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对策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多方面的经验。主要是:(1)坚持首先抓领导, 领导抓两手,两手都要硬。某些“一手软”的现象得到有效克服,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显著提高。(2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习和应用邓小平理论正在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3 )坚持以教育为本,重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文明素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普遍加强。(4)坚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带动作用。一大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单位涌现出来,群众学先进的热潮阵阵高涨,不断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5)坚持运用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发扬。(6)坚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精神文明的“硬件”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状况较好,安定团结的局面得到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带动和保证了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这些成绩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当然,人们也在感受着某些不足,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某些农村还比较落后;一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比较严重,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有的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社会丑恶现象禁而不绝,封建迷信活动、宗族宗教势力、陈规陋习有抬头趋势;精神产品缺乏有影响的力作;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一些干部和青少年缺乏应有的道德理想等等。从总体上看,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仍显不够,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我省发展的实际,世纪之交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总结经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对策,并坚决把它付诸于实践。
关于世纪之交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和主要任务。其一,“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已经形成的可观的综合国力,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其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其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其中就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据十五大的上述精神,我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初级阶段的特殊规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建设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强省。为此,必须继续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新的形势下加以发扬光大,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具体地说,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1、迅速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 进一步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灵魂、方向和规律问题。
目前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是因为有相当一些领导干部理论功底差,缺少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武装。理论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理论问题解决得好,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党的十五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决定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在建党77周年的日子里,又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之后,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了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这对于搞好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必须明确,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理论是现阶段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心骨”。其次,只有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正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任务。在当前,尤其要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这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新’就‘新’在这里;抓理论武装工作要鼓劲,‘劲’就要使在这里;衡量理论学习的成效,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再次,只有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从哲学角度讲,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在于对其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般规律和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特殊规律的论述,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键是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为动力,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同时,邓小平还对如何研究和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从方法论角度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掘邓小平理论,必将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更多的自觉性、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总体上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 )“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问题很多,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死灰复燃或蔓延,如赌博、偷盗、抢劫、贪污、卖淫嫖娼、重婚纳妾等;另一类是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私欲恶性膨胀,如权力阶层以权谋私的腐败,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经济犯罪,商业欺骗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平下降,人际关系冷漠等;再一类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新问题,像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干部职工下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相应给人们思想和心理带来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有什么问题就正视什么问题,而不管它有多么严重、严酷,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2)“首先是解放思想”。 面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有些是可以用老经验、老办法解决的,而更多的,则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这就要求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因此他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思想解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有些人就骄傲了,自满了,懒惰了,僵化了,极大地制约了思想的解放。这一点危害极大,必须坚决破除。(3 )“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十五大这一精神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改革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点和巨大的推动力,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离开改革。我省莱西市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它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改革开辟道路。通过改革,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深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实在,领导机制更加灵活。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到1997年底,培育出省、市各级各类文明单位790个。必须看到,许多地方和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远远没有“到位”,今后应当有根本性的突破。改革,才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领域,攀登新高度。
3、以育人为本,把基点放在提高人的素质上。
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当然要看文化设施、环境卫生和群众娱乐场所等“硬件”建设,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准,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看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小农经济、农村社会和落后的生产力,使许多人素质低下,养成了墨守成规、迷信经验、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的落后心态。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使人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事实正如广东人所讲的,“洗脚上田易,洗脑进城难”。经济上富裕以后,如果人的素质不能相应地提高,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不文明的“富贵病”,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一个核心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邓小平在领导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最关心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他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基点放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本。人的素质是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它的提高是一个历史过程。根据我省居民目前的素质情况,对不同阶层和状况的人,应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在总体上,应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科学文化素质。这是衡量现代人素质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应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引导人们加深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尽可能多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的现代文化含量。三是业务素质。每个劳动者都是以一定的专业技能立足于社会的。有了社会所需要的过硬的专业技能,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养家糊口,也不会害怕下岗、失业。应该对每一个劳动者进行一门到多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四是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人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合理的心理素质结构和现代人健全的心态。应运用多种形式,帮助人们学会怎样正确对待成功、挫折与失败,怎样在失败中奋起,转败为胜,怎样掌握主动,避免失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人生的挑战。
4、以政治清明带动精神文明。
存在决定意识。作为精神文明主要内容的理想、道德、政治观念、纪律观念等,是政治性很强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于政治性社会存在。政治是否清明,往往直接影响着精神文明的状况。历史上的政治清明时期,大都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较高时期,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相反,在政治黑暗时期,如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哪里还谈得上精神文明呢?“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上的大混乱,造就了一大批诬告者、整人者、造谣者和阿谀逢迎、溜须拍马者,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连同“雷锋叔叔”都很少见了。如果不首先从政治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谈不上三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绩。近年来一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滑坡”,某些干部不讲政治,自身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地区,正是从政治清明入手抓精神文明的。广东省中山市就是这样。中山市的领导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他们明确规定:市领导不建豪华奢侈、戒备森严的“常委楼”,与普通群众一起居住到文明小区,群众有苦有难、有怨有屈都可以直接找到家门。每月15日法定为“市长接待日”,12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为了方便偏远农村居民,从1989年起,中山市开通了一条特别绿色通道——免费“市长专邮”,群众多了参政议政的渠道,干部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如今在中山市,市民想市长的事,干部尽为民的责,上上下下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积极奋进的气氛。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政风、市风、民风和政治清明的局面,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办不成?中山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实现政治清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政治清明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省一些农村逐步完善民主选举、罢免和监督领导干部的政治制度,有效地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明证。只有在民主政治制度下面,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领导干部做到决策英明、用人贤明、办事开明、自身廉明,开创政治清明的局面,也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硬”起来。
5、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以往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虚”。一些领导干部误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于是便以“虚”对“虚”。其实,两个文明都是“实打实”的。那么精神文明建设怎样才能真正“实”起来呢?广东省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要让人民受教育,更要让人民受益。哪里群众意见最大,哪里疾苦声最高,哪里热点、难点问题最多,他们就把精神文明建设做到哪里。从住房改善到文明新区,从乘车困难到公交新风,从满天黄沙到见缝插绿,从取消垃圾箱到建成垃圾屋,从治理脏乱差到扫除黄赌毒……没有一项是“空对空”的表面文章,都是让人民群众称心如意的实事。另一方面,广东一些工厂农村还实行了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当事人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制度。有的村实行整建制的股份制改造以后,经股民大会决定,建立相应制度,精神文明建设有成绩的增加一定股份,出问题的则减少一定股份。他们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做法。广东省的经验进一步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要求必须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实际利益出发去建设精神文明。毛泽东在1942年就曾明确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只有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实际利益,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在理念上,必须摒弃主观主义、形式主义,致力于建构由生活到理论,而不是由理论到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模式。体现在工作指导上,要切实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着眼实处,着手实事,着重实效,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必须看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功利目的来讲,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消费”,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我省应当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6、辩证地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关系。
(1)经济强省与文化强省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把我省从目前的经济大省建设为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强省,是我省的既定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于推进我省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认为,与这一目标相匹配,还应当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省经济很“强”,而文化却很弱,那就不是“协调发展”,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大报告还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然,不能把建设繁荣的文化与建立经济强省和社会进步相分离。这就要求,应当为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叫文化建设,确立一个“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克服“一手软”的现象,有利于我省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2)大局着眼与小处入手的关系。 要确保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硬”起来,首先必须把它摆到大局的位置上,从全局出发,把握和引导好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新闻舆论的导向、文艺创作的倾向等重大问题解决好,抓好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要制订好与社会发展战略相配套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期规划;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增加投入,建立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必须善于把这些大目标具体化,从小处入手,解决好细化操作问题。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细化操作”的环节抓得好。我省在“细化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应着力予以强化。要从文明用语、礼仪规范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抓起,从讲公德、守秩序、培养文明意识等基础工作抓起,从每一个基层单位抓起。总之,要使人们懂得,不能因善小而不为,也不能因恶小而为之。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善于从一点一滴抓起,办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终实现大局的要求。
(3)传统文化、国外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说明,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能割断历史,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挖掘丰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着意保持山东人忠诚、勤劳、朴实等良好形象和特点。但是,也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敢于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结合我国、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努力建设有我省特色的、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4)抓典型和抓大众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一系列的典型带动不行。先进典型是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善于抓典型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后仍然要注意发现、培育和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单位和典型人物。但是,决不能用抓典型代替抓大众,不能认为典型抓出来了,群众就会自然地跟上来。抓典型的目的是带动群众。如果仅仅停留在抓典型上而不顾及大众,就失去了抓典型的意义。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于出典型、当典型,忽视了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和带动,所以常常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外面热热闹闹,里面冷冷清清。树立典型要慎之又慎,实事求是,不可今天树一个、明天又树一个。“典型”过多过滥会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反而失去了树典型的意义。典型一旦树立起来,就要积极发挥其带动作用,做好“带动”的文章,注意把先进典型的精神上升为民族精神。
(5)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这两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就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来讲,主要强调人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不讲责任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不讲责任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由于现在许多人不讲责任,因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上到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下到普通人不讲公德、不孝父母,均在此列。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各种责任制,督促人们尽职尽责,进而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人们知道,责任与权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使人们尽到应尽的责任,就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应有的合法权益,否则“责任”二字就缺乏真实性、可靠性。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领导上布置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工作时,对人们提出无穷无尽的责任要求,但是从不讲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比如民主选举、罢免和监督干部的权利,知情及参政议政的权利等。当责任与权利脱节之后,怎么能指望人们去“尽责”呢?因此,必须使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通过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人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6)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一般地说,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要想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使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高起来,文化繁荣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人们彼此关系和谐起来,创作精品多起来,没有大投入是不可能的。这里讲的投入,是财力、人力、物力和领导精力投入的总体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工作条件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体现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就是说,该花钱的地方一定要花钱。此外,还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特别是足够的领导精力。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要求领导者必须付出比抓物质文明更多的精力,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常年坚持不懈地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增加知识。“功到自然成”。投入多了,功夫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产出也就有了。
还有其它一些关系,例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自律与他律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自建与共建的关系等,也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学会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跃上更高的台阶。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时政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