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的转型--波兰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经济论文

十一年的转型--波兰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经济论文

转型十一年——波兰经济政策演变与前景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兰论文,经济政策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波兰率先在东欧地区发生制度剧变后,1990年起走上大力推行私有化的经济体制改造,大量国营企业通过“靓女先嫁”的方式逐步实现私有化,或变成股份公司,或销售给外国公司和个人。经济所有制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到目前为止,在中东欧各国中,波兰经济体制转轨算是搞得比较成功的。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有二: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其主要标志是,其一,私营经济在创造GDP方面比重已占约70%。经济私有化工作虽尚未结束,但今后工作对整个所有制结构已无重要影响。一则尚未私有化部门所占比重已不大,再则其中有相当部分将留在国家手中;其二,经济实体按照市场机制自由运转,不再受非经济性质的行政干预。国家对经济发挥影响的手段不再是计划,而是法律和税收制度。

第二、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1995年起波兰经济连年增长, 1998年已超过1989年的18%,在中东欧国家中率先超过剧变前水平。 最近三年来虽受俄罗斯及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仍保持增长势头, 1998年增长4.8%,1999年增长4.1%,2000年预计增长5.2%左右。

三个突出问题

但是,波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竞争能力低下;二是失业率高;三是缺乏持续发展后劲。因此,波经济学家认为,波要赶上欧盟水平至少需要60年。

一、竞争能力低下,外贸逆差“亮红灯” 波经济体制转轨曾经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性质。主持经济所有制改造的政府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认为,若不实现私有化,制度转轨根基就不牢靠。这样,在不少情况下,体制转轨突出了政治意义,变成了“为转轨而转轨”,不少企业转轨后没有改善经营状况,也没有增强竞争能力,一方面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欧盟的压力下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抵御不了进口货的冲击,威胁本国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占有率。例如,按欧盟要求,波进一步放宽了关税管理,除了钢铁、燃料油、汽车外,一律免交关税,使许多外国商品不受限制地进入波市场,导致严重窒息本国生产。 1999年1月1日起,波降低了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平均税率从4.55 %下调到3.78%。

90年代初期,出口曾带动经济增长,出口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使产品较为便宜。经过90年代中期的调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可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导致竞争能力日愈下降,于是90年代末期至今外贸逆差不断加剧,目前已到了“亮红灯”地步。两年前,通过边贸(未经海关登记的非官方贸易)可以弥补外贸逆差的44%,1999年边贸收入仅能弥补外贸缺口的25%。 2000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据预计,2000年外贸逆差有可能达到180 亿美元,超过GDP的9%。

波经济学会主席、前政府副总理萨道夫斯基教授指出:“自由市场原则乍看起来虽然美妙,但若缺乏平等的竞争原则,给经济欠发达国家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他形象地指出:“波兰这个轻量级运动员,无论如何无法与西方重量级相匹敌。”

目前问题不在于逆差严重,而在于它继续以失控的状态增加。例如,2000年第一季度波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又下降13.4%。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一场痛苦的金融危机正在向波兰逼近。”今年4月, 政府货币政策委员会放松货币汇率,有意识地让兹罗提贬值20%,以期促进出口。然而,波经济工作的主导思想是“新自由主义”,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手段,既无法限制进口,也难以增加出口。

波外贸逆差已越过国际公认安全线,进入危险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们认为,若逆差超过GDP的6%,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很大。1995年匈牙利的外贸逆差超过10%,结果使福林贬值30%,匈经济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动。波兰有步匈后尘的危险。

二、失业率高,两极分化空前严重 波制度转轨以来11年中,失业问题一直是严重困扰历届政府的大问题。企业私有化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主重视经济核算和经营效益,消灭“过度就业”,于是大量裁员。1993年失业率曾达16.4%,为制度转轨以来的最高记录, 1997曾下降至10.9%。可是1999年劳动力市场再度恶化, 工业就业人数比1998年减少4.4%,其中采矿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14.4%。1999 年的失业率再次达到13.0%(1998年为10.4%),创造了近三年来最高记录。 1999年年底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234.98万人,比1998年(183.18 万人)增加了51.84万人,即增加了28.3%。 华尔明——马祖尔省的失业率竟高达22.1%,个别地区和市镇失业率甚至高达35%。1999年年底,一个就业岗位有385人等待,而一年前只有251人。

波兰经济中存在相互关联的三大突出问题:竞争能力低下;失业率高;缺乏持续增长后劲。

11年来,两极分化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波议员乌里茨基指出:现在出现了“两个波兰”:一个是富裕波兰,另一个是贫困波兰。前者大约占总人口9%—10%,大约有400万人左右,后者大约有3400万人左右。《今日》月刊今年第三期载文介绍世界银行公布的对波调查报告说,13.8%的波居民即55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30 %的家庭付不起房租;25%三个孩子的家庭和30%四个孩子的家庭每周只能吃上一顿有肉或鱼的热菜;大约100万儿童没有吃饱肚子去上学。 难怪波许多人十分怀念社会主义时期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安定状况。

《今日》月刊在专论波“贫困化”一文中指出,1989年制度转轨以来80%—85%的波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实际收入增加的仅占波人口的15%—20%。社会的两极分化已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此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社会贫困化问题,已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要求增加工资的经济性罢工、示威、绝食等反映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越来越多。有的政论家指出,波兰有爆发社会动乱的可能。

三、没有以科技进步为后盾,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波经济发展还是浅层次的。波经济学家指出,像波兰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靠市场“自由调节”,肯定会导致混乱,经济缺乏持续发展后劲。事实上,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强大的科研基地为依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并能迅速实现更新换代。科技发达国家的不少产品每隔三五年、最多十年就可更新一代,而科技不发达国家二十年也难以更新一代。波学者指出,现政府尚未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有建立起使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发展机制,国库对科技和教育投入低,一直是学术界对当局不满的主要问题之一。须知波财政预算中,对科技的投入仅占GDP的0.47%,仅能维持日常开支,无法进行战略性基础研究。许多学者曾大声疾呼提高波教育水平。1999年6 月波科学院预测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说,二战后日本尽管经济极为困难,全国69%以上的青年依然能接受高等教育,结果是使现代日本科技占领了全世界。可是,波到90年代有60%以上的农村小学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甚至比“战前更加恶化”。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约占36%左右。波前制度的最后一位总理拉科夫斯基在左派刊物《黎明》撰文指出,波已成为西方产品的“组装基地”,赚取区区劳务费,“短视行为”不可能使波在高科技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拉科夫斯基指出,开放的市场无法抵御外来高科技的冲击,波只能对发达国家推崇的“自由市场”原则提出“苍白的抗议”。

长期困扰波经济的困难在于,若要使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应当提高积累和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经济结构;但另一方面却必须照顾社会需要,使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目的,克服社会贫困化。波现政府推行“自由化政策”,使“小政府大市场”的进展超出了社会接受的能力。

为了使波政治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运转,并使改革不断深化,以利于早日加入欧盟,1999年波政府推行了“四大改革”;退休金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地方自治机构改革。这四大改革,实际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直接损害了选民利益,现政府是11年来历届政府中社会支持率最低的,尚不足25%。激烈的改革措施损害了群众利益,使老百姓更加怀念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社会舆论调查中心1999年12月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3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回到原来的制度。

而1996年类似调查表明,这类人群只占20%。当然,愿意生活在现制度下的被调查者还是占大多数,即57%,对当前状况满意者只有26%。

值得注意的动向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机制比较完备的国家,政治领域发生的事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太大。11年来波发生的事实已基本证实了这一论断。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值得注意的动向主要是:

第一,少数派政府难以维持长期执政 根据布泽克总理发表的电视演讲,这个少数派政府对内将继续执行联合执政时期的基本政策,对外谋求参加欧盟的努力不会放松。自由联盟退出政府,并不意味着成为现政府的反对派。巴尔采罗维奇声明说,该党议员将依然支持政府的“正确决策”。

经过这场风暴后,布泽克政府处境空前艰难。新上任的补缺部长纷纷表示随时准备辞职。波经济领域问题成堆,今年财政赤字将大大超过原指标,外贸逆差又将再度加重,加入欧盟谈判举步维艰,舆论界人士指责现政府是“无所作为的留守政府”。由于政府难以得到议会内多数支持,要通过重大决策已无可能,若能把明年财政预算安排得体,使各派政治力量都能基本满意,已属功德圆满,有可能使它顶到明年秋天议会大选。但若政府在财政预算问题上“翻船”,那么提前举行议会大选将被提上日程。

另一方面,波出现少数派政府后,左派党发表声明说,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我们不能让少数派政府长期执政下去”,要求提前举行议会大选。除了左派外,一些右派和中间派也纷纷提出提前大选的主张。看来,这种主张正在逐渐成为波各派势力的共同愿望。然而根据宪法规定,要提前大选,必须经议会2/3多数票通过。倘若在议会内占据多数席位的团选运议员有1/3支持,则提前大选的可能性将大增。

第二,左派若重新上台可能实行的经济政策 经过政府危机后,左派在民众心目中地位进一步提高。左派领导人对重新掌权信心十足:“我们能够压倒竞争对手,赢得竞选胜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如不能在大选中获胜,我们就对不起波兰。”下次议会选举,不管何时举行,左派党获胜可能性很大,即使它不能单独组阁,也极有可能成为议会内力量最强的党派。若必须联合执政,则除了同团选运之外,左派同其他党派(包括自由联盟)都有结盟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左派政府将实行何种经济政策。从去年12月左派党提出的纲领看,它将反对新自由主义,注重社会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同国家干预”相结合,发挥国家调控作用,缓解已经相当紧张的社会矛盾,“只有市场的经济,不能有市场的社会”,强调国家对社会承担的重要职能。该党主席米莱尔表示,在重新掌权后,首先要对那些受“四大改革”冲击严重的人给予优先照顾,为此“议会的第一项立法就将是为这些受害者得到补偿。”

第三,若干基本问题矛盾无论何种色彩的政府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前面列举的三大突出问题,都是波经济中积重难返的大问题,无论是左派政府还是中右派执政都无法在短期内给予解决。因此波不少政界人士指望在加入欧盟后,可借助欧盟的一臂之力较快地获得解决。然而,欧盟绝对不会轻易让波获得所需东西。为此,目前在谈判入盟时遇到的农业问题,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波已感到压力巨大,所以有些持极端观点的政论家甚至提出“我们不能跪着进入欧盟,如果要价过高,我们干脆不要参加欧盟,而要谋求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波兰要与欧盟接轨是何等困难。

标签:;  ;  ;  ;  

十一年的转型--波兰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