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棉花产业的转型与调控:反思与展望_棉花论文

新常态下我国棉花产业转型与调控:反思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棉花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51(2015)50-0020-18

      首先看一组数据:

      (1)全国——有4600万农户、1.2亿农民种植棉花,分别占全国2.3亿农户、6.3亿农民的20.0%、19.1%。

      (2)新疆——南北疆60多个县(市)和110多个团场、全疆50%的农户(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从事棉花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5%来自种棉,主产县(市)区高达50%~70%。①

      不难看出,棉花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工业长远发展、事关稳疆兴疆大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防范棉花价格暴涨暴跌?如何走出棉贱伤农、棉贵伤企的怪圈?如何调动棉农积极性,避免弃棉改粮、粮增棉减的问题?棉花产业是否会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全球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为什么缺失定价话语权?等等。破解这些矛盾和难题,需要我们对棉花产业发展、市场调控进行回顾反思和重新审视,提出一些前瞻性、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一、棉花生产流通特征分析:与其他农产品比较

      与大多数农产品一样,棉花生产、收购和加工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般地,每年9月至次年2月是籽棉集中上市、收购阶段,而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则为集中加工阶段,属于典型的“季节收购、集中加工、常年消费”的农产品。其中,四季度及春节前后是棉花消费旺季,5~9月是棉花消费淡季。

      (一)生产特征。

      1.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比三大主粮更为集中。从粮棉播种面积及产量比较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约70%,而棉花播种面积仅占3%左右,棉花产量仅占粮食产量的1.0%左右。但从粮棉生产区域分布比较来看,棉花播种及产量比粮食更为集中,2014年13个棉花主产区播种面积、产量分别为6273万亩、611.9万吨,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9.1%、99.3%,分别明显高于13个粮食主产区相应占比27.3个、22.9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更进一步讲,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前8位省区合计分别为5973.5万亩、583.2万吨,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4.4%、94.7%,也明显高于13个粮食主产区相应比重。

      2.传统三大棉区生产布局由中东部向西北内陆地区转移。

      棉花播种面积:2014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播种面积分别为1854.9万亩、1458.3万亩,分别比2005年减少49.2%、29.0%;占全国棉花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9.3%、23.0%,分别比2005年下降18.7个、4.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及比重均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2014年分别为2987.1万亩、47.2%,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62.6个、23.0个百分点。

      

      

      棉花产量:2014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分别为134.7万吨、105.5万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43.3%、20.9%;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1.9%、17.1%,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9.7个、6.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西北内陆地区棉花产量及比重均呈大幅度增加趋势,2014年分别为374.1万吨、60.7%,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88.3个、25.9个百分点。

      (二)流通特征。

      粮食、棉花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13亿人的衣食住行,关系到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的长远发展。从粮棉商品率及流通格局比较来看,近年来棉花商品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小麦、玉米、稻谷商品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分别从2006年的54.7%、81.8%、57.1%升至2013年的82.2%、97.6%、78.5%,但仍分别低于棉花商品率17.5个、2.1个、21.2个百分点(如表4所示)。与粮食流通格局呈“北粮南运”态势不同,棉花流通格局则呈由西向东、由新疆向内地的态势。

      与肉蛋菜奶等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相比: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不易储存、容易变质、损耗率较高,对仓储、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方面技术要求较高,鲜活程度是决定其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而棉花具有易储存、易运输的特点,不需要冷链运输和冷冻储存,但具有易燃属性,在包装、装载、运输等环节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凡经铁路运输的棉花必须使用塑钢带打包,不得使用铁丝或钢丝打包。

      与小农产品相比:小农产品主要包括小杂粮、调料干货和中药材,如绿豆、大蒜、生姜、辣椒、三七、板蓝根、枸杞等,一般具有产地较为集中、市场容量小、耐储存等特点,且生产季节性与消费常年性、区域性生产与全国性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矛盾问题比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更为突出,使得小农产品更容易囤积居奇、投机炒作。

      

      二、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波动情况及规律特点

      (一)棉花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谷物、油料、蔬菜等其他农产品。

      2003-2014年中,棉花价格波动幅度有7个年份超过10%,而谷物、油料、蔬菜价格波动幅度仅分别有2个、6个、3个年份超过10%;棉花价格最大涨幅与最大降幅累计相差78.2个百分点,而谷物、油料价格最大涨幅与最大降幅累计相差28.9个、42.1个百分点,蔬菜价格波动幅度最小,最大涨幅与最小涨幅之间仅相差13.4个百分点(如表5所示)。

      (二)棉花种植面积增减变化与上年度棉花价格波动有较强的相关性。

      当前,我国棉农生产盲目性、分散性和趋同性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是“蛛网效应”对棉农生产影响较大,上年棉花价格及粮棉比价、棉油比价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年棉农种植什么、种植多少,不同棉花主产区在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而导致棉花替代物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小麦、玉米、稻谷、大豆、花生等(在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油菜籽和棉花可进行套种,不存在彼此争地现象,油菜籽不是棉花的替代物)。例如,受棉花价格由2001年1月价格12 081元/吨下跌到12月7924元/吨、跌幅34.4%的影响,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下降13.0%,棉花产量比上年下降7.5%;受棉花价格由2004年最高点17 618元/吨(2004年2月)降至最低点(2004年12月)11 314元/吨、降幅达35.8%的影响,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比2004年减少946万亩、减幅达11.1%。而棉花价格较快上涨,又大大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受2010年棉花价格比上年大幅上涨51.3%、2011年3月达30 733元/吨(为近10年来最高点)的影响,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3.9%,棉花产量比上年增长10.6%。

      (三)棉花期现货价格走势大体一致、相互引导和相互影响。

      通过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测算,2004年6月至2015年6月棉花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达0.95,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对棉花期现货价格序列进行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互为Granger原因,相互引导和相互影响,但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和影响程度要强于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和影响程度。

      (四)棉花价格波动呈现出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特征。

      一般地,市场供需、成本因素等是决定棉花价格走势变化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棉花价格波动呈现出商品属性特征。下面以市场供需变化对棉花价格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例如,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1998-2002年我国通货紧缩较为严重,包括纺织服装业在内的出口大幅下降,带动棉花市场需求明显减少和价格下跌,2001年12月降至这轮价格波动阶段的最低点7924元/吨,而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棉花市场需求和价格逐步回升,截至2004年2月已涨至17 618元/吨,比最低点上涨了122.3%。再如,2006-2008年这三年,无论是棉花播种面积,还是棉花产量,都是近10年来的较高水平,棉花市场供给充足,是这一阶段棉花价格保持总体平稳的重要基础,棉花价格大体上在13 000~14 500元/吨之间窄幅波动。但2008年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蔓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阻并带动棉花需求大幅下降,仅仅三个月时间棉花价格每吨就下降2300多元、降幅达17.6%。

      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实施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加之受国内市场通胀预期、棉花可囤积性、棉花减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近年来棉花金融属性逐渐凸显,并成为一些投机资金大肆炒作的热点。2010/2011棉花年度上演了一次典型的“过山车”行情,棉花价格由2010年9月19 324元/吨上涨至2011年3月的30 733元/吨,仅半年左右时间上涨11 409元/吨、涨幅高达59.0%,而后降至这轮棉价大幅上涨前的价格水平(19 329元/吨,2011年8月),也仅用了5个月左右。

      

      图1 2004年6月棉花期货上市以来期现货价格走势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棉花协会网站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三、棉花产业安全之忧凸显: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传统棉区农民弃棉改粮(或菜果)趋势愈演愈烈,短期内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长期来看对棉花产业安全形成负面效应。

      众所周知,受对种粮农民“四补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分别达16.91亿亩、60 710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13.4%、41.0%。这里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增长,而受棉花价格暴涨暴跌、收益不稳定、种棉费时费力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棉农弃棉种粮现象已经凸显,棉花播种面积在波动中减少,2012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点(1992年,10 253万亩)相比下降30.0%。2001-2014年中仅有4个年份棉花播种面积超过8500万亩,有7个年份低于7500万亩;仅有3个年份产量接近或超过750万吨,有5个年份低于600万吨,市场供需缺口较大。

      

      图2 2001-2014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进一步具体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种棉收益波动较大,不如种粮收益稳定。近年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逐年提高,2015年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早籼稻、晚籼稻、粳稻价格分别比该政策执行之初提高了63.9%、71.0%、71.0%、92.9%、91.7%、106.7%,使农民对种粮收益形成稳定预期。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当然会考虑不同农作物种植的比较收益问题,一般地农户按照粮棉比价1∶8作为安排粮棉茬口的基准点,粮棉比价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者种植面积变化方向。进一步地,这里把种棉收益与其他农产品做一简单比较。与蔬菜相比,棉花收益明显偏低,2006-2013年每亩棉花平均净利润为251.53元,仅占蔬菜的10.97%;与粮食、油料相比,棉花收益波动更加明显,亩均净利润最高为983.97元,最低为亏损214.98元,年际间波动较为剧烈,8年中有6个年份波动幅度接近或超过80%。而三种粮食平均净利润从2006年的154.96元增加到2011年的250.76元,增长61.82%,尽管2012-2013年下降明显,分别降至168.40元、72.94元,但仍明显高于同期棉花亩均净利润(如表6所示)。从中美棉花种植成本比较看,据有关测算,2013年新疆兵团每亩棉花种植成本是美棉的3.3倍,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分别是美棉的1.7倍、20.9倍、5.1倍。尤其是,近年来种粮农民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多项补贴,1亩地可拿到补贴资金100多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之前,种棉农民仅有良种补贴,1亩地仅拿到15元。二是棉花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同样生产1000公斤农产品,棉花需要土地12亩多,而小麦、玉米、稻谷、大豆分别需要土地约2.5亩、2.2亩、2.2亩、7亩,明显低于棉花所需土地数量。同样的1亩地,若种棉花则当年不能轮作其他农作物,而若种粮食,在北方地区可先后种植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粮食,在南方地区则可先种植水稻再轮作油菜籽,两季粮食收益则明显高于一季棉花收益。三是种植棉花费时费工费力。种植小麦、水稻可以进行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很多种粮农民仍可腾出时间外出打工,而在内地产棉区很难实现机械化采摘棉花,棉花采摘费时费工(包括施肥浇水、杀虫除草、间苗定苗、整枝打杈等),耗费劳力较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主要靠人工采摘。同样种植1亩地,棉花用工至少20个,而小麦、玉米、稻谷用工大体上5~9个左右,大豆用工数量最少,仅3~4个,棉农不得不常年束缚在棉田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新疆棉花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情况来看,成效已经显现,比如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棉花价格市场决定机制逐渐形成,国内外棉花价差明显缩小,棉花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棉纺企业原料成本下降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等,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内地九省棉农种植积极性明显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据测算,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达235.8亿元,其中地方、兵团分别为139.3亿元、96.5亿元,平均每吨棉花补贴五六千元,而山东、江苏、江西每吨棉花补贴2411元、2710元和2105元,其他省份补贴均低于2000元。据中储棉总公司于2015年3月中旬对15个植棉省(自治区)、85个植棉县(市、团场)、4250个定点植棉信息联系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5118.7万亩,同比减少1291.1万亩,降幅20.1%。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植棉意向面积分别为3141.9万亩、1091.1万亩、837.6万亩,同比分别下降9.6%、31.8%、33.8%;新疆植棉意向面积同比下降9.0%。

      (二)气候变化、病虫害和农田污染对棉花生产和棉纤维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地区棉花质量较差尤其是“三丝”问题较突出。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部分棉花产区持续爆发大规模棉铃虫灾害,仅1992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00亿元。以我国深圳创世纪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棉为主,1998年以后我国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380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比重仅7%增至2014年的5850万亩、超过90%。据测算,在转基因棉花种植的最初几年,农药使用量下降了50%~60%,种植成本下降25%,棉花亩产上升20%,衣分率提高到42%(我国棉花衣分率标准为37%~38%)。但是,一方面转基因棉花在控制住棉铃虫泛滥成灾的同时,盲蝽象也在替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而转基因棉花对盲蝽象无法防治;另一方面,受国内转基因棉花种子市场不规范,农民自留种、假冒种子泛滥、农膜大量残留等,造成转基因棉花质量下降。据相关测算,新疆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达17.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农田残膜可使土壤环境恶化和肥力下降,播在残膜上的种子烂种率6.92%、烂芽率5.17%,减产量12%左右。②另外,在棉花种植、采摘、晾晒、包装等使用塑料膜、编织袋或塑料袋,混入塑料丝、化纤、小布块、碎纸片、禽畜羽毛等,造成棉花中“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一致性较差,籽棉收购环节混等混级现象严重,容易造成织布时断头率增加、布匹印染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三)我国棉花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是否会沦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1933年农业调整法》、《1996年联邦农业调整与改革法》、《2002年农场安全与投资法》、《2008年食品、环境保护与能源法案》等一系列法案,对包括棉花在内的农产品进行大量补贴,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美国棉花补贴主要包括生产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营销贷款补贴、资源保护补贴、平均作物收入选择方案、实施陆地棉经济调整援助等几种类型。有关资料显示,仅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美国2.5万名棉花生产者共获得124.7亿美元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产值为139.4亿美元,补贴率高达89.5%。美国棉花高额补贴使得美棉价格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2001年以来国产棉花(328级)年均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同期进口棉花价格,少则八九百元,多则五六千元,且多数年份价差在2500元以上。尤其在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与进口棉花价差明显拉大,2010-2011年进口棉花平均价格为13 481元/吨、18 201元/吨,仅为同期国产棉花价格的69.6%、76.3%。加入WTO后我国棉花进口量急剧上升,2001年我国成为棉花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全球最大棉花进口国,2014年我国棉花进口量为244.1万吨,尽管比上年大幅减少41.2%,但仍比2003年增加1.81倍(如图3所示)。目前,棉花已成为继大豆、食用油之后的第三大进口农作物,2011年我国棉花对外依存度已达26.0%。而且,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主要是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乌兹别克斯坦等五个国家,占比合计超过80%,容易受到这些国家棉花产业政策、天气因素和产量波动的影响。

      (四)全国最大棉花主产区——新疆棉区遭遇拾花难、外运难两大瓶颈制约。

      我国棉花主产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近年来棉花生产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日渐凸显,尤其是随着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逐渐从湿润地区向光热条件好、气候干燥的干旱地区转移,目前新疆棉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主产区,棉花产量几乎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总体上看,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694.6万亩、145.8万吨增至2014年的2930.0万亩、367.7万吨,分别增长72.9%、1.52倍,占全国棉花播种总面积、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3.5%、27.4%升至46.3%、59.7%(如表8所示)。

      

      图3 国内外棉花价格比较及我国棉花进口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棉花协会网站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但是,近年来新疆棉花生产经营面临着拾花难、外运难两大瓶颈制约。一方面,近年来新疆棉花采摘费用上涨较快,拾花工紧缺现象较为普遍。2011年、2012年实际引进拾花工数量大体相当,约38万人,分别比2010年减少21.9%、19.4%,推广采棉机使新疆对拾花工需求逐年减少。据有关测算,机采棉、手采棉每亩综合成本分别为737元、900元,折合到籽棉每公斤分别为2.1元、2.57元,每公斤籽棉机采成本比手采成本低18.3%(如表9所示),但与手工采摘棉花质量相比,机采棉收购等级一般要比手采棉低2个等级。而近年来拾花费用上涨较快,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统计,2009-2014年拾花工人人均拾花收入分别为2793元、4660元、5990元、6622元,仅仅4年时间就增长了1.37倍,目前人均拾花费用(含吃住和往返路费)平均每公斤达2.4元甚至更高。

      另一方面,疆内幅员辽阔,有32个县距离乌鲁木齐市1000公里以上,而且远离内地经济腹地,无论是疆内还是疆外运输距离都很长,疆内棉花外运到中部、东部沿海地区至少需要3000公里长途运输。但新疆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出疆通往内地铁路仅有兰新铁路一条,2012年新疆道路密度、铁路网密度分别为10万公里/百平方公里、29.6公里/万平方公里,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7%、29.1%。从全国各种货物铁路平均运输距离比较来看,棉花铁路运距最长,2014年为3844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加358公里、增长10.3%;与粮食、化肥和农药、煤炭、石油、钢铁及有色金属、水泥铁路运输距离相比,分别是上述货物的2.15倍、2.27倍、5.94倍、4.52倍、3.47倍、10.25倍(如图4所示)。另外,进出疆货物的不均衡,每年铁路运输车次进出疆比例大致为3∶7,出疆货运量明显高于进疆货运量,返程空载率较高,进出疆通道少、物流成本高已成为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硬伤”。

      四、棉花市场调控面临两难选择——棉贱伤农与棉贵伤企

      棉花产业一头连着棉农,另一头连着纺织服装企业。棉花市场调控,是“保种”还是“促织”?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农增收角度考虑,棉花市场价格应更高一点,但从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来看,棉花市场价格又不能过高,怎样才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走出棉贱伤农与棉贵伤企的怪圈?

      (一)1000多万吨国储棉如何消化?

      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种”还是“促织”?棉花产业链一头连着棉农,另一头连着纺织服装企业。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农增收角度考虑,应适当提高棉花临储价格,但从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来看,棉花临储价格又不能过高,需要妥善协调好棉花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据统计,2011-2013年度中储棉总公司累计收购棉花分别为313万吨、651万吨、584万吨,分别约占当年产量的47.5%、95.1%、92.7%,绝大部分新棉流向了国储库。实施三年的棉花临储政策在保护棉农利益、维护市场稳定、防止棉价大起大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市场价格机制失灵、国内外价差扩大、棉纺企业经营困难、财政补贴压力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按照当年临储价格每吨19 800元、20 400元、20 400元计算,需要收储资金3100多亿元;每吨棉花库存1年利息和维护成本约2000元,合计超过300亿元。

      

      图4 各类货物铁路平均运距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4)》。

      

      图5 2006-2015年全球棉花库存及库存消费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数据库。

      目前全球棉花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这与我国棉花库存较高有很大关系,2013-2015年度我国棉花期末库存分别为1365.4万吨、1422.4万吨、1356.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比重分别为61.2%、59.3%、58.6%;从库存消费比来看,受2011-2013年我国实施三年临储政策的影响,棉花库存消费比由2010年的22%快速上升至2013-2015年的150%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其他地区50%的平均水平(如图5所示),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实际上,巨量国储棉就像一个堰塞湖,如何抛、何时抛,是否对市场棉价形成强烈打压?若国内棉价持续下跌,与19 100元/吨的目标价格价差过大,必将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加大国家财政补贴负担,与改革政策初衷相违背。

      进一步讲,从棉农角度来看,棉花价格过度下跌导致棉农丰产不丰收。一些地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亏损较为严重,加之银行慎贷,导致棉花收购资金缺口较大,并出现打白条、农民卖棉难等问题。除了一些种棉大户、农村经纪人、棉纺企业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较多外,大多数棉农由于受自有资金规模有限、期货交易专业性较强、很多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和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进行套期保值,防范棉价大幅波动风险的手段比较缺乏。这里仅对棉农因自有资金规模有限而无法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交易做一简要分析。以2013年国产棉花临时收储价格20 400元/吨计算,交易单位为5吨/手,其合约价值为102 000元,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5100元)。若某棉农种植棉花50亩,以2006-2011年棉花生产亩均净利润367元计算,合计18 350元,仅一手棉花合约的最低交易保证金就占其净利润的27.8%。而从纺织服装企业角度来看,行业不景气、利润率下降没有根本改观,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一般地,原材料采购成本约占棉纺织企业(以棉花为主要原料)总成本的70%以上,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对棉纺织企业产生较大的成本压力。另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894万人,比2008年增加19.3%;2013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比2008年增长94.7%。二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使行业利润率下降。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截至2014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由8.28∶1升值为6.12∶1,升值幅度达26.1%。而据相关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6.18%。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对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影响较大。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出口依存度较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高达76.2%(1997年),虽然近年来已明显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0%左右。2001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呈波动性下滑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2008-2012)平均比重仅为14.8%,明显低于此前五年(2003-2007)5.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9年降至近十年来最低点12.0%。

      (二)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政策:取消还是不取消?

      加入WTO后,我国对棉花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2002-2004年我国棉花进口配额分别为81.9万吨、85.6万吨、89.4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均为1%,配额外关税税率分别为54.4%、47.2%、40%。从2005年5月起,国家对配额外进口棉花按照“有数量限制的暂定关税生产率”征收进口关税,以滑准税方式确定暂定关税税率(如表10所示),税率滑动范围为5%~40%,近十年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一直保持不变,均为89.4万吨。一般地,国家发改委于每年9月底公告下一年度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请条件和分配原则,从大多数棉纺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会增加纺织服装企业原料成本,降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以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因此放开棉花进口配额,取消或降低滑准税,实行1%进口税率是大多数棉纺企业的呼声。而另一方面,一旦全面放开棉花进口配额和取消滑准税,国内棉花产业将受到进口低价棉严重冲击,很可能重蹈大豆产业被外资控制的覆辙。实际上,如何确保国内棉花产业不受进口棉花冲击、保护棉农利益,又要有效保证棉纺企业合理使用进口棉花,是国家权衡进口棉花政策的重要基点。而且,棉纺企业采购棉花实行13%的进项税率、产品销售实行17%的销项税率,而目前增值税只能按照13%税率抵扣,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4个百分点,这种高征低扣政策使棉纺行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五、政策建议

      棉花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全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全球化视野、系统化思维以及“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重新审视和统筹考虑棉花产业发展及市场调控。

      (一)以创新“一种理念”为引领,促进棉花产业发展“可持续”。

      棉花产业链较长,涵盖主产业链和次产业链两个层次,涉及良种繁育、农资供应、棉花种植、纺织服装、油脂化工、食用菌、饲料等多个行业,棉农、合作社、棉贩、供销社、轧花厂、监管仓库、中储棉、棉纺企业、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环境等资源要素硬约束(如图6所示)。目前世界农业领域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产品、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产业链层次的竞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分工竞合形成乘数效应,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整体提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尽快形成棉花产业链“四维”对接机制和调控模式:以企业链为载体、供需链为路径、价值链为主导,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空间链),在微观层次上促进棉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以及涉棉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中观(行业)层次上推动棉花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化棉花质检和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棉花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利益均衡协调机制;在宏观层次上维护棉花产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以优化“两个布局”为突破口,推动棉花产业“调结构”。

      1.棉花生产布局。一是尽快制定《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6-2020年)》。对传统三大棉区气候条件、土壤地力、农田设施、种植结构、产销衔接、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统筹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和成本收益变化,防止粮食、经济作物和棉花之间彼此争地,大幅度我国粮棉综合生产能力。

      

      图6 棉花产业链示意

      二是建立新疆牧场、草场及林地棉田退出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2014)要求,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唯一的长绒棉产区,要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2014)等政策规划,合理调整北疆、南疆和东疆农业种植结构,科学引导棉农逐步退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以及低产棉区。

      三是实现新疆棉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依托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充裕以及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要大力吸引一批东中部优势品牌企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来疆投资建厂,科学规划纺织产业园区布局,积极创建一批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设备,大力支持新疆棉区建成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资料显示,未来10年中亚市场纺织服装需求容量为1000亿元、俄罗斯5000亿元、印度和巴基斯坦约6000亿元、欧盟3000亿元。

      另外,除了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适度发展乙二醇、人纤木浆等原料项目建设,研究推广木棉等天然木本纤维的种植和应用,提高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利用水平。

      2.棉花运输布局。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棉花物流体系。尽快出台《全国棉花现代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符合三大棉花主产区区域特点的物流模式并相互配合、有效衔接,要在加强棉花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二是到棉花“季节生产、常年消费”以及铁路运输季节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特点,加大建议新疆棉花储备库、交割库、铁路公路等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尤其加快北、中、南三大出疆通道(哈密—额济纳、兰新高铁、库尔勒—格尔木)投资建设力度。

      三是对内地重点大中型纺织企业原料库存及其对新疆棉采购情况进行摸底估算,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合理调剂不同季节车皮余缺,逐步实现集装箱棉花运输方式,不断提高新疆棉花储存调运和物流集散能力。

      (三)以完善“三个机制”为切入点,实现棉花产业“市场化”。

      1.补贴机制。一是新疆棉花有兵团和地方、南疆和北疆、普通棉和长绒棉、手工棉和机采棉之分,建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差别化目标价格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属于WTO“黄箱”政策,既会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也受农业补贴总量不能超过当年农业产值的8.5%的限制,同时新疆棉花生产容易遭受低温、风沙、冰雹、寒霜等自然灾害,建议适当加大对农业保险、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绿箱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目前南疆棉纱类出疆运费补贴每吨比北疆和东疆高200元/吨,棉布类出疆运费补贴三地相同(如表11所示),建议继续实施差别化出疆运费补贴标准,根据不同产地运距适当提高南疆运费补贴标准。

      四是适当简化目标价格补贴程序,降低试点操作成本。

      

      2.预警机制。

      (1)棉花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一方面,准确研判棉花价格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特点及趋势。棉花价格周期性波动既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有较大关系,如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美印棉花生产大国产业政策及天气因素变化、国内外期货市场联动性增强等,也与棉花产业自身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如棉花市场供需变化、棉花流通及质检体制改革、棉花产量与价格波动之间的蛛网效应等;棉花价格季节性波动主要受棉花生产、收购和加工季节性特征较明显,以及棉花消费有淡旺季之分等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发布、合理引导预期是稳定市场棉价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棉花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平台,协商建立统一完整的棉花市场信息统计口径,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并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发布棉花市场信息,正确引导棉花产业链各环节和各主体市场预期,防止囤积居奇和投机炒作。建议有关部门分三个层次测算和发布粮棉比价,一是棉花目标价格与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和玉米临储价格之比;二是籽棉与小麦、稻谷、玉米的实时(周或月)收购价格之比;三是当月棉花与小麦、稻谷、玉米的主力合约结算价之比。待逐步完善后,可考虑进一步测算油棉比价、菜棉比价并向社会定期发布。从2008年以来棉花与三大主粮比价走势比较(如图7所示)来看,棉粮比价合理区间大体在3.0~4.0之间,超过4.0为棉花种植收益明显高于种粮,低于3.0为种粮比种棉收益更好。

      (2)进口棉花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一是加强对棉花产业对外依存度、自给率、库存消费比、内外价差等指标跟踪监测和形势预测;二是有关部门应对近年来纺织服装业快速向东南亚转移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研,加快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能力;三是通过采取提升产品研发和质量服务水准、强化纺织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健全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组织重点企业参与国别预警磋商、加强国际贸易规则惯例研究等多种途径和手段,积极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四是积极运用外汇远期买卖、外汇期货期权交易、货币掉期交易等各类金融避险工具,最大程度地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图7 2008年以来全国棉花与三大主粮比价走势比较

      3.调控机制。一是把握好国储棉抛售时机、节奏和频率,避免引起市场棉价大幅波动。二是加强和完善棉花进口配额管理,科学制订进口计划并适时发放,以满足国内纺织用棉的需要。在以后时机成熟时可考虑有条件放开棉花进口配额,灵活运用进口环节税率、限定进口用途等手段调控棉花进口数量、进口节奏和市场价格。三是研究制定新疆棉花购销储运应急预案,有效防范棉价暴涨暴跌、农民“卖棉难”等问题再次发生。四是健全棉花产业链期货品种体系,尽快推出棉纱期货。

      (四)以“棉花四化”为重要抓手,加快棉花产业“转方式”。

      1.棉农组织化。在三大棉区大力开展棉花高产创建和棉花基地建设活动,积极培育新型棉花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棉大户、棉花合作社等,扶持一批棉花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公司+生产基地+农户”、“期货+订单”等多种形式(如图所示),减少农户棉花生产盲目性。

      2.生产机械化。一是加快棉花生产机械化研发和成果推广。努力打造一批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棉花种业企业,培育一批适应机械化作业、轻简栽培、高产优质、抗病虫的棉花新品种,显著提高棉花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二是尽快出台棉花机械化种植、采收作业补贴政策。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南美棉花机采率已实现100%,全球棉花机采率也达30%,而在我国粮棉油三类农作物中,仅有棉花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棉花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发展家庭农场,制定专门的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用地、金融保险等配套扶持政策,但要切实防止农村土地流转后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截至2013年年底有些种粮大省土地流转后“非粮”比例增加了20%~30%。

      3.质检标准化。与粮食明显不同的是,棉花流通更强调棉花的品质标准和质量监管,质量检验体制一直是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环节。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已从2013年9月正式实施,棉花质量评价指标由旧标准的品级改为新标准的颜色级,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棉花贸易结算规则也随之发生变化,合理确定新国标下各品质指标的权重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棉花市场流通及消费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各指标权重。

      另外,尽快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田残膜回收机制,采取人工捡拾和机械回收相结合、扶持建立残膜回收示范区、制定残膜残留量验收标准、建立废旧地膜收购和再加工企业、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和棉花浇头水前揭膜技术等多种途径或方式,加大棉田“白色污染”治理力度。

      4.服务社会化。一是以抓大片(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抓大县(棉花主产县市)、抓大户(种棉大户)为切入点,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二是打破涉农部门、行业和领域界限,重点抓好农民急需的土地流转、农资购买、产品销售、信息发布、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控、信贷保险等方面服务。

      ①金炜:《棉花新政落地新疆》,载于《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10月14日。

      ②杨杰:《农田残膜污染严重 又一场“白色革命”山雨欲来》,载于《新疆日报》2012年3月14日。

标签:;  ;  ;  ;  ;  ;  ;  

新常态下我国棉花产业的转型与调控:反思与展望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