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住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障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障碍论文,住宅产业论文,因素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要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时机;二是产业的优势效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消费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上半期,社会消费的重心是日用品、食品和衣着;第二阶段,八十年代的后半期及九十年代初,消费的重心是以家用电器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第三阶段,即现在,消费的重心由吃穿转向住行。即住房和汽车。例如:目前河北省户均存款2万元,大部分居民已经购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下一个消费的目标就是住房和汽车。在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汽车显然难以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住宅便成为唯一选择。所以将住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大众消费的时机把握上,无疑是十分及时的。从产业的优势效应来看,住宅产业与钢材、水泥、冶金等50多个产业部门相关,住宅建设的发展能带动钢材、水泥、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轻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加家具、家用电器、装饰装修等市场消费;住宅市场的启动,对解决就业、工业产品滞销等都非常有利。所以把住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定会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以增长点带面推进经济发展。但住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克服以下障碍因素。
一、房改力度不够。我国城镇住房的低租金福利分配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悉,现在城镇新建住房的供应总量中,由个人购买的大约占四分之一,大多数城镇职工还是通过单位分配获得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不情愿自己掏钱购房。另外,买房不如租房的问题不解决,住房无偿分配的制度不扭转,新的住房供应体制就很难建立,以个人消费为主体的住房市场和住宅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体制就很难形成。
二、房价和人们的工资不相称。过去住房采用实物分配形式,工资中没有住房含量,而现在一方面要使住房商品化,把住房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又让职工拿没有住房含量的低工资。还有近年来实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广大职工来说,除了每月工资少了几十元钱外,没有看到它带来的实惠。因此要把广大工薪族推向住房市场也实属强人所难。
三、现行的房价构成不合理。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中,土地费占20%左右,建安成本仅占40%左右,而市政配套设施费和各种税费却占20%左右。市政配套设施费中大部分属不合理收费。因此,要启动住房消费市场,就必须降低房价,将不应纳入房价的各项成本分离出来,使房价趋向大众消费。
四、住宅金融业服务不配套。一方面是高房价,另一方面是低工资,中间没有银行搭桥,使得众多住房消费者只有望房兴叹。虽然目前也有少量的按揭贷款,但贷款条件苛刻,且年限短(3~5年,最长10年),利息高,手续繁杂,令消费者望而怯步。
五、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城市购房一般限于拥有本市户口的永久性居民。商品房作为一种商品,理应纳入市场机制的运行轨道,允许生产者和消费者依法进行买卖。对购房进行户籍限制无疑将大量拥有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拒于商品房大门之处,不仅限制了商品房市场的有效需求,而且给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六、房地产业稳定性差,运行速度大起大落。例如:我国房地产完成开发投资1993年比上年增长165.0%,而1995年比上年增长23.4%相差近7倍。这样大起大落在各国房地产开发史上都属罕见。
七、住宅产业化水平低。我国的住宅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突出的表现在建筑工业化程度低,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低,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5;住宅产品品种只有2000多种,与发达国家万种以上相差甚远;住宅建设粗放经营,技术含量低;住宅规划设计与住户需求相脱节;住宅的部件、产品与住宅建设的要求不协调、不配套;住宅区物业管理刚刚起步等。
住宅产业低起点,严重制约着我国住宅产业的持续发展。
八、建筑质量令人担忧。对于渴望安居乐业的平民百姓来说,倾其积蓄甚至多方借款卖套住房实属不易,如果遇上屋漏墙裂、墙倒楼塌的厄运,无异于晴空霹雳。近几年来,随着购买商品房的增多,消费者对商品房投诉也越来越多,投诉的人数、金额呈上升趋势。住宅产品日益增多的质量隐患已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九、物业管理滞后。笔者花数万元购得一套住房,以为从此不必为“住”而忧,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电表、水表、下水道及水龙头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并非人为损坏)。请原房管科维修人员修理,“房子售出后自己负责维修”,一句话将笔者挡了回来。求助于社会服务公司,破损修好了,可花掉了半月的工资。我倒后悔买住房了。
目前,无论是公房还是新建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都远远没跟上,给住户带来了无尽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