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内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霞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新疆 伊犁 835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具有见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少、患者的满意度高和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势,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塞;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108-02

心源性脑梗塞是临床中常见的突发性脑病,临床症状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痛觉减退、偏身麻木、眩晕、走路不稳、视物模糊、复视,部分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发呛症状,该病具有复发率高、残疾率高以及死亡率高三大特点,是临床中较为难根治的疾病,临床中,伴随着患者脑组织病灶部位的扩大,会使得脑神经缺损的程度就更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脑梗塞重在预防,一旦发病治疗,都属于滞后现象,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遗留神经功能的缺损,也就是中风后遗症。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是从人体的尿液中分离出来的,其具有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功能,其能够有效快速的激活人体内的纤溶系统,促使血管内的栓子得到溶解,所以,尿激酶溶栓治疗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为了更好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8)岁,部分患者有长期的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基底节区部位梗塞的患者有23例,脑干部位梗塞的有28例,脑叶部位梗塞的患者有9例,这些患者入院前均经CT检查,均无其他严重病史。

1.2 方法

将选取的6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先,在治疗前由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其中,有2名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ml,每日2次;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一次10ml,一日2次,要注意的是在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的过程中,需要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是400ml氢氧化钠注射液滴注,持续半个月观察疗效,同时,在常规治疗过程中对于血压、血糖高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抗血压、抗血糖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注射尿激酶为白色无定形粉末,由分子量分别为33000和54000两部分物质组成,溶于水,每毫克酶蛋白的尿激酶活性应不低于70000国际单位。注射尿激酶,其主要就是在100万U尿激酶添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在治疗前若发现患者存在血压高、血糖高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血压、降血糖。滴注尿激酶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滴注完之后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通常情况下用20%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并适当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30~50ml/h。期间注意记录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1.3 诊断方法

第一,可以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提供原发病的征象,例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第二,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14天;第三,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第四,脑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脑梗塞的部位、大小以及周围脑水肿情况和有无出血征象等,是最可靠的无创性诊断手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3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分为(47.01±8.2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分为(67.75±7.03),提高幅度约20分左右;治疗前的生活质量分为(47.04±8.23),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分为(65.05±6.89),提高幅度约18分左右。观察组3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评分为(46.03±8.21),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为(93.02±7.28),提高幅度约在46分左右;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1.07±8.19),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81±8.21),提高幅度约30分。经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的3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中,治疗后表现为非常满意的有19例,表现为一般满意的有9例,表现为不满意的有2例,满意率为93.33%;对照组的3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中,治疗后表现为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4例,表现为一般满意的患者有11例,表现为不满意的患者有5例,满意率为83.33%。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3.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是临床中常见的突发性较难根治的脑病,其是由于心脏病变组织的内膜在炎症的侵袭下产生的赘生物脱落后进入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从而流进患者脑部从而引发的堵塞现象,临床症状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痛觉减退、偏身麻木、眩晕、走路不稳、视物模糊、复视,部分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发呛症状,其复发率、残疾率以及病死率都居高,社会中的中老年人群是该病症的高发人群。根据调查发现,年龄大于55岁的老人患有该病的几率为45%,而小于55岁以上老人患有该病的几率约为20%,其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斑块多,容易形成栓子梗塞于脑部。临床中,伴随着患者脑组织病灶部位的扩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得脑神经缺损的程度就更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脑梗塞重在预防,一旦发病治疗,都属于滞后现象,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遗留神经功能的缺损,也就是中风后遗症。临床中,对于脑梗塞的预防主要包括:第一,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第二,抗动脉硬化药物应用;第三,对患者基础治病的治疗,例如,控制患者的冠心病、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的目的就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病人不能过快降压,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据临床治疗发现,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往往血糖比较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发病三小时内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抵抗力差,在治疗中存在慎用药的情况,在治疗中,要注意的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等。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是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也可以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应用,但是,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通常情况下优先选择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治疗。

尿激酶(urokinase,UK)由人肾细胞合成,自尿中分离而得,无抗原性。能直接激活纤维酶原,使纤溶酶原从精氨酸-结氨酸处断裂成纤溶酶。临床中,其主要用于急性发作的血栓栓塞病的溶栓治疗。有调查显示,尿激酶能够对凝血因子导致血栓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也可以受到尿激酶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心供血量。在应用于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中,如发现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偶尔出现轻度血压下降以及头晕和一般性的过敏反应的时候,要及时的采取救治措施。溶栓治疗应早期及时应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的前3小时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期间治疗见效快、疗程短,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临床中,对于昏迷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本文通过选取6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分组研究发现,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其主要就是因为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是从人体的尿液中分离出来的,其具有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功能,其能够有效快速的激活人体内的纤溶系统,促使血管内的栓子得到溶解,起到比较好的溶栓作用,同时,并发症也少,副作用也小,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高,有效的消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现象,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显著,患者满意率也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残率,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心肌梗塞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云章.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2):107-107.

[2]梁雪霆.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5):40-41.

[3]闫喜格,张淑娟,路峰,等.急性脑梗塞尿激酶动脉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15,30(12):1367-1370.

论文作者:赵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内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_赵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