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学科馆员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信息服务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的学科馆员制度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互联网平台以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能,逐渐为学科馆员带来了超越想象的信息服务能力,延伸着学科馆员的服务空间。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先进和完善,学科馆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深度和服务手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今,第二代学科馆员正悄然形成,网络化信息服务越加深入地贯穿着新一代学科馆员的多项业务。
1 第二代学科馆员概念的诞生及其网络化职能演变
2005年,李春旺和李广建在其“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他们将学科馆员制度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第二代)。文中对第二代学科馆员的职责演变阐明了观点: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揭示、发布、导航服务,更要注重提供深层次的、主动的学科研究指导性服务,提供学科信息个性化定制服务、主动推送服务、检索代理服务等。学科馆员亦将成为e-Learning信息环境中的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技术环境的维护人员。
2008年,初景利在其“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一文中,对第二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拓展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责任、服务手段和角色定位等方面都与第一代有本质的不同。在服务地点上,第二代学科馆员将融入用户的网络虚拟空间,如BBS、RSS、Blog、Wiki等;在服务深度上,强调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上,从日常咨询、培训到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在服务手段上,强调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在角色定位上应充当用户整体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
两者均明确了网络化信息服务在第二代学科馆员工作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将是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手段的重要突破。这一观点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科学发展,对学科馆员网络化职责的深化与拓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网络平台的超时空性和便捷性,赋予了学科馆员崭新的服务前景。
针对这一观点,笔者结合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咨询服务、学科联络、用户信息环境建设、学科资源建设与保障等几个方面,探讨第二代学科馆员在网络化信息服务方面的拓展方向。
2 第二代学科馆员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拓展
2.1 依托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开展个性化、合作化的学科咨询服务
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VRS)将是第二代学科馆员拓展用户虚拟空间,实现多途径、实时、主动及个性化咨询服务的有效平台。目前,国内主要的VRS有清华大学图书馆的THLVRS、中国高等教育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平台(CVRS)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CSNL)。以CVRS为例,该系统由中心级和本地级咨询系统两级架构组成,这种架构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各个成员馆独特的咨询服务作用,也能通过中心调度系统实现各成员馆的咨询任务分派与调度。系统不仅可以提供Chatting咨询、在线互动、E-mail传送、表单咨询等基本实时与非实时的咨询服务,还具有页面推送、同步浏览、IP语音交谈、视频传送、自动问答、短信接口等高级咨询功能;同时还实现了馆间联合实时与非实时咨询调度等多馆协作咨询服务。CVRS如上功能的实现,为学科馆员履行个性化、学科化咨询服务、学科联络、馆际交流等工作提供了系统化、集成化、专业化、合作化的有效平台。但就笔者调查,该系统虽于2005年上半年就已逐步投入市场,但直至目前,辽宁地区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38家高校图书馆中,仍无一家购买或试用VRS,从中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与现实技术之间是存在差距的。第二代学科馆员要从服务地点上有所突破,开展多途径的、个性化的学科咨询服务,采用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2.2 基于Web2.0技术开辟网络化学科联络的互动空间
在第一代学科馆员的网络化学科联络工作中,电子邮件和BBS发挥着主要作用,通常限于互通信件和创建讨论组,虽有一定的互动功能,但在交流时间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得出的结论缺少一个总结、分析和提炼的过程,使学科联络工作留于表面。Web2.0技术的出现将给网络化学科联络工作的充分互动和有效管理带来新局面。
Web2.0以BLOG、RSS、WIKI、AJAX为核心技术,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互动性,通过使用这些互动技术,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提供者,并通过动态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使信息有序化。基于这种特性,高校馆可以将BLOG、RSS、WIKI等核心技术应用到学科联络与学科建设中,构建一个以学科馆员为基点和以对口学科教师为中心节点的学科交流平台。首先可以建立以学科馆员为博主的博客系统,对口学科的教师、研究生等均可以参加,发布本学科领域的热点信息;再利用RSS信息聚合功能按学科分类将博客系统中各个学科的信息聚合起来,形成新闻聚合系统,使相关信息有序化,便于访问者有效利用;同时利用WIKI技术建立起类似学术百科的系统。由学科馆员带领的学科小组,对新闻聚合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按学科分类进行整理,最终形成一部在某学科领域可共享的学科知识百科全书。WIKI是一种共同创作的模式,学科馆员、学科权威、学科兴趣小组成员、学科信息使用者都可以是系统的使用者,一条相对准确的学科信息就是在这些成员的共同协作之下完成的。由此看来,利用Web2.0技术构建学科馆员的学科联络工作平台,能使学科联络工作更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学科性和系统性。
2.3 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创建和优化用户的虚拟学术信息环境
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内容上与第一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服务的核心是追寻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参与构建和优化用户的信息环境,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学科服务。目前,逐渐升温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开创了全新的资源使用理念、文献检索模式和信息服务体系,也为用户虚拟信息环境的创建提供了新窗口。
这里所指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并不是陈光祚教授曾定义的“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而是依托公共数字图书馆创建个性化的私人空间,是公共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如中国知网推出的个人/机构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数字图书馆、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等。这种基于公共数图平台的个人数图,拥有性能稳定的服务器和专业的硬件管理人员,用户无需在系统开发与管理上耗费精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个人数图背靠公共数图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按需订制、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而且可以实现与公共数图、其他个人数图的互动、协同。中国知网于2008年首次推出的个人/机构数字图书馆就是基于这种理念,依托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中文资源基础,为其用户提供了集文献信息获取、学习、发现、管理与研究于一体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学科馆员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为本校创建机构数字图书馆,定制适合本校教学与科研文献需求的信息环境;在此基础上,指导个人用户创建个人数图。这种个人/机构数图不仅能按需定制资源,还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本单位、本人及国内外同行学术成果的平台。学科馆员借助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参与创建和优化用户的虚拟信息环境,将服务内容与用户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包括课题策划、论文发表、成果评价、文献搜集等,为此提供全程式服务。
2.4 从参与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向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环境拓展
目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增长点,建设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环境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而融入教学一线提供学科服务的新一代学科馆员势必要承担起这一重任。图书馆常规的资源建设往往缺乏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环境应该具有比较突出的助学性、媒体多样性以及教学环境的设计性。学科馆员应该与教学部门、对口院系分工协作,关注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在原有的馆藏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网络教学特点的资源与环境,包括诸如教材资源建设、教学辅导资源建设、教学互动资源建设等,为对口院系的网络教学提供强大的文献信息支持服务。同时,图书馆的读者培训工作也会拥有一个学科化的实习墓地,培训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2.5 积极宣传和参与开放存取活动,协助对口院系建立学术机构仓储,拓宽学术交流渠道
开放存取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在国内外的学术界越来越引起关注。其宗旨在于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根据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实现开放存取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存档,即建立OA仓储(Open Access Repository),OA仓储又分为机构仓储和学科仓储;二是创办OA期刊。2005年7月,我国50余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在武汉大学签署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呼吁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学术机构仓储”,促进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OA机构仓储。第二代学科馆员基于开展深层次的、主动的学科化服务的宗旨,有责任关注并投身于亟待发展的学术机构仓储建设,实现对口学科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和长期保存,拓宽对口院系的学术交流渠道,借此体现对口院系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从而也使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