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新人成长规律及培养对策探讨_非智力因素论文

“四有”新人成长规律及培养对策探讨_非智力因素论文

“四有”新人的成长规律和培养对策试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规律论文,四有论文,新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特别是在当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商品经济观念强烈冲击昔日中国的旧体制、旧规范的情况下,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四有”新人培养中的“乏力”状况,深入探讨“四有”新人的成长规律和培养对策,塑造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探讨规律,理清思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性,就人才来说,亦有其成才的规律。首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四有”新人的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到道德、理想的培养乃至纪律观念的树立,都应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密切结合,不能脱离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其次,需要和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才成长和培养中的又一重要规律。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对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理想的向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他们自身的某种需要和利益。离开了对这些需要和利益的正确引导和刺激,“四有”新人的培养就会后劲不足,空洞乏力。再次,“四有”新人的培养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理想、道德、纪律教育,皆应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其能够接受,愿意接受。

然而,事实上,我们在“四有”新人的培养中,要么忽视了上述规律,要么对这些规律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具体说来,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四有”教育的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四有”中,除文化教育内容比较具体,文化层次的渐进性与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阶段性特点联系较密切外,其它“三有”教育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内容大而空、高而虚的情况。例如,我们平时进行的理想、道德教育,主要指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和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这种过高过大的内涵要么超越了现阶段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虽然高尚但却苍白无力的说教,要么脱离了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理想追求的实际需要,成为虽然伟大但却与自身成才无关紧要的东西。这种教育不仅无法调动内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违人才成长中的“循序渐进”规律。

2.“四有”新人培养途径的弊端

过去,我国“四有”新人的培养途径是单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培养内容的单调和乏味。从培养途径看,主要是学校教育,即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课和政治课来完成。而本应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和社会却显得疲软乏力。青少年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特别是政治课中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上得不到正面的证实、强化,相反,却被不同程度地证伪和弱化。另外,从学校教育的内容看,过于重视单纯的智力培养和空洞的政治说教,而对青少年自身的全面成才重视不够,甚至回避个人成才的功利性,没有明确的成才教育目标。这种学校教育的单一途径和教育内容的空乏已成为几十年一贯制的套路,极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影响甚至抑制了内因的作用,有违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目前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与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仍有相当的距离。

3.“四有”新人培养方法的弊端

受培养途径的影响和制约,过去“四有”新人的培养方法是一种外部强加的、灌输式被动教育,这种方法既背离了青少年成长中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也忽视了需要和利益在其成才过程中的动力作用,从而导致了“四有”教育极度“疲软”的现象。

二 尊重规律,更新观念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性,我们只有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心想事成,达到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养也是如此,只有按照青少年自身成才的规律去进行培养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只会欲速而不达。

1.重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开展渐进式教育。

从教育规律看,只有受教育者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对其健康成长产生良好的“营养”效果。当然,这些“营养物”的吸收是循序渐进的。内因的决定作用和循序渐进规律要求我们,在“四有”新人培养中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第一,改变过去将理想、道德追求简单化的做法,正视理想、道德的时代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从时代性上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道德追求。封建时代人们把“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无处不公平、无人不温饱、人人皆兄弟”做为理想追求,把“仁、义、礼、智、信”乃至“三从四德”做为道德追求。资本主义时代人们把自由、平等作为理想追求,而在道德上则崇尚“个人利己主义”。从层次上看,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人们会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社会道德,这是较高层次的理想、道德追求。但同一时代的人们,由于文化知识、社会地位、修养等的不同,也有各不相同的个人理想、个人道德追求,如知识分子追求自己事业的成功、人格的完整;农民追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邻里和睦,这属较低层次更为具体的理想、道德追求。从多样性看,每个人的个人理想、个人道德追求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上亦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区别,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因此,“四有”新人的道德理想教育既要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理想、社会道德,又要注意青少年的个人理想和个人道德追求,尤其要重视每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理想、道德追求由低到高的变化,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并按照循序渐进规律加以逐步引导,使其与我们的社会理想、社会道德相一致,但决不是让其等同于社会理想和社会道德。事实上,离开了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和个人道德,社会理想和社会道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理想、道德以新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时代,理想和道德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使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评判标准亦有差异。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评价理想、道德的标准是能否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甚至不惜以生产力的停滞为代价。但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摈弃传统的标准,代之以新的科学的标准,即判断某种理想或道德合理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凡是能够推动当前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道德,都是我们应当提倡和鼓励的。从这一标准出发,笔者认为,当前符合青少年成才需要的理想、道德、纪律的内涵分别为:理想——不仅是提倡的社会主义理想,更应是适合具体情况的个人理想追求,如科学家、画家等。道德——不仅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更应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公德意识等个人道德追求。纪律——不仅是外在的各种强制力,更应是每个青少年的具体意志力培养,即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的培养和锻炼。这样以来,“四有”新人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就有了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就能较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调动其成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唯如此,“四有”新人的培养才能从昔日那种外部强加的、灌输式被动教育转化为内部驱使的、自律式、主动成才需求。

2.承认利益需要是青少年成才的内在动力,建立起教育的动力机制。

利益需要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每个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利益……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从心理学角度看,受教育者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必须是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与自身成才的实际需要相联系,且又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的东西。做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们应充分正视利益的动力作用。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利益需要,他们努力地学习文化、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道德、锻炼顽强意志,都是与自身渴望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利益要求相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四有”教育对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成才的具体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一致性,与其功利心理相符合。例如,我们在提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少年成名成家的个人理想追求,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列宁在谈到如何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时说:“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②]。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更应正视青少年正当的个人利益追求,尊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应改变过去那种谈“利”色变,谈“个人价值”胆颤的神经质心态,逐步建立起教育的“动力机制”,使青少年的利益需要成为其成才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青少年成才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并不矛盾。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样,做为社会一分子的个人,其自身发展和成才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激励,而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激励,就必须使自己个人成才的利益追求与整个社会利益相一致,即个人成才的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一致。一般说来,凡是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追求,都属于正当利益追求的范围,而青少年成才的个人功利性(即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必将有利于社会功利性(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实现。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正是一代又一代像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华盛顿、毛泽东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推动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在自身成为科学家、政治家……等的功利性要求实现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与进步。

三 面向市场经济,寻找培养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逐步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体系。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波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讲究实效的经济,利益的动力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合理的个人理想、个人道德、个人价值追求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夸夸其谈的华而不实者,而是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实干家。因此,“四有”新人的培养作为我国的百年大计,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及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性,笔者认为,“四有”新人的培养对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丰富实际内容——将“四有”新人的培养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相结合。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即成才教育)和“四有”新人的培养相结合,目的是将远离青少年自身实际的“四有”教育变成与青少年自身成才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即通过成才教育的丰富内容来增强“四有”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有”新人的培养之所以能够通过青少年成才教育的方式来达到,首先是因为成才教育是以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的,其内容与“四有”新人培养的内容环环相扣,彼此相符,且更丰富、更具体、更现实、更有吸引力。人的整体素质构成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记忆力等。从其内容看,智力因素系统是与“四有”中的文化教育等同的,因为文化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同时,学习文化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非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理想、动机、意志、情感、品德、兴趣、性格、气质等,这些内容又是与“四有”中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相仿,只不过前者内涵更丰富、更充实。其中非智力因素系统的理想,既不排斥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又重点强调了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具体的个人 成才理想,并鼓励其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这就使理想教育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非智力因素系统的品德,即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不排斥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但更强调适合青少年自身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如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公德意识、气质修养等,这就使道德教育成为看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非智力因素系统的意志力培养则直接决定一个人纪律性的强弱,因为意志力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这些特点“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能否遵守纪律的根本保证。”[③]试想,邱少云如果没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没有顽强的意志,他能在熊熊烈火中严守军纪一动不动吗?特别应当指出的是,非智力因素系统,强调青少年成才的动机、情感、兴趣、性格等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重视,对利益动力的肯定,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将为“四有”新人的培养注入强大的活力,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人的素质构成的两大系统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与“四有”中的文化教育和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也不谋而合。事实上,人类社会及单个人的任何一项活动的结果,都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二者的关系是:智力因素(即文化教育)是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非智力因素(即理想、道德、纪律等的教育)则是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和组成要素。仅有智力因素而缺乏非智力因素,人是难以成才的。而每个人都有对自身成才的迫切要求,有明晰的功利心理,即具备成才的内在动力。为了更好成才,他们不得不重视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青少年渴望成才的功利心理出发,建立起相应的动力机制,被动教育就会变成主动教育,昔日“四有”教育中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乏力”状况就会得到彻底改观。而在每个青少年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之日,亦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大量涌现之时。

2.增加必要途径——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一个人的成长是家教、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三个方面就像一个综合加工厂,缺少了哪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某一道工序失误,都会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制造废品。”[④]学校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主战场,但家庭、社会也不能袖手旁观,更不应从负面影响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改变过去内容空泛,脱离商品经济实际的状况,特别是大量充实理想、道德、纪律、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用正面影响强化学校教育的成果。家长应注意言传身教,社会则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环境,各种传媒应为其提供更多更高水准的精神食粮,还应向整个社会大声疾呼,弘扬正气,抑制邪恶,为孩子们提供一方净土,一片蓝天。

3.更新培养方法——将“四有”教育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需求相结合。

在智力因素培养中,应充分调动青少年自身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才能促使青少年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应按照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规律,将其自身成才的内在动力转变为对其理想、品德、意志、气质等进行培养和锻炼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过去那种外部强加的、灌输式被动教育就变成了内部需求的、自觉的主动教育。当然,过去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和纯而又纯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方法,也应改变为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家教学、哲学和人才学等学科领域入手,运用心理动机分析、教育对象分类、人才成长规律指导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原来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四有”教育就会变成生机勃勃、兴趣盎然、充满活力的成才教育,从而达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妙境。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欣欣向荣的希望和关键无异也取决于人的素质。因此,做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必须是各行各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今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少年儿童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参与未来世界竞争的主力军,按照青少年自身成长的规律,建立教育的动力机制,采用正确的途径、科学的方法,将其培养成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刚毅的性格、高雅的气质修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的一代新人,使其以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拼搏于21世纪的竞技场。从这种意义上说,培养“四有”新人,无异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

注释: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第571页。

[③]谭光华:《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民教育》,1994年第4期,第24页。

[④]万云英:《走出家教误区,教育子女成才》,《大众心理学》,1994年第3期,第2页。

标签:;  ;  ;  ;  ;  ;  ;  

“四有”新人成长规律及培养对策探讨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