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到苏南,人们就会瞩目于苏锡常三市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实现了小康目标之后,苏南地区正在开展着声势浩大的现代化建设运动,“基本现代化”、“初步现代化”等字眼是这一地区传媒中频频出现的字眼。苏南经济现代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大家也能给予普遍的关注;相对说来,关于苏南文化建设问题,虽也有不少的探讨,但远没有像经济问题那样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这样一个话题,似乎是切合时宜的。
要说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应注意抓文化建设,这在苏南地区大约不至于有什么异辞,而要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这样一个概念,则可能会引起一些议论,学术界也曾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文化现代化”这样的提法是合乎逻辑的,其理由甚为简单易明:为什么能够提“苏南工业现代化”、“苏南农业现代化”等等,而独不能提苏南文化现代化呢?现代化建设应当包含文化现代化的内容。我们不是在讲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吗?教育与科技恰恰是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支柱,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因此,那种怀疑“苏南文化现代化”这一提法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迁。说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从古老文化过渡到现代文化的问题,这在大体上也是可以成立的。凸现“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可能会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印象,使其在着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能给予文化发展以足够的关心与重视。关于这一点,并非是毫无针对性地空泛议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注重经济而忽略文化的看法不是没有市场的。比如说,前些年人们在谈到“苏南模式”、谈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时,往往都是在经济的意义上谈得多,评价也较高,而对苏南模式在文化一维上的意义就讲得较少。实际上,成千上万的苏南农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摆脱愚昧落后的文化意义,并不亚于其在经济上的意义。自然,在物质上的温饱尚未初步解决好之前,谈论文化问题可能会被视为是一种奢侈,而在苏南模式中广大农民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变迁之意义,也的确是应当为我们所充分认识并予以密切关注的。
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不但是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亦是时代的要求与形势发展的必然。问题不在于是否要提出文化现代化的概念,而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文化现代化。谈论文化,总不能离开谈传统,无论是说传统文化抑或是说文化传统。一般地说,文化总是有着现代化指向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总是会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采取某种现代形式的,文化传统中总是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的文化要素来的。当然,对于那些古代文化典籍等,是无法使其现代化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被今天的人们作现代的理解与运用。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再有,说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这并非意味着它总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在很多情况下恰恰会出现滞后或者超前的情形。那么,什么是苏南文化的现代化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现代形态才是当前苏南文化所要追求的呢?在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明确的。第一,考虑到历史继承性与地域特点等因素,由于苏南地区处于中国文化中吴文化区域的内核地带,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即是在讲吴文化的现代化。第二,讲苏南文化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含义绝不是“西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讲“现代化”,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立即就会联想起是一种舶来品,是西方的洋货。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度,有自己现实的国情。作为后发型搞现代化的国家,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亦即主要是一些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采取其某些体现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其一些优秀的文明成果,这都是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服务的。更何况,现代化在今日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趋向,已非某些西方国家的专利。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讲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这绝不意味着要全盘照搬西方文化。
苏南文化现代化,就是要营造植根于中国地域文化即吴文化传统并适应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这体现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代精神的良性互动,在综合创新中实现积极的文化变迁。一个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是适应本民族现代生存条件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特性是其基本特色;一个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又是适应着浩浩荡荡的全球文明的潮流,这又决定了其必然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就苏南文化的发展而言,它必须灌注、融合进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吸纳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这体现为其永不停止的文化创新性;同时,它又是延续着吴文化的历史传统,在其血管中静静地流淌着古老的文化血液,从而呈现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性。由传承而创新,在创新中承续,创造更新、更高的吴文化的现代形态,这是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意蕴。那种一谈到文化传承就一古脑儿地翻腾起老祖宗的家当,闭眼不见世界文明的趋向,充耳不闻全球文化潮流的涛声,是一种文化上的抱残守阙,终而会成为没有出息的文化守财奴;而那种一谈到文化创新就把自己的文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变得唯外来文化是崇,似乎摆出一副要全盘引进的面孔,这实际上是拎着自己的头发而要逃离脚踩之大地的幻想,这种文化虚无主义者的立场,注定了其终究是没有出息的文化乞丐。文化守财奴的固步自封,终将在世界文明的潮流中落伍,而文化乞丐们毫无自己的行当本色,在邯郸学步的一步一趋之中,也会乱了自己原先的步法,是没有不栽跟头的。这两种文化态度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结果都将是无补于现代化之文化建设的。
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吴地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其辛劳的汗水与古老的智慧之光辉结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今日苏南区域之闪亮的底色。如果说苏南地区今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这种吴文化的底蕴是功不可没的。有人讲得很有见地,说吴地人发了文化财。什么是文化财?这就是吴文化这种文化力至今仍在辐射出穿透力和影响力,吴文化底蕴在释放出其巨大的潜在能量。这种文化力与文化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又实实在在地在起作用。不是吗?由于苏南地区面江临海的地域特点,使得这里积淀着较为开放的文化意识,往往容易得风气之先;由于这里商品经济的萌芽萌发得较早,因而市场经济的意识能够得到较快的传播与接收;又由于吴地历史上办学蔚然成风,人文氛围较为优越,民智启迪较早,民间风气较为开化,如此等等。这种历史的积淀,使得其在今日的现代化实践中具有敢于开拓的竞争意识与涵茹包容的开放心态。在这块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苏南地区,如果说比较地不缺乏什么资源的话,那么这就是文化资源;而如果说其缺乏自然资源的话,那么这种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弥足珍贵。纵观历史,苏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审视现实,苏南正率先进行着现代化建设。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之中,大力加强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无论怎样评价其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都不会过高。文化——这是苏南的底蕴、特色与优势所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为什么会萌发于明清时期的苏南一带?享誉中外的乡镇工业的“苏南模式”,为什么会出自苏南地区?新加坡政府在反复的比较、论证中,为什么选择苏南地区作为其建立苏州工业园区的场址?闻名遐迩的“张家港精神”,为什么会产生于苏南地域?这当中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别的什么理由,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由于苏南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沃土。在这块文化土壤上,有着千百年来吴地先民们文化活动的层积,又有着今日苏南人活跃跃的文化创造。吴文化的脉线在这里一脉相承,时代的精神养分又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文化脉博跳动得更加刚劲而有力!
底蕴深厚的吴文化为苏南现代化建设拉开了广阔的背景,这也是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有力凭借。而张家港精神正是在这块古吴大地上绽开的现代化文化的崭新花朵。张家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艰苦创业精神同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拓进取精神的较为完美的结合,是苏南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典型例证,在其身上呈现出新时代文明的曙光。张家港人讲“团结拼博”,带有明显的群体价值取向与团队精神的色彩,在吸取西方市场经济讲竞争、讲个性发展的同时,继承与发扬了中华文化中那种群体为重、艰苦创业与负重奋进的优良传统,使个体的价值在群体的共同发展中得以实现。张家港人讲“敢于争先”,这是抛弃“出头椽子先烂”的传统保守意识,突破“贵和”、“尚中”那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代之以“样样工作争一流”的“自加压力”,代之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凭着一股拓荒牛的闯劲,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机遇中,闯出一条大开放、大发展的道路来。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经过市场经济的初步洗礼,张家港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的价值评价是:“市场竞争不让人,好争会抢是能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他们要“弘扬创业者,保护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大胆启用开拓者”。这种深层的价值观念闪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光芒,体现了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这种体现新时代文明的张家港精神,是生长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的。张家港人讲富,但不是为富不仁;张家港人趋利,但不是见利忘义,而是讲奉献,为群众、为集体谋利益。张家港还讲家庭伦理,讲人际关系的融洽……这些都从中国伦理型文化崇尚道德、讲究和谐、注重诚信自律的传统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张家港人也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文化精神中某些积极的因素,将其融汇进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去,并进行了熔铸构建和综合创新,取得了继承与发展的阶段性的初步成果。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伟大实践,它对于苏南文化现代化建设将会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并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什么是苏南文化现代化?张家港的实践初步提供了一份较好的答卷。市场经济大潮的撞击与洗刷,激活了因吴文化的深厚积淀而蕴藏在苏南人身上的那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长于吸收、善于吐纳的文化因子,使其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种表层的缓慢变迁,折射出其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与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嬗变。在苏南大地上,人们可以普遍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变迁的影子。这里有“昆山之路”,奏响了大开放的雄壮音符;这里有小天鹅集团,荡漾着时代的企业文化精神……这些都显示出苏南文化现代化进程的足迹。而当我们在怀着对苏南地区历史上吴文化的自豪感,在回顾苏南文化在今日的蓬勃发展之时,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从文化发展的大目标上去看,具有苏南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实现苏南文化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关于如何全面实现苏南文化现代化这个课题,亟待我们作出辛勤的艰苦探索与长期的不懈努力。
即以教育与科技这两个重要的文化子系统而言,苏南地区在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苏南素以教育昌盛、人文荟萃而著称。近年来,苏南对基础教育明显地增加了投入,在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学校硬件设施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但是,无论是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从适应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从教育的规模,还是从教育质量水平来看,无论是从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更新,还是从教育内容与教育人才的培养来看,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要从与先进地区教育状况的横向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一叶障目而不识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之大势,不能沉湎于历史上的辉煌和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在这里,不能仅仅满足于已好,而要不断地追求更好。我们要有前瞻的眼光,因前瞻而生忧患意识。要充分明了发展教育事业对于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十年树人,教育为本。办教育比起白手起家、平步青云地搞几个大企业来要难得多。这是基础性工程,正缘于其基础性而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人们都在大谈要迎接文化时代的来临。什么是文化时代?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未来世纪的经济发展中,非经济的因素或者说文化因素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其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高文化水平人才队伍的重任。总的说来,苏南地区尚缺乏一支庞大的、具备良好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队伍。如果从现在起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积极的培养,那就将难以在未来的高科技、高文化的激烈竞争中做到领先一步而立于不败之地。外地有专家曾评论说,苏南地区缺乏科技原发力量,缺乏高等教育,这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对于这样的忠告,有些人听了可能会感到有点儿刺耳。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不妨从这种友好的警告中引起深深的思考,早日作好通盘的长期规划,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之。苏南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是苏南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两个支点强有力的支撑,那么,所谓的人才为本、科技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将会是流于一句空话。而这就将极大地影响苏南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并将可能丧失掉苏南地区原有的某些优势,从而会在未来的文化时代中退居于一个落伍者的位置。
谈到苏南文化现代化,一些同志可能首先就会想到要在文化设施、文化硬件等方面实现现代化。这当然是对的。我们要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昌盛,群众性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文化设施的齐全完备,文化网络的形成,文化体系的建立,如此等等。不过,苏南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不只是体现在这种文化事业上,或者说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把这种文化事业的开展看成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文化事业只是文化建设的表层,其深层则要直指现代化的主体即人的现代化上。文化事业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乃在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的独特功能或者说主要功能在于其以“文”“化”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新人的观念,增长人的知识,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这正是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所在。
在当今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了。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但比起基础设施这种硬件建设来,城市市民素质这种软件建设则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许更为重要。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指出,城市的风貌反映一个地区领导的精神风貌与工作作风,书记、市长的水平有多高,城市建设的水平就有多高。他在这里十分重视领导者的素质,而城市领导者又要通过抓人的素质而具体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去。既见物又见人,从物见人,由人及物,最后归结到“人”字上。关键是人的素质。苏南地区的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进步。因此,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这是一种很有深度的见解。所以,无论是在城市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也好,还是在农村开展创建文明卫生村镇活动也好,都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要就此增强市民、农民的文明意识,逐步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现代化的素质水平。以这样的眼光去看问题,解决农民温饱后的文化生活,就不光是一个文化事业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其文明素质。同样,对城市市民来说亦如此,不能说城市市民就一定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也不能说城市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是现代化文化了。只有建立起具有现代形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等,这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谈论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了。
在苏南大地上兴起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了城乡的各个角落,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初步的繁荣。但是,物质的丰裕并不必然带来文化上的进步。此中有人讲得直截了当:有了钱还不算富,有了文化才算是真正的富。这种朴素的说法表明了苏南人对文化的渴求,他们不愿做物质上的“暴发户”,而同时要做精神上的富有者。是的,搞现代化需要有钱,需要有物质基础,但光有经济上的繁荣,光有钱也是买不来一个现代化的;光有物质上的丰裕,也是不能称作一个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的,因为人的素质是不能仅靠花钱就能买来的。从现实的情形来看,由于苏南地区一方面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属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吸取了市场经济文明中许多有益的养分,因而接收、吸纳、融合进许多适应现代化的文化因素,正在综合创新出新时代的文明,也就是现代化文化或者说是现代形态的文化;另一方面,又由于传统文化中某些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或者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因子在起作用,再加上在对外开放中被裹夹进来的某些不健康或者说是属于糟粕性质的文化成分的不良影响,因而在这里也出现某些不符合、不适应或严重阻碍建立现代新文明的情形。目前苏南呈现出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然与经济中多元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针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与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文化问题,切实地解决如何实现苏南文化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譬如说,在苏南的某些乡镇企业中,虽然工厂的厂房宽敞又明亮,生产流水线崭新而先进,到处一派现代的味道,但那里的宗法观念较深,宗法化倾向甚为严重,裙带关系、家族化的情形表现得较为明显。这表明虽然工厂似乎现代化了,但不少人的思想观念中还有封建思想的残余,还没有挣脱血缘、地缘的脐带,其思想水平、管理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又比如,虽然一些地方经济上富裕得可以,但封建迷信活动仍时有发生,有时还表现得较为突出。这说明富则富了,而愚则依然,这种精神贫困的现象尚未得到全面而彻底的根治。再比如,有些人腰里开始有了点钱,不是将之更多地、更好地用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上,而是在物质享受上与别人搞盲目攀比,讲排场,摆阔气,搞铺张浪费,追求高消费,甚至醉心于低层次的感官刺激。这种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的消费观念,既受了某些外来的负面因素与不良风气的影响,又有着小生产者狭隘心理的作祟。这表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并不必然带来人格上的健全,倒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畸型。所有这些不良文化现象均说明,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那里,物质上、经济上的富有,恰恰与精神上、文化上的贫困形成很大的反差。因而,如何使其走出这一矛盾的境地,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现代化的经济需要有现代化的文化与之相适应。很难设想,一个地区之现代化的经济能与前现代化的文化相融在一起;也很难设想,在一个前现代化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建成现代化的大厦。我们要实现苏南现代化,就必须有现代化的苏南文化的支撑。而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适应于现代性的时代要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实现苏南文化现代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苏南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苏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实现苏南文化现代化正逐步成为苏南人的着意追求和自觉行动。苏南人民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文化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人们曾交口称赞一位苏南文化老人带领大家经过多年的辛勤探索,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独树一帜地建立起了一座“吴文化公园”。这一举动本身显示了巨大的文化意义,它昭示着:苏南人将会像其描绘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蓝图那样,为自身设计和构建一座雄伟的文化大厦与美丽的精神家园!
标签:吴文化论文; 苏南论文; 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