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关小县城--山区城市化之路_泰顺论文

大城关小县城--山区城市化之路_泰顺论文

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山区城镇化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关论文,集镇论文,之路论文,城镇化论文,山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是泰顺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实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山区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泰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的富裕之路,更是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一、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的重大意义

泰顺是浙南一个刚刚脱贫的山区县。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对泰顺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从根本上脱贫并实现小康。泰顺人口密度小,城镇化水平低。全县总面积虽达1761.5平方公里,却是九山半水半分地,农业人口占95%,人均耕地仅0.44亩。境内群山盘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79座, 农耕条件恶劣。空间狭小的谷地和山间盆地是34万人口赖以生存的寄身之所,人口密度不到省平均数的一半,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不足1万。 只有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路子,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泰顺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共享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村落的分散使得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大、效益低,人口、要素和产业难以集聚,更不用说形成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经济发展起支撑和辐射作用。只有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路子,让深山高山的人们到重点集镇安居,才能不断调整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泰顺产业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80年代以来,我县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以资源粗加工和数量扩张为主的道路,而且80%左右分布在自然村落,离散度大,难成气候。到了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上所有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以后,这种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弊端显得更加突出。只有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路子,才能壮大产业规模,改变单纯追求外延扩张和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档次。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泰顺是“中国茶叶之乡”、“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是全省生态林建设试点一类县,还是温州大部分地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和库区。保护好“蓝天、青山、绿水”,是泰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特色和优势的有效武器。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路子,不仅能避免因片面追求脱贫盲目开发基地、修建公路而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且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下山移民和退耕还林,更好地建设生态大县。

二、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的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泰顺经济欠发达,1984年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1997年实现县、乡两级基本脱贫后,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泰顺人民纷纷走出山门创业,涌现出一支多达7万余人的经商务工大军, 行业涉及建材、建筑、服装和服务业。其中陶瓷建材经营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5强,每年带回家乡的资金至少3亿元。 这批我县率先致富者向往都市文明和生活,又拥有丰裕的闲散资金,是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产业依托。我们抓科技、抓龙头、抓特色,走出了一条以安全、优质、无污染为内涵的绿色产业之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以绿色食品为主的效益农业初具规模,以水力、矿产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增势强劲,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生机勃勃。连续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1%以上,1999年财政总收入达3689万元。

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3亿元。 县域“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沿线全部乡镇的交通、通讯、水电及卫生、教育文化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省重点工程三插溪水电站投入营运, 建成两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硬化城镇道路278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建成城关文化广场,电信、邮政大楼等一系列城镇配套设施,26个乡镇通电视光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 教育和卫生的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同时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大城关、大集镇”和区域统一、城乡开通的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一批小城镇开发的成功,为城镇化提供了可行的发展路子。几年来,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政府对土地集中开发,有偿转让的方式来确保城镇建设资金的到位,形成了“自我开发、自我发展、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态势。城关北门洋开发,拓展城区面积305亩,利用土地出让增值经费, 投资2亿元,不但完成了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 而且还推进了旧城改造,完成了城北路、文化路、建设路、泰分线的拆建和文化广场的改建。全省最小的建制镇——西洋建镇三年,利用转让土地所增值的400 多万元,使城区总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同时,兴建下山脱贫点165个, 帮助深山远山农民到集镇安居。全县城镇居住人口迅速上升,1999年近11万人,比1994年翻了一番。

三、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的基本途径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发展小城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小城镇的文件精神,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狠抓落实,走出一条山区城镇化之路。

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和前提。日前,我们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要求,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域体系规划,确立了以县城罗阳为中心、雅阳为次中心的“一主一次三轴九片”的发展框架和梯次发展、相互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几年努力,把现近4平方公里的县城拓展到9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以上,同时发展一批重点集镇。这一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大县和各乡镇的产业现状,体现了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经济联合的要求;既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眼光超前,定位未来,又根据各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为我县实施“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正抓紧制定罗阳、雅阳的详规,规划好各类建设的空间及各行业、产业部门生产生活设施的布点,以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其发展和建设,带动全县面上重点集镇的健康发展。

下山出县,实现人口合理布局。迁下一批、走出一批,是彻底改变全县当前人口分布零散现状的有效途径。抓住全省“百乡脱贫”的机遇,加快下山脱贫点的兴建步伐,把高山深山的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重点集镇,对一些既偏僻又小的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在外经商务工者多的优势,提高劳务输出组织程度,鼓励农民继续走出去,让他们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中感受都市文明,积累资金,锻炼自己,激发他们到城镇生活的欲望,增强他们在城镇谋求发展的能力。通过“迁”和“走”,使人口由乡村向集镇、由集镇向城关梯度转移,逐步实现“三个一”,即1/3人口集中县城,1/3人口分布几个重点集镇,1/3人口外出务工经商。

开辟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磁场,是农村工业化的载体,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我县绿色产业区域特色明显,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很好。现在当务之急是走规模化之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广辟就业岗位。为此,要以城关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在各重点集镇集中发展一批工业园区,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吸引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培育“小型巨人企业”,有效地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辐射效应,减低生产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深化改革,营造宽松环境。要探索建立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严格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建立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鼓励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允许集体、农户之间依法通过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实行流转。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购房,充分搞活房地产市场。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外部环境。

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把对山区城镇化的认识提高到事关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高度上来,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建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使人民得到实惠,振奋群众精神,提高党委、政府威望。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把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向群众讲清说透,进一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使他们在小城镇建设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小城镇精神文明载体的功能,搞好文化、教育、科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小城镇文明程度和城镇化水平。

标签:;  ;  ;  ;  ;  

大城关小县城--山区城市化之路_泰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