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惩罚教育要“适度”论文_张建琴

小学低年级惩罚教育要“适度”论文_张建琴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旱平川中心小学 730900

摘 要: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力。国家法律给予了教师惩戒的权利,教育惩戒是教师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惩戒”不应该是“为惩而戒”,而应是“为戒而惩”。所以惩戒当然是必要的,但关键在于“度”。

关键词:小学教育 惩罚 艺术

惩罚作为一种行为管理手段,能够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某些行为得到控制、减弱、消除以及矫正。正因为惩罚的这些特性,使得惩罚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实践也证实,当惩罚运用得科学合理,会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使学生可以挖掘潜能,全面发展。

一、做到罚之有方、罚之有度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惩罚得当,可以较好地实现教育学生之目的,惩罚失当,可能好心办坏事,甚至造成伤害,既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因此,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公平合理,罚要育人为本。惩罚本身决非目的,育人才是根本宗旨。同时,惩罚还要把握好一个度。也许惩罚的初衷是好的,但惩罚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者惩罚时没有注意时间、时机、场合、火候,或者惩罚没有注意顾及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如此将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不但起不到育人的功效,而且会带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结果。尤其是小学低段儿童,其接受惩罚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教师们实施惩罚教育时更要避免走极端,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做到罚之有爱、罚之有情

有人说,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我想,教师要做到把惩罚变成一种呵护和艺术,最关键的是要在惩罚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爱与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曾记得他的惩罚艺术,他要么惩罚学生“画画”、要么惩罚学生写作,这与其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关爱,而且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罚与爱。这对于小学低段教师应当不无启示。作为小学低段教师,面对未成年的小学生,惩罚必须从关爱学生出发,以不伤害学生身体、不伤害学生心理为前提;同时,时刻牢记惩罚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趣,只是这种发展需要通过矫正学生的某些失范行为为基础。正因为如此,有实践工作者力图实现“把关爱带入批评、用情感惩罚”,对此是应表达敬意和赞赏的。

三、必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体罚不仅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该说,教师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也少有教师会直接实施过去屡禁不止的体罚,尽管当前在中小学尚未真正杜绝这类行为。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些中小学教师出于对惩罚效果立竿见影的追求,出现一些惩罚形式的“创新”,比如讽刺、恐吓、辱骂、罚做俯卧撑、孤立学生等,这些有的是变相体罚、有的是心理惩罚,容易伤害学生自尊,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长此以往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低段老师必须做到依法从教、科学扩教,坚决做到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运用。

四、寓惩于奖,春风化雨

惩戒不等同于惩罚,它和表扬一样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惩戒的方式要符合教育规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要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自由权、名誉权等。比如:新闻中的徐老师就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虽然决定是她跟全班同学一起做的,但是因为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很多决策最终把握,还是要靠班主任。而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极其敏感的阶段,惩罚行为稍微不当,可能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英、美等国的惩戒方式有:言语责备、暂时没收、剥夺特权、课后留校、隔离听课、暴力管束等。我国台湾地区教师管教的方式有口头纠正、劝导改过、责令道歉、责令写悔过书、调整座位、布置额外作业、布置额外劳动、取消参加课外活动、留置学校、扣减学生操行成绩以及责令赔偿所损害之公物、责令赔偿他人物品等。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惩戒方式更灵活、有趣。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在“一团和气”中惩戒了犯错误的同学,寓惩于奖,奖惩结合。这种情形下,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有如沐春风之感。教师教研时不妨也抽点时间彼此交流一下人性化、柔软、有温度、有教育意义的惩戒方式。

五、尝试惩罚与负强化的结合运用

调研中发现,一线小学教师普遍只会运用正强化和正惩罚,对于负强化和负惩罚的理论知识懂之甚少,实践中就更不会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正如前述理论分析表明的,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等四种奖惩方式在实践中都有用武之地,而且这些奖惩方式之间经常会出现互相转化的情况,这是需要一线教师加以注意的。其中,由于单独使用惩罚法存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困境、甚至容易让老师习以为常地使用惩罚等问题,应当将惩罚法和负强化的组合运用,用以纠正儿童的不良听课行为。而且,有研究者认为这样做可以充分地发挥负强化法的特点与优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道德伦理纠纷,使教育更具有艺术性。

总之,“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恶意的惩罚。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时候,一定要有尺度,切忌无所畏惧;一定要有方法,切忌随性蛮干;一定要守住底线,切忌体罚。广大体育教师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大家一道努力,让“教育惩戒”永不越位。

参考文献

[1]谭紫燕 浅谈小学生的惩罚教育[J].中华少年,2015。

[2]王建军 把关爱融入批评,用情感引领惩罚[J].科普童话,2014。

[3]斯德斌 应用奖惩效应促进学生发展[J].教书育人,2004。

论文作者:张建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小学低年级惩罚教育要“适度”论文_张建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