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3+X”高考改革在学科教学中的定位_高考论文

谈quot;3+Xquot;高考改革对学科教学的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学科教学论文,quot论文,X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3+X"改革在部分省市经过2年的试点,2002年将在全国推广实行了。这是我国高考改革史上的又一重大举措,一开始就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特别是引起广大中学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掌握改革的精神实质,以便在下一步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少走弯路,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

实施"3+X"高考,与"X"相关学科将由原来的"1"变成现在的1/6(文理综合)或1/3(文或理综合)。从2年的综合试题和有关试卷分析来看,这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简单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试题遵循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由于综合题常常要求学生能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必然导致学科知识的非系统性或不完整性。因此,单学科在综合卷中不再强调教材知识覆盖面。但这并非意味着不要学生对学科知识覆盖面的掌握。恰恰相反,教学中必须更加重视知识覆盖面,即只有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更宽,才有可能答好。

第二,试题整体难度低于原来单一学科的难度。这体现并符合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扩大录取率升高,需要调整试题难度降低的要求,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第三,题量大大减少(因是合卷),具体到单学科考查到的知识,其分量显得极其重要,分值很高(如一道选择题5、6分),每道题在考试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答题要特别认真,若稍有疏忽,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失误。同时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规范化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第四,试题不偏、不怪、不过难,无以往单学科高考中那种“深挖洞”的题目,但更加强调“以能力立意”。将引导中学教学克服“题海战术”,更加注重能力培养。

第五,试题主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题占比例不大,且难度也较小。这是照顾到“高中教学以分学科课程为主”,体现了教育部有关"3+X"考试改革的精神。引导中学教学对单学科教学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第六,试题更加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如2001年理科综合试卷,化学实验占化学分数的32%,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高考更加强化了实验能力的考查。

第七,试题设计精湛,新颖灵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发散性。重视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中学教学克服死记硬背现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人文、生产及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命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考对中小学教育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既然高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必将对中学教学产生更大的影响,特别是将使我们教学中出现大量不相适应的东西,“陌生”将是人们的普遍感觉,即使那些长期积累的单学科教学经验,有些也不灵了。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尽快使我们的教学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狠抓基础知识教学,把过大的教学难度降下来

受前些年有些学科高考题难度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追求“高、难、偏”,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疲于奔命。如把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用两年学完,留出一年的时间搞复习应考,为了赶进度,随意加班加点,白天上8节课,晚自习还要上到10点半,学生11点多才能休息,早晨5点多又是早自习,不仅天天如此,就连周末、假期的时间也被剥夺了,学生哪有什么自由活动可言;有的在高一年级就提出所谓的“一步到位”,即一步到高考,新授课上就抛出所谓“精典高考题”让学生做,由于这些题目综合性强,有的过难、超前,结果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时间,却收效甚微。回过头来看看近两年的"3+X"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我们做了多少无用功,出了多少冤枉力啊!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最终使理想落空。

因此,把教学难度降下来,克服“高、难、偏”现象,老老实实抓基础,是目前教改的重要任务。

二、克服“题海战术”,提高教学效率

近几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的不断改革,愈来愈使题海战术失去用武之地,这已被多数师生所认识。但是,在高考"3+X"模式刚推出不久,人们对其改革精神还没深刻认识的情况下,各种有关"3+X"的高考复习资料铺天盖地,一下子又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很多师生又重新回到了大搞题海战术的老路上去了,教师又在为重新编制"3+X"高考复习“知识点网”忙活起来,学生天天为做题而疲于奔命,题海大战又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实际上,题海战术大都脱离学生实际,贪多“嚼不烂”,“生米做成夹生饭”。因为学生只顾拼命做题,没有消化的余地,对知识掌握一般是囫囵吞枣,似是而非,很不扎实。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学习不认真的陋习,如果把这些坏习惯带入"3+X"新高考,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因此,教学中务必克服题海战术,做到精讲精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多给学生留有领悟的空间,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多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不达融会贯通决不收兵,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惟有如此,才可能在新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努力克服偏爱“尖子生”现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前些年,因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少录取率低,高考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偏爱“尖子生”的做法。如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分快、慢班,按成绩编排座位等,为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老师教学更是一切倾向“尖子生”,设计教学内容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只要“尖子生”们说学会了就算完成任务,而不管大多数学生能否接受。其结果导致一些本来能够学好的学生,因一时跟不上而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尖子生”们学习的陪衬。

其实,无论以前还是今后,这种偏爱少数优秀生,忽视教育大多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增加,录取率大大提高,高考试题的难度也随之降低,更使上述做法失去效能。因为在“尖子生”身上投入的那些过多的精力,往往都是做的无用功,甚至使那些优秀生忽视基础,好高鹜远,基础不扎实,能力成为无源之水,高考成绩反而很不理想。再者,人总是会变的,特别是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即使暂时看到有些学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应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拉他们一把。

四、正确理解跨学科综合,注重学科间相互联系

“3+综合科目”考试中,要求跨学科综合试题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看所占比例还不算大,随着普通中学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比例将不断加大。这很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并引导中学教学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目前教学实际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多数教师过于看重这个问题的难度,认为今后必须能教综合课程,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以前大都只教一门学科,怎能适应得了;二是认为综合考试主要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题量少且不难,平时用不着考虑这个问题,临考前训练一下足矣。

诚然,跨学科综合题的确要求用到几门学科知识,但往往愈是这类题目,都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深挖洞”,即难度都不大。例如,2000年理科综合第8题,是融化学、生物和物理知识于一体的试题,但学生得分率却相当高;再看2001年理综第26、29等题,考查的也都是化学、生物和物理最基础的知识,多数学生能够答好,甚至比答学科内综合题来得轻松、容易。这就意味着学生完全有能力把所学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使用。但以前中学并没有什么“综合课程”啊!

由此可见,把跨学科综合看得过难,实在是不必要的担心。再者,高中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如化学教师既学过大学化学,也学过大学物理、生物和高等数学,对这种较浅的跨学科综合应不成问题,更何况不是要求去教物理或生物!至于认为平时教学(指高一、高二年级)就考虑这个问题为时过早,不如到高三总复习时再说,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光靠高三练习一些综合题就能够完全奏效,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如化学复习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时可与物理学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珀龙方程相联系;复习原子结构时可与核能、核裂变、核聚变等联系起来;再如学习有机化学糖类、蛋白质、某些有机物性质等,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内容更为广泛……这种在平时教学就注意各学科间的自然结合,潜移默化的联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得到不断提高,解答跨学科高考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X"高考继承了近几年"3+2"高考的很多优点,如其中多数试题看似难度并不大,但灵活性很强,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灵活的自学能力才能答好。而自学能力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去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机械传授、满堂灌、满堂问等现象仍很普遍,这已是多数教师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总认为学生的责任就是听老师讲,然后死记硬背,通过测评记忆结果,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依据。这意味着学生的任务就是模仿教师讲的逻辑推理,去理解所讲的内容,学生的思想愈接近教师的推理体系,教学效果愈好,使教师的讲课成了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学生只要紧紧跟着教师走,不越老师一步就能考出好成绩。但当遇到现在灵活性强的高考题时,因感到陌生,不知老师讲过还是没讲过,于是就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导致平时成绩不错,高考反而失利的结局。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此话实在精辟,尤其在现代社会更显得鞭辟入里。要达到叶先生所说的这种要求,最主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使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近两年我市推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

该模式适用于各种课型,但并非是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课型教学结构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的程序是:

由此可见,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克服了以前那种“满堂灌”现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媸效果。

六、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联系实际,加强与科技、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X"新高考试题富有时代气息,特别重视学科知识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因此,要创造一切条件,把学科教学同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

(1)更新观念,用好高中(人教版修订本)新教材。新版高中教材联系实际的素材极为丰富。若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要求学生做到不仅学好课本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努力开创一切条件做好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把搁浅多年的课外学习活动开展起来,成立各类学习兴趣小组,开放阅览室,充分利用发展特长教育的一切场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面。这样做必然会大大提高综合能力。

(3)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首先把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研究性学习专题落实好,其次是选择结合校本实际的研究专题,抓好抓实,对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也大有裨益。

(4)结合教学内容走出校门,到工厂、市场、街道、农村进行有关课题研究,可大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真正价值,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进而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标签:;  ;  ;  ;  

论“3+X”高考改革在学科教学中的定位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