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角下的传媒类高校政校行企育人模式研究
王薇 叶家飞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 在市场需求紧缺,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的背景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效果并不能充分满足传媒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主要从确立区域性政校行企对话和创新机制、三方调研机制、“联合型”培养机制、“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提出新时期下传媒类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形成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政校行企;育人模式
协同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后被西方很多学者融入到创新理论之中,意在强调互动的双方能够通过知识、资源各方面信息的分享、整合达到优化配置和不断合作创新的过程。政校行企的合作模式是指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行业四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互惠互利、协同育人的关系。这种合作模式在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得愈发普遍,校企合作项目和形式不断增多,但在总体上依然停留在合作的浅层次关系。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2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我党青年工作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应时代要求,逐步形成了“党、团、高校协同联动、各负其责”的青年工作观,从根本上回答了“怎样培养青年”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7]青年工作观,正是习近平青年观的现实保障。
事实上,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相关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作为高等院校,其立足点也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作为新闻传媒院校,专业本身依托于市场实际需求而创,如何反哺社会,使得地区产业的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从相关的教学论文来看,小学数学教师普遍意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定义是一种形式定义。同时,教师也明确了方程的本质是一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它不同于算术之处,在于方程对未知量与已知量一视同仁。
一、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基础薄弱,观念存在偏差。 政校行企的合作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重要渠道。但事实上,高等院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类型,性质上存在着根本不同,相应会带来观念上的不同。相当一部分高校和企业存在着对合作模式认识的偏差,将校企合作简单认定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导致目前校企合作的领域渠道窄、层次浅,合作的效果差强人意。
(二)校企合作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考评机制。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在如何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缺乏实际有效的调研工作。调研工作的缺失,会带来系列问题。一方面,真正区域经济的服务理念应紧贴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地区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于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而高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是缺失的;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去向也应该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鲜有高校对学生就业去向会做持续性的跟踪,尤其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转变和想法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导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也是缺失的。
更有甚者,不少校企合作的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企业方违规操作,损害学生利益的情况不在少数,学生被强制要求工作、克扣工资、流水线工作、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引起学生和校方之间的矛盾,迫使校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步履艰难。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将校企合作视为额外负担,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而区域性的很多企业,“重实用,轻培养”,更多的招聘重点放在了短期的工作岗位需求上,对于和高校长远的合作方式热情不高,由此导致在区域性的校企合作中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事实上,学生的就业去向情况需要量化并分析,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新闻传媒领域为例,不少校企合作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实习或见习的主体,对传媒领域的兴趣程度不一,就业意向有别,使得在具体的实习岗位安排中存在着学生动力不足,收获颇小的情况。对于校企合作的实际落实情况,也缺乏考评机制,校企互动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目前,已经有很多理财产品开始依托手机中的某些APP进行销售,这大量减少了繁琐的手续,同时还降低了销售门槛,扩大了理财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运用还相对较少,应当积极改进现有的运行系统利用前沿技术,充分挖掘客户信息,发现不同客户的各色需求。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扩大经营规模。
清风摇曳树枝。易非坐在花影里,叹了一口气,不想自己捋来捋去,竟然捋出了这个结论,在自己看来那么别扭的结论,怎么就给自己捋出来了?
(三)产业转型升级,专业调整滞后。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着力点和育人理念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不少专业的培养模式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传媒产业显得尤为突出。整个产业的发展迅速,对于学生实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以一个视频剪辑岗位为例,要求学生掌握的软件不下数十个,同时还要要求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尤其随着新媒体业态的不断创新,营销模式的不断个性化、定制化,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形成完善的三方调研机制。 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参与主体,在许多面向学生的就业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不仅仅是学生一方的原因,往往是由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就业兴趣、综合能力是许多高校在去和企业对接过程中忽略的重要问题,包括学生的工作潜力问题、就业指导的不足也会导致企业在面向学生时产生偏见。所以在高校学生就业的问题出现的很多新矛盾和问题,都是由于高校缺乏对于学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一)形成区域性政校行企对话和创新机制。 作为育人的主体,高校在服务地方这一点上更多地需要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尤其要主动地将科研成果转化,对接生产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在服务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尤其是在打造区域文化,创建地方文化特色方面传媒院校是有独特优势的。例如一些非遗课程的转化、普及类教材的撰写等形式都对服务地方大有所益。
3.3 睡眠作息不规律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来说,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波动不超过1h,包括节假日。睡眠不规律会直接导致大脑内生物钟的节律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睡眠问题。此外,对于小年龄儿童午睡时间过晚,会引起夜间入睡困难。
(四)“双师型”队伍建设后劲不足。 产教融合一直是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少高校将“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组建专家团队既要求有实践经验,又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这样的队伍从短期可以满足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
但从长期来看,存在着持续建设的动力。不少高校通过不定时的培训、学习等方式希望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期的管理和培养,并缺乏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使得队伍的建设疲态化,缺乏动力。尤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依然存在着分离、顾此失彼的情况,真正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少之又少。
二、政校行企育人模式的机制创新
为提升产能,以匹配未来发展目标,比亚迪叉车将在韶关生产基地基础上,再新建多处综合性电动叉车基地。其中,宁波基地建设项目将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以长三角为中心,覆盖华东并辐射全国及出口。未来,比亚迪叉车还将可能布局北京、天津等地,进一步完善比亚迪叉车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助推中国自动化进程。毕总表示,通过在产品研发、车型创新、基地建设、服务品质等维度的提升,也将进一步扩大比亚迪叉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当然,单靠高校一方的成效甚微。在这个过程中,孵化服务、产业培育功能完善的转化平台都需要政府的引导角色,包括完善的顶层设计,鼓励高校院和企业联合共建高水平的载体,都需要政府实际的政策落地。同时,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和高校联盟也应该发挥具体作用。多数行业协会往往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实践证明,行业和协会组织在区域性的校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和高校在技术对接、获取国家扶持、资源整合方面能够提供许多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多依赖于学校所提供的条件。所以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专业如何能够长效地应对市场考验,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少高校为了近一步贴近市场,采取订单式、捆绑式等合作培养方式,能够定向地向企业输送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在短期内确实是符合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意向,但从长远看,学生在读期间,对于专业本身认识不够,在毕业后此类定向培养模式也存在学生培养的范围窄化,学生在调整自己就业方向过程中,会面临一些产业饱和,缺乏发展前景的企业,而面向该产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应对行业其他领域的调整也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在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要形成三方调研的常态机制。其一,面向毕业生的调研工作。应该及时的了解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真实情况,包括市场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调整工作岗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此及时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在校学生的应用能力;其二,面向企业的调研工作。不少企业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理念,使得就业环境越发复杂和多变,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竞争情况如何,及时了解市场定位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必需的;其三,面向政府的调研工作。以政府为对象的调研工作主要是及时了解区域性政策,尤其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总的来说,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不定期的组织调研工作,形成完整全方位的调研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必需的。
(三)形成“联合型”培养机制。 从协同理念角度出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发挥其在市场化运作中的优势。“联合型”的培养机制重在引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
其一,联合开发实践课程。解决高校设立的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着与行业发展不够匹配、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企业参与互动的角色很重要。引入企业联合开发或者共同申报项目,由业界导师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负责。明确分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以企业模拟方式进行,参加业务培训,组成团队,真实的项目运营对于学生的成长才能够真正起到驱动力。
其二,联合举办技能大赛,形成赛教融合。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区域性的比赛也可形成常态。企业提供真实的项目和需求作为比赛的来源,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比赛,优胜劣汰,企业全程参与比赛的评选,点评。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现实市场的竞争和要求,有利于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更有助于学生在比赛中迅速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面向真实的就业环境奠定基础。
其三,从自主实习到认知实习的转变。高校学生面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去认识行业、了解行业、介入行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推进形成。在传统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只有临近毕业前一年才会安排实习。
因此,仅仅靠毕业实习是不够的。作为实践性的课程,在学生大二阶段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阶段,就应该通过参观、调研、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学生完成认知实习。在认知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认知度,对于就业方向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保障“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应形成完整的考核和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培训等形式,还可以通过挂职、实习等形式将青年教师送至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更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形成品牌课程,精品教学。
同时,还可以通过聘请兼职的行业师资为实践课程注入更多的血液。为行业专家的授课提供更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比如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能够突破场地和实践的限制,也可通过工作室形式开展,能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启发式的自我教育。
事实上,认清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正确对待在育人模式方面的不足,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形成合力,不仅是高校实现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企业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尝试的举措。在观念、平台、资源整合方面都能够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校企合作真正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揭平英.“政校行企”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实施路径[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4.
[2]刘志英,赵忠见.三螺旋理论下政校行企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9.
[3]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07.
[4]房振兴.我国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传媒设计类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7.
课题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项目,基于“双创”教育背景下独立学院创业生态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Y18244)。
标签:协同创新论文; 政校行企论文; 育人模式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