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对台军售讨论看其台海政策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台海论文,看其论文,政策论文,对台军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台军售是美国台海政策的传统重要手段。美国对台军售的直接目标就是要确保一个有利于美国并深受其影响的台海军力平衡,从而尽可能维持两岸的“不统、不独”状态。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美国这一做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问题和风险。如何处理对台军售问题体现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倾向和战略应对。
一、美国近年来关于对台军售的讨论
对台军售是中美关系中最为复杂敏感的问题,每次对台军售都不可避免地破坏中美相互交流与合作。美国国内关于对台军售早就存在不同意见,但其分歧从没有像近年来这么多。尤其是2011年美国前太平洋战区司令、曾任驻华大使的普理赫(Joseph W.Prueher)等美国前军政要员和乔治敦大学教授查尔斯·格拉泽(Charles Glaser)等学者明确提出停止对台军售以确保未来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建议之后,激起了美国各界的空前讨论。
目前,美国国内关于对台军售主要存在三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论点。第一种是“放弃论”,认为美国应该减少乃至最终停止对台军售。早在20世纪90年代,曾任国防部部长助理的蔡司·弗里曼(Chas Freeman)就对美国的对台军售政策提出质疑。他认为,维持台湾的优势或两岸军力平衡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还可能动摇大陆对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的信心与决心,从而危及台海稳定与美国的利益。①此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前副主席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戴安·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和参议员阿伦·斯派克特(Arlen Specter)等政要相继公开表达了关于对台军售的质疑。②而最引人关注的是2011年1月普理赫等人在米勒中心研讨美中关系后发表的《与中国关系的前景》以及格拉泽在《外交》2011年3/4月号上所撰写的《中国崛起会导致战争吗?》,分别从确保未来合作收益最大化和对抗风险最小化角度,提出美应考虑停止对台军售。③
第二种是“加强论”,认为美国不仅不应减少还应加强对台军售。这种主张由来已久。随着近年来中国崛起趋势日益明显,美国对华战略焦虑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兴起的减少对台军售的主张,尤其是米勒中心的研究报告和格拉泽的论文,激起了这批人更大的担忧和反弹。美台商会会长韩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北美台湾人教授协会会长李学图(Shyu-Tu Lee)、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中心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Paal)、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前副主席卜大年(Dan Blumenthal)、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马扎(Michael Mazza)及保罗·莫祖尔(Paul Mozur)和戴维·匹林(David Pilling)等人认为:格拉泽将影响美中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简单地归结为台湾问题是不对的,即使没有台湾问题,其他众多分歧同样会制约美中合作;台湾是美国一个长期盟友、民主样板和对华战略前沿,放弃对台军售不仅不可能解决美中之间的所有问题,还可能激起中国更大的地区扩张欲望,损害美国的价值观、国际威望、信用和战略安全利益;美不仅不应放弃对台军售,还应加强对台支持。基于此,迈克尔·马扎认为,“台湾不再是冷战的遗物。事实上,它正处于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前沿,而这种竞争很可能决定21世纪美中之间的战略格局”。④
面对逐渐兴起的反思主张,美国众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伊莱亚娜·罗斯—莱赫蒂宁(Ileana Ros—Lehtinen)于2011年6月16日举行了一场关于“台湾为什么重要”的听证会。莱赫蒂宁明确表示,此举就是为了回应国内的反思浪潮,提醒美国各界继续支持台湾的极端重要性。⑤莱赫蒂宁还与其他亲台议员一起向参众两院提出《2011年对台政策行动议案》,认为美国不仅不应减少对台军售,还应该进一步扩大与台湾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合作,向台湾提供更先进的进攻性武器。⑥
第三种是“维持论”,认为美国应该继续维持传统的对台军售原则,即主要限于台湾自卫所必须的技术和装备,以威慑大陆使用武力,但应尽量避免向台提供进攻性武器装备,以免过分激怒中国。这种观点体现了对美国整体利益的综合考虑:一方面通过对台军售维持其所谓的国际信用和对中国的牵制,另一方面在中国尚未对其重要利益构成现实威胁而又具有强大反制实力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与中国交往的收益。为此,美国还必须防范因支持台湾而被其独立行动拖入与中国的全面冲突之中。
在2004年4月美国国会举办的“与台湾关系法”:下一个25年“听证会上,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中心的史文(Michael D.Swaine)指出,台海地区25年来之所以没有爆发冲突,就是因为美国能够维持对台与对大陆政策的相对平衡。如果没有对中国同样强有力的保证,即不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支持“台湾独立”,仅凭“与台湾关系法”是不够的。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威慑与保证的平衡政策是不可替代的。据此,美国应继续向台湾提供必要的防御援助,但应避免提供进攻性武器。后者不会增进台湾安全,只会破坏控制危机升级的努力。⑦面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放弃对台军售主张,乔治敦大学历史教授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葛莱仪(Bonnie Glaser)认为,放弃对台军售并不能解决美中之间的众多矛盾,目前也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相反,这不仅将损害美国利益,还会误导中国,惊吓台湾。鉴于亚太地区的现实环境,美国不能抛弃台湾、减少对其承诺。当然,美国也必须同时想办法缓解中国的担忧。⑧
从根本上讲,不论是“放弃论”、“加强论”还是“维持论”,其出发点都是着眼于美国的利益需要,所不同的是手段、方式和程度的差异。“放弃论”的主张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以中国停止反台独的军事斗争准备,进而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交换的。“加强论”的主张就是要充分利用台湾的战略地位应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挑战。“维持论”并不意味着对台军售的规模和质量不变,相反将根据对海峡两岸军力对比变化的评估不断提升,但在度的把握上有别于“加强论”。
二、美国讨论对台军售问题的背景
美国当前关于对台军售的讨论有着深刻的现实变化和复杂的认知考虑。首先,中国崛起趋势进一步增强。多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崛起一直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认知倾向,即“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与之相对应的对华战略是“遏制”或“接触”。在过去,由于美国对自身实力充满自信,这两种认知与战略的实际冲突并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日益深切地体认到中国崛起的现实影响。按照两国目前发展的相对速度,美国许多学者和机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年之内赶上美国。相应地,中国还将逐步缩小与美国在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与之相对,以“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为代表的挑战大大透支了美国的实力资源,并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种发展态势的消长变化引发了美国新一轮对华认知与战略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美国一些历史现实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对美国的全球地位及其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构成日益严重的挑战。对此,美国必须加紧防范和遏制,充分利用台湾特殊的地缘位置,通过加强对台军售和安全合作来更有效地牵制中国的崛起;另一些人则认为,美中之间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但也存在很多共同利益。除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外,中美在应对众多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也需要相互合作。保持交往与合作符合美国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无论在能力还是在意愿上都不会挑战美国。然而,将中国视为敌人很可能导致“预言的自我实现”。不要说爆发全面冲突,就是中断经贸往来,都将造成巨大代价。由于台湾攸关中国的核心利益,对台军售必然恶化中国对美国的战略认知,破坏相互交流与合作。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欧文斯、普理赫和格拉泽等人提出要调整对台军售,重新审查《与台湾关系法》,以消除未来中美对抗的重要诱因,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目前,虽然美国国内对中国能力和意愿的判断仍存在不少分歧,但大多也有一个基本共识,即鉴于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中美利益的复杂交织,简单的“接触”或“遏制”已难以奏效。甚至连向来以对华强硬著称的卜大年等保守派学者也认为,“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并不预示着一场新的冷战——那是对新的复杂现实的过于简单化的类比”。⑨对此,他们主张,美国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与中国的交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国的防范和塑造,并将这些政策有机地整合起来。“重返亚洲”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即在加强对中国防范的同时,塑造中国未来抉择的战略环境,促进中国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在美国看来,无论是为了防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还是为了促进中国的转型,台湾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其次,台海两岸军力对比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基于对自身整体利益的综合考虑,美国的台海政策不得不兼顾“接触”与“防范”的要求,以免过分激怒中国导致直接冲突。为了实现这种可控的间接制衡,美国一直借助对台军售来维持一个有利于自己并深受其影响的台海军力平衡。但随着大陆军事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台海军力平衡进一步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倾斜,美国的这一政策效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与大陆相比,台湾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其与大陆经济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其军事投入也日渐相形见绌。从1994年至2011年,台湾军费支出只有2000年、2008年和2011年3个年份超过1994年水平,其余14个年份均低于1994年水平。就相对规模而言,台湾军事支出占岛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由1994年的3.8%和24.3%下降至2011年的2.1%和16.6%。⑩1尽管目前台湾军事支出的相对水平仍高于大陆,但其绝对规模早已被大陆超越。不断扩大的投入差距,必然限制台湾军力的发展速度及其维持两岸军力平衡的能力。台湾在2009年公布的第一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要进行军事转型,建立一支规模小但具有联合作战能力、更职业化的志愿兵。这一计划的最大挑战仍然来自于财政负担。2011年台湾财政预算赤字达到125亿美元,占岛内生产总值的2.63%,接近国际通行的危机警戒线。作为台湾军事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仅实行募兵制就需要在2012-2016年间每年支出50亿美元的人员费用,占岛内生产总值的1%,占军费支出的50%。在武器更新方面,仅2011-2014年间台向美国提出的采购计划就面临17.8亿美元的预算缺口。(11)
与之相对,受益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科技的长足发展,大陆军事现代化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进步,防空能力、远程精确打击和兵力投送能力大为增强。未来,随着一系列先进作战平台的陆续服役,比如具有第四代水平的隐形战斗机J-20、装备有新一代潜射战略导弹“巨浪-2”的晋级核潜艇、“瓦良格”和其他国产航空母舰、“北斗”定位系统等,以及根据联合作战和网络战等现代作战理念的整合,大陆的军事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美国2011年《中国军力报告》承认,两岸军力对比进一步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倾斜。(12)
面对这一趋势,美国如何调整对台军售政策引发争议。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只有加强对台军售才能继续维持一个有利的军力平衡。但阿兰·斯派克特议员等人认为,对台军售根本不足以抵御中国的进攻,更多只是一种象征。(13)因此,必须进行主动调整。
第三,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由于台湾岛内分裂活动加剧,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并危及到美国的操控空间,迫使其不得不由过去的“战略模糊”转向“战略清晰”。2008年之后,海峡两岸关系大为缓和。自2008年以来,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尤其是2010年达成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大大促进了两岸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据台湾方面统计,2010年台湾与大陆货物贸易达1086.0亿美元,增长44.3%。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26.4亿美元,增长42.7%;台湾从大陆进口359.5亿美元,增长47.7%。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顺差366.9亿美元,增长38.1%。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14)随着两岸“三通”的实施,人员往来迅速扩大。2010年有240万台湾人到大陆,增长了37%;160万大陆人到台湾,增长了41%。(15)与此同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在稳步推进。2011年4月,台湾宣布同意招收大陆学生赴台读书。
两岸关系的缓和使得美国对台军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降低。面对中国的持续反对,美国越来越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客观理由。对此,一些美国人坚持认为,尽管大陆对台军事部署在放缓,但由于其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对台军事威胁实际上仍在提升,所以美国应继续对台军售。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两岸交往的不断扩大,美国一些传统上支持台湾的保守人士也公开宣称要放弃对台湾的支持。比如美国国会资深议员达拉·罗拉巴切尔(Dana Rohrabacher)因不满台湾改善与大陆关系的政策,愤而辞去国会“台湾连线”(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主席一职。(16)乔治敦大学教授罗伯特·舒特(Robert Sutter)表示,如果台湾继续追求与大陆的整合,美国应该重新评估其长期以来的对台政策,甚至考虑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17)考虑到他们的一贯立场,这些言行更多带有一种声东击西的色彩,其实际目的是要压台湾在军购问题上更加积极和主动,并以此影响台湾的政策走向。在中国看来,军售是考验美国对华战略意向的一个试金石;在美国保守派看来,对待军购的态度也是考验台湾政治人物意向的一个试金石。他们最担心的是,随着两岸经贸、人员和文化交流的持续扩大,台湾将在经济、安全和对外战略上逐渐靠近大陆,从而可能脱离美国在亚太的联盟体系。2008-2009年台湾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矛盾,以及在2010年朝鲜半岛摩擦中表态不明确,加剧了他们的担忧。(18)对此,卜睿哲等人认为,美国不仅不应放弃对台军售,还应提升与其在安全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19)显然,这一主张不仅旨在对冲大陆的影响,还对岛内抵制统一的势力具有重要的心理支撑作用。在台湾岛内地区本位和民粹主义盛行的政治生态下,军售实际已成为美国影响其政局和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根本上讲,美国目前关于对台军售的争论与各方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当前对华认知的主流观点,美国不仅不会放弃台湾,还会进一步巩固其作用。在2011年10月4日众议院外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Kurt M.Campbell)和国防部负责亚太安全的国防部长助理罗沃伊(Peter Lavoy)承认,与台湾建立更加牢固和多样的关系已成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20)由此不难理解,尽管存在不少分歧和压力,美国政府仍然批准了新一轮总价值达58.52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21)此次对台军售再次违反了美国在《八·一七公报》中所作出的承诺,并与两岸缓和的发展趋势严重背离,显示了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和将台湾作为其战略棋子的动机尚未根本改变。
三、美国台海政策调整趋向及其影响
基于现实考虑,美国将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视为最有利的态势,对台军售是美实现这一目标的传统手段。但从长期看,这一做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和风险。为了尽可能延续台海当前态势,美国将对其台海政策进行调整。
在整体战略上,美国将逐渐改变过分依靠军售的传统做法,转向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的综合运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蔡司·弗里曼就指出,把两岸分歧当作一个军事问题来处理并不符合美国利益。(22)普理赫等人强调,对台军售使台湾这样一个明显具有政治性、并具有越来越多经济性的议题总是被按军事方式加以讨论。台湾问题的解决不应在军事层面,而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进行讨论。(23)虽然他们提出放弃对台军售的主张没有成为美国当前的现实政策,但其据以提出的理由不能不引起美国决策者的重视。面对中国军力的迅速崛起,单一手段的政策效果逐步下降,必须综合应对。
在军事上,适时调整对台军售重点,深化与台湾在人员交流、战略沟通、情报搜集和指挥系统等方面的“软合作”。鉴于台海军力平衡进一步向大陆倾斜,兰德公司在《平衡问题:两岸争端的政治环境和军事问题》的报告中建议,美国今后对台军售的重点应该是增加中国进攻的可感知成本,而不是具有决定性地击败大陆的进攻,尤其要增强台湾的战时生存能力和反登陆联合作战能力。(24)与此同时,美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战略沟通和情报合作,以提高军事协作效率。1995-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美国趁机恢复了与台湾的正式军事关系。目前,美国与台湾各个层次的军事交流正在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美国国防部前官员石明凯(Mark A.Stokes)建议,综合自动化通信指挥系统(C4ISR)应该成为美台合作的战略优先。双方应探讨为台湾的超高频(UHF)远程早期预警雷达提供太空跟踪能力,以及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和移动自组网络(MA-NET)等先进技术和系统的军事运用。此外,美台还应考虑联合设计和开发与海上超视距雷达系统、综合海底监视和多功能水下航行器相关的项目。(25)2010年1月,奥巴马政府批准了台湾提出的2010-2014年“博胜计划”,将为台湾陆海空更多作战平台、系统和传感器整合进指挥控制网络提供技术支持。(26)2011年2月,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要求台湾将其指挥、控制、通讯和计算机系统(C4)与“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和早期预警雷达完全整合起来。2012年,装备有美国AN/FPS-115相控阵雷达的台湾“铺路爪”系统正式建成。通过这些合作,既能尽量维持台湾抗拒统一的军事筹码,又可以将台湾整合进美国整个亚太安全体系中来,促进情报共享和军事协调,加强对大陆的军事防范。
在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扩大其国际参与,对冲中国的影响。一些美国人担心,随着两岸经贸交往的持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越来越深,将增加中国对台湾实施强制的筹码。从长期看,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持续深化将为两岸政治整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和巩固的一个普遍规律。对此,美国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包括给予台湾免签待遇,促进相互之间的人员往来,帮助台湾参与更多的国际多边机制等,以对冲大陆的影响,维护台湾的选择自由。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还可以借助台湾对安全援助的迫切需要乘机扩大其市场。
在政治上,加大对大陆政治转型的压力,塑造有利于美国的环境。兰德公司在2007年公布了一份由罗格·克里夫(Roger Cliff)和戴维·斯拉帕克(David A.Shlapak)撰写的《台湾问题解决后的中美关系》报告。该报告以大陆动武或和平、美国干预或不干预为基本变量分析了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十种可能结果及其对美中关系的影响。报告认为,大陆政治的民主化对未来美中关系的不利影响最小,无论台湾最终“独立”还是与大陆统一。(27)对美国而言,促进大陆政治转型不仅是目标,更是手段,借此可以通过内部分化制衡有效地施加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迈克尔·马扎认为,继续支持台湾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存在显然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28)包括很多要求停止对台军售的人认为,台湾的优势不在于军事等硬实力,而在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软实力,他们建议台湾在未来与大陆的博弈中应更注重发挥后者的优势。
毋庸置疑,美国当前的台海政策及其调整,对台海地区的持久和平和中国的统一进程造成了严重障碍,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但从长期看,这将给美国带来越来越大的成本和风险。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中美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各自的整体利益,还有助于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挑战和各种地区性问题。然而,美国对台军售削弱了中国对其战略信任,必然破坏相互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岛内台独势力在其庇护下的不断发展,也增加了未来中美冲突的风险。对此,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感到担忧。兰德公司的台海问题专家戴维·希拉帕克等人提醒,大陆的不断崛起和台湾岛内独立意识的发展,使两岸未来冲突的危险增加,届时将使美国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29)
虽然美国一些人希望借深化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来对冲大陆的影响,但考虑到两岸在地理、语言和文化上的亲近,这种政策的对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台湾的经济命运已日益紧密地与大陆联系在一起。据台湾方面统计,大陆早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顺差来源和投资目的地。截至2010年,大陆占台湾出口市场的27.7%,远远高于美国所占的6.5%;大陆占台湾进口市场的14.3%,高于美国所占的10.1%。台湾到大陆的投资占其整个对外投资的84%。(30)这还没有将台湾与香港和澳门的经贸交往计算进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将更难提供足够的替代市场来满足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鉴于中国的持续崛起和对统一的不懈追求,美国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也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应对两岸最终统一的可能性。一方面,如前所述,将大陆政治体制改革纳入两岸谈判中来,滞缓和分化大陆的统一压力;另一方面,军事上尽可能阻止大陆“借台出海”。卜睿哲在2011年发表的《台湾与亚太安全》报告中分析了未来两岸关系的各种走势和美国的对策。其中提出,如果两岸交流开始加速的统一进程中包含允许中国军队从台湾进行对外投送的条款,美国就必须考虑悄悄地塑造这个谈判,比如要求台湾阻止大陆军队以任何形式在台湾存在。否则,美国整个亚太安全战略将面临根本挑战。(31)卜睿哲的观点在美国政界和学者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既体现了美国台海政策的主要动机,又体现了对中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案的无知或偏见。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陆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案时就考虑到各种现实情况。“一国两制”意味着制度差异不应成为两岸统一的障碍。双方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决定改革的模式、方向和进程,互不将自己的制度强加给对方。根据该方案实现统一后,台湾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只要不危及国家安全,大陆也不派军队进驻台湾。(32)
两岸统一攸关中国的民族情感、领土完整、主权和国家安全等众多核心利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针对美国尽可能维持两岸“不统不独”态势的牵制政策,中国应继续从“增加对抗成本”和“化解对抗动机”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使阻止中国统一的任何企图都将面临巨大代价。以台湾与大陆不断拉大的实力差距,要想维持两岸军力平衡将变得日益困难。一般情况下,美国也不会越俎代庖,直接与大陆单独对抗;另一方面,继续扩大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缓解其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增加对中国和平统一主张的理解。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持续提升的常规和核打击力量,将进一步增加其干预台湾问题的代价,而不断扩大的共同利益和联合应对共同挑战的相互需要,也将有助于缓解中美结构性矛盾,改善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另一关键在于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接受。为此,我们应在对“台独”分裂活动保持强大可信的军事压力的同时,继续坚持扩大和深化两岸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为两岸的和平发展和政治整合积累充分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激烈角逐中,认同“九二共识”的马英九再次当选。其成功连任与大陆的这种政策组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大陆应适时稳妥地逐步开放相关公共服务部门和政府部门,为台湾那些愿意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精英人才提供政治成长空间。通过这些政策组合,将使岛内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分裂没有出路,而统一不仅意味着更大更稳固的经济成长空间,还包括无可比拟的政治成长空间和国际地位,从而超越狭隘的地区本位,接受对国家的广泛认同。
注释:
①Jr.Chas.Freeman,"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8.pp.11-12.
②Bill Owens,"America must start treating China as a friend",Financial Times,November 17,2009; James T.Areddy,"A conversation with Dianne Feinstein",Wall Street Journal,June 6,2010; Shirley A.Kan,Taiwan:Major U.S.Arms Sales since 199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February 24,2011,p.63.
③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A Way ahead with China:Steering the Right Course with the Middle Kingdom,March 29,2011; Charles Glaser,"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 Why Realism Does Not Mean Pessimism",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11,Vol.90,No.2.
④Rupert Hammond-Chambers,"Time to Straighten out America's Taiwan Policy",March 7,2011,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504404576183831310151722.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26日);Paul Mozur,"To Avoid War,Stop Taiwan Arms Sales?" March 8,2011,http://www.foreignpolicy.com/?reload=true(上网时间:2011年3月26日);David Pilling,"US cannot sacrifice Taiwan for court the Chinese",Financial Times,March 30,2011; Richard C.Bush,"Taiwan and East Asian Security",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Spring 2011,p.288; John F.Copper,"Why we need Taiwan?" August 29,2011,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why-we-need-taiwan-5815(上网时间:2011年9月6日);Michael Mazza,"Why Taiwan Matters?" March 8,2011,http://www.aei.org/article/103283.(上网时间:2011年3月12日)
⑤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hy Taiwan Matters",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June 16,2011,p.1.
⑥Taiwan Policy Act of 2011,September 9,2011,p.15,http://www.hcfa.house.gov/112/ROSLEH_065_xml.pdf.(上网时间:2011年9月22日)
⑦Testimony by Michael D.Swaine,in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Taiwan Relations Act:The Next 25 Years",April 21,2004,http://carnegie.ru/publications/?fa=1511.(上网时间:2011年8月15日)
⑧Nancy Bernkopf Tucher and Bonnie Glaser,"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Abandon Taiwa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Fall 2011,pp.24,35.
⑨Dan Blumenthal,Randall Schriver,Mark Stokes,L.C.Russell Hsiao,Michael Mazza,Asian Alliances in the 21st Century,Project 2049 Institute,p.4,参见http://www.aei.org/docLib/Asian-Alliances-21st-Century.pdf.(上网时间:2011年9月24日)
⑩Shirley A.Kan,Taiwan:Major U.S.Arms Sales since 199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February 24,2011,p.32.
(11)Alexander Chieh-cheng Huang,"A Midterm Assessment of Taiwan's First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February 2011,http://www.brookings.edu/papers/2011/02_taiwan_huang.aspx.(上网时间:2011年3月30日)
(12)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August 24,2011,p.1.
(13)Shirley A.Kan,Taiwan:Major U.S.Arms Sales since 199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February 24,2011,p.63.
(14)“2010年中国台湾省货物贸易及两岸双边贸易概况”,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23365.(上网时间:2011年10月5日)
(15)Ourism Bureau,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1012/table25_2010.pdf;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1012/table02_010.pdf.(上网时间:2011年12月28日)
(16)Nadia Tsao,"Rohrabacher to Leave Taiwan Caucus Position",Taipei Times,March 15,2009.
(17)Robert Sutter,"Cross-Strait Moder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Policy Adjustments needed",Pac Net,No.17,March 5,2009.
(18)Shirley A.Kan,Taiwan:Major U.S.Arms Sales since 199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February 24,pp.51-52.
(19)Richard Bush and Alan Romberg,"Cross-Strait Moder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Pac Net,No.17A,March 12,2009.
(20)Dr.Kurt M.Campbell,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October 4,2011,p.2; Dr.Peter Lavoy,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October 4,2011,P.4.
(21)参见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网站:http://www.dsca.mil/PressReleases/36-b/2011/TECRO_11—39.pdf.(上网时间:2011年9月22日)
(22)Jr.Chas.Freeman,"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8,p.11.
(23)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A Way ahead with China:Steering the Right Course with the Middle Kingdom,March 29,2011,p.24.
(24)David A.Shlapak,David T.Orletsky,Toy I.Reid,Murray Scot Tanner,Barry Wilson,A Question of Balance:Political Context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Dispute,RAND Corporation,February 2009,pp.139-141.
(25)Mark A.Stokes,Revolutionization Taiwan's Security—Levering C4ISR for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Challenges,Project 2049 Institute,February 19,2010,p.34.
(26)Shirley A.Kan,Taiwan:Major U.S.Arms Sales since 1990,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February 24,p.18.
(27)Roger Cliff,David A.Shlapak,"U.S.-China Relations After Resolution of Taiwan's Status",RAND Corporation,2007,pp.7-9.
(28)Michael Mazza,"Why Taiwan Matters.?" March 8,2011,http://www.aei.org/article/103283.(上网时间:2011年12月5日)
(29)David A.Shlapak,David T.Orletsky,Toy 1.Reid,Murray Scot Tanner,Barry Wilson,A Question of Balance:Political Context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Dispute,RAND Corporation,February 2009,p.27.
(30)Mainland Affairs Council,Cross-Strait Economic Statistics Monthly,No.217,May 30,2011,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5294&ctNode=5934&mp=3.(上网时间:2011年11月8日)
(31)Richard C.Bush,Taiwan and East Asian Security,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Spring 2011,p.288.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