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论文_王雅文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264200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有一种恐惧心理,感到物理难学,物理成绩跟不上,于是就渐渐地对物理失去了信心。我也曾为此采用多种方法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可是效果总是不理想,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为解决这一问题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手、脑、眼并用,协调运动,而且目标指向明确、单一,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培养与训练,而这种注意力集中的提高,又促进了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其能力的迁移对于物理学习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以教材中《电磁感应》一课为例,就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现行新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但是,仅靠课本上简单的语言描述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材料,通过网络直观再现,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

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新课之前,我放映了一段印度停电事故视频,由这段录像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并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你知道电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真正体会我们学习的是生活中的物理。

二、信息技术能使物理实验更具有实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的,所以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如果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能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解剖,会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清晰。

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不同方向的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有时能偏转,有时又不能偏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磁场用虚拟的磁感线表现出来,并运用flash动画把导体向各个不同方向运动的现象表现出来加以对比,有了形象直观的课件,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导体只有“切割”了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这一条件。(如图:点击按纽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动导体)

在探究感应电流的影响因素时,学生大都能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到现象,但是在总结实验结论时却众口不一,老师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将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也相反同时展现出来,很直观地看出不同的实验现象,将本节课的难点轻易突破。在旁边附以该实验的现象的截面图,有效地建立起“物理模型”,降低了学生在以后应用中的难度。(如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或放慢实验过程、或形象直观地描述实验现象,或深入细致地表现微观世界,都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易于理解,对物理现象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能使问题更富于情景化

实践表明: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同学们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原理以后,提出了 “生活中的电是怎样发出来的?”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课后作业,鼓励同学们通过网上查询或到附近的发电厂参观,然后将同学们收集的材料和图片集中起来,设计成思维导图。这样通过独立学习、实践、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学习后,学生不仅知道发电机主要是由定子和转子组成的,还知道交流电在我国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以及电能是怎样从发电站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迁移了能力,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多方面优点,但却不能把它当成万能钥匙。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并且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果运用不当,就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突破重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王雅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论文_王雅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