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风改革探索--对武汉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回顾与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中小学学风改革探索--对武汉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回顾与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关于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武汉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中小学论文,素质论文,方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武汉市开展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这项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精心组织、广大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所谓“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重点,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开展实践活动为途径,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开放性创造性教育活动。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是课堂教学的“替代品”,更不能视其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装饰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创新型学习方式。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作为一种创新型学习方式,有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的特性:一是开放性。注重校内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二是自主性。学生的动机和需要是活动的主导因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选择和参与合适的实践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以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三是实践性。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主张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环境中或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研究”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既扩展视野,增加知识,又发展兴趣和爱好,形成健全的人格。四是综合性。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打破校内学科教学中的“条块分割”,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锻炼,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五是创新性。学习不再是简单记忆和重复机械性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学会从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取新的信息,探索新的原因,作出新的结论,促使知识的更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计划。所有的活动项目,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活动的计划性,绝不能让自主实践变成放任自流。第二,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整个活动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社会,尤其是家长的作用。第三,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布置的活动要为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胜任,适应学生的个别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强求一律。同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身的潜能。第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以主人翁的姿态选择和参加活动,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活动的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武汉市开展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目的是以加强实践活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住中小学寒署假等有利时机,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放飞思维,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增强学力。假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大致经历了计划与启动、组织与实施、总结与评价三个阶段。

2000年寒假前夕,武汉市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市教育改革实际情况,经过审慎思考和充分论证,提出在全市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市政府分管教育的辜胜阻副市长对这项活动予以高度重视和全程关注,认为该活动是武汉市新世纪教育模式的重要创新。活动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落实。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与社会中扩展视野,增长才干,完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性。武汉市政府印发了市教育局制定的新世纪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认识社会、学会关心、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活动主题,提出开展五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五个方面的活动为:一是社会调查——对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以及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何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禁毒问题、网络文化对青年一代影响的问题等,通过调查,丰富阅历,形成对某一问题比较正确、深刻的看法。二是研究性学习——适应中考、高考改革需要,结合"3+X"考试内容的改革,变假期课堂封闭训练为面向社会开放性学习,变教师指定习作训练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上查询、社会调查、人物专访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三是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军、烈属和孤残儿童、孤寡老人,社区服务等。四是环境保护——认养花木,回收废旧电池,清扫白色污染等。五是扶贫济困——开展与贫困地区学校少年手拉手活动,对“问题少年”结对帮教,对孤残儿童奉献爱心等。方案对活动的实施步骤、组织领导、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作出了具体部署,对共青团、青教办、文化、科协、园林、文物等部门如何协助配合中小学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每年中小学放寒暑假前夕,在市政府的直接指导下,举行全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启动仪式,全市14个区积极行动起来,各区根据市政府、教育局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管理,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建议,对学生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了充分估计,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从2000年寒假开始,全市广大中小学生以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武汉三镇到处都活跃着中小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考证武汉的“桥梁家族”;有的去南岸嘴“老屋寻根”;有的在江汉路上抚今追昔;有的到中国“光谷”感受高科技的神奇;有的到现代化蔬菜园里窥探“现代化农业的端倪”;有的则在互联网上遨游,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等。据统计,在2000年寒假、2000年暑假到2001年寒假期间,全市有80余万中小学生分别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约占全市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60%。全市各中小学征集到的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两万多篇,经有关专家反复评审,选出了三百件获奖成果,并对获一、二等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了面试。市教育局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对104名初中应届毕业生获奖作者给予了升学优录政策,其中面试成绩在前21名者免试进入重点中学学习。

综观前一阶段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有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考作基础。本次“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走出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误区,把社会实践活动放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在目的上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教育领域,在方式上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时间上从短时间活动扩展到中小学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提交的作品不是虚构的作文或浅层次的体会,而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身探究和冷静思考的结晶。

其二,有系统的组织网络。百万中小学生“放飞”武汉三镇,事关大局,涉及千家万户,没有系统的组织网络管理,就会出现问题。本项活动是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市、区教育局为主,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与之配合。从市政府和市、区教育局,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成立了相应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活动小分队。市教科所、市教研室的教育科研人员和部分学校的校长、特级教师也参与了活动的计划、论证、调研、指导、总结和成果评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为中心的管理、指导和研究的组织网络。

其三,有一套科学操作策略。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发动、逐步推进的策略。从市、区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班级的各个层面,基本上按照“学习动员、明确任务(课题)、建立组织、制定方案、认真筹备、组织实施、及时反馈、总结成绩(成果)、综合评价”的科学研究程序进行运作。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开放而不盲目,积极而不忙乱,有序推进而不走过场。

其四,有较浓厚的社会协作氛围。此次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武汉市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合大行动,也是全市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大协作。活动期间,全市160多个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馆设施免费或半价对中小学生开放,数百个单位接待了前来参观、调查、走访的学生,受访接待人员绝大多数能以师长兼朋友的身份表达对中小学生的一片关爱之情。特别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积极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总结、分析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成果,我们认为这些成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取向积极。学生十分关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热点问题,以健康的心态和独特的视角予以评说。如“从英国租界到步行街,从落后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南岸嘴老屋寻根”、“农民一年到头,为何不增收”等。二是关注生态环境。这类获奖成果占入选成果的34%,显示了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如“武汉市江岸区街头洗车业调查建议”、“关于武汉街头废弃物的调查报告”、“关于东湖水污染的调查和防治建议”、“关于武汉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等。三是关注青少年自身成长。不少成果都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如“阳光正度高增”、“发自内心的呐喊”、“2001年寒假网吧调查报告”等。四是关心民众生活。不少成果都显示出当代中小学生具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功地引导了广大中小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学会发现、学会研究、学会求知、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根据武汉市教科所组织的一项专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94.5%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或“有所收获”,84.5%的学生认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知道了什么叫研究,什么叫创新。

调查还显示,家长和教师对这项活动也表示积极支持。约占四成的家长认为,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既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加社会知识,又能让孩子过上有意义的寒暑假,市政府亲自调动全社会一起支持学生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可以改善社会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们认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青春活力,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开放的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要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大大地拓展了教学信息资源,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资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武汉市广大中小学生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和丰硕成果,使我们对开展好这项活动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第一,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初步成功,验证了我们在提出这一活动时作的理性思考和活动设计是基本正确的。我们把“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选择是比较准确的。它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热烈响应,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理解、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全社会的协作和配合。这将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把这一活动长期抓下去的信心和决定。

第二,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实施“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机械变为生动,由僵化变为活跃,由单一变为多元,由注入变为研究,由“各自为战”变为综合协作,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负担过重变为轻松适度,由厌学变为乐学,由因循守旧变为勇于创新。

第三,中小学生参与“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其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的“四心”,即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持恒心(意志与毅力);增强“四种精神”,即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六种能力”,即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第四,开展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有助于构建全新的社会教育协作模式,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和凝聚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武汉市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家长协助、社会支持”的全社会教育协作机制,调动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社会各界“爱生重教,人人有责”的教育意识。

综上所述,前一阶段武汉市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可置疑的。但是,它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活动的组织管理有待加强;三是对活动的指导和研究不够;四是存在着课内、课外相脱节的现象;五是活动过程的质量和活动成果质量的评价问题还有待解决。此外,“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常规运行机制和社会协作运行机制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持久而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长期战略高度来看,进一步完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变革,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广大干部、教师,尤其是教育行政领导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深刻领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当代世界教育日益社会化、生活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明确“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真正认识到“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校外活动,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要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真正把握“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内在本质,充分认识“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基本理念,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把校内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总结、推广和不断完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桎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活动的计划性。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只有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依据。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为载体,落实研究性学习。要结合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在构建中小学“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把“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和各学科课程的学习要求,制定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应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参考选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课题系列。调动社会各界研究力量,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史、科普、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人文·科技·经济·社会”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中小学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也要依托各自的社区资源和办学条件,构建“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此外,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课外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目标、课程、办法、考试、评价、基地”六位一体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支撑体系。

3.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增强活动的联动性。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必须理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青少年构建“三合一”的强大“教育场”。要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关心我们的孩子,关心我们的未来”等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界扶持“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结合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切实加强社区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区环境。以支持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活动的科学性。“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不是一般意义的教育活动,它既有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也有较好的素质教育实践基础。但是,这项活动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把握现代教育理论与这项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重视这项活动本质属性的探讨,进一步明确这项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注重这项活动规律的揭示,全面构建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为推动教育理论创新的源泉。

标签:;  ;  ;  ;  ;  

中小学学风改革探索--对武汉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回顾与思考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