化进行相关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编制和调整基于双证融通的合理化培育英才的计划和措施,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逐步形成了酒店企业技能标准、酒店前厅部客房部技能、餐饮服务技能等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
为了改革传统重视结果考核方式转变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全过程考核方式,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考核方式为:1)预习及雨课堂的课前测成绩占15%;2)雨课堂课中测占30%;3)小组讨论占15%;4)期末考试占40%。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一学期实验的掌握情况,通过抽取题库的试题来进行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重视预习环节,激发他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阶段,通过雨课堂进行建课、分组(可以自由选择、随机选择、教师制定等方式),并按照智慧平台上传的资源进行任务分解,每组完成相应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固体废物化处理技术时,让每组1号同学学习简述好氧堆肥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2号同学学习好氧堆肥的基本工艺流程;3号同学学习影响好氧堆肥工艺的因素;4号同学学习影响好氧堆肥的设备;5号同学学习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并通过雨课堂进行相应的课前测。
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课前主动预习和学习授课内容,不断具有探索精神。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实施现场指导,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能有的放矢的掌握。实验后马上进行课后测,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完全消化和掌握。并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报告。
这个小伙子将近一米八的个头,长得很清秀,大约三十岁左右,穿着一件灰色呢大衣,大衣里面是灰呢子西装和灰色衬衣,脖子上挂着一条灰色羊毛围巾,脚上的靴子擦得锃亮。他跟老福握了握手,又礼貌地向老福的母亲欠了欠身表示敬意,就将双手插进灰色的人字呢裤兜里,潇洒地靠在老福的写字台边上。
(三) 构建有限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实验考核方式
授课阶段,各小组的1~5号同学分别就课前分配的任务进行相互交流,授课老师采用“雨课堂”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学生通过雨课堂手机端进行投屏、弹幕、点不懂,老师来查看学生对课程环节重点问题的掌握情况,出现普遍现象可以重新讲解一遍,否则可进行个别辅导。在每组相互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将所学习的重点内容汇报,其他同学通过“雨课堂”小组相互打分的功能,给汇报的小组打分,教师也可同时打分。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274例分析…………………………………………………… 王 艳等(20):2817
(四) 实施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很好的效果.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3份,收回53份,回收率 100%,问卷有效率100%,记录学生对每题的回答人数和百分比。调查结果发现85%的学生对采用“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认可,有86%的学生认为通过“雨课堂”可以更好参与学习,75%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雨课堂”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77%以上的学生认为“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压实度,需有效控制好路面碾压及摊铺工程中的工艺。工作人员需确定出各有效指标并满足制定形式的要求。除此之外,碾压的速度和力度更应严格控制。另外,碾压工作涉及众多因素,工作人员需从根本上分析影响因素并确定好碾压工作程序,最终保证在施工中,压实度可符合其具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对摊铺机的力度也有要求,所以为了能够保证碾压程序有效化,需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以当前规范形式为基准,加强重视起碾压工艺。依据已有的规范标准,保证碾压工作的有序性,及时控制好各项干预程序[5]。
三 结语
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教学模式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运转个性化学习和基于能力的学习的发动机,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采用不同途径迈向同一目标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是适合师生共同进步的智慧线上工具。将雨课堂融人于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而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宋忠贤,康海彦.刘雪平. 新工科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60-64.
[2] 徐盛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雨课堂”教学[J].教育现代化 ,2016(35):191-192.
[3] 曾晓晶,樊斌.“雨课堂”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6(19):245-246.
[4] 黄燕芬, 陆海锋. 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J].软件 ,2017, 38(2): 56-60.
[5] 孙笑微.“互联网+”时代下“雨课堂”在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2-96.
本文引用格式: 陈雪松,等.基于“雨课堂”的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6(52):122-12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2.055
基金项目: 浙江树人大学校级教学方法改革项目一类课题(2018JG1010)。
作者简介: 陈雪松,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