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石帆第一中学 325600
在近几年中考数学复习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和学生容易进入一个复习的“误区”,有的教师以题海战术式的演练,使学生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而笔者认为中考复习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发展能力。因此,本文通过对一道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法探究与问题变式,感悟解题之通法,对“一题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提炼,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题目呈现
如下图,直线y=- 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C是OB的中点,D是AB上一点,四边形OEDC是菱形,则△OAE的面积为 。
本题是2018年温州中考填空第15题,综合了一次函数、30°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菱形的性质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求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30°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等计算能力。
二、解法剖析
解法1:延长DE交x轴于点F因为直线y=- x+4得到A(4 3,0),B(0,4)即OA=4 3,OB=4,∴∠OBA=60°,由C是OB的中点得到OC=2,又在菱形OEDC中,∴∠EOF=30°,∠OBA=90°,OE=2,∴EF=1,∴S△OAE= ×1×4 3=2 3。此法是直接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只要求出OA边上的高EF,在30°的Rt△OEF中求EF。
解法2:由直线y=- x+4得到OA=4 3,OB=4,∴∠OBA=60°,AB=8,由C是OB的中点得到OC=2,又在菱形OEDC中,∴BD=DE=2,AD=6,又由DE∥OC得到△ADF~△ABO,∴DF=3,∴EF=1,∴S△OAE= ×1×4 3=2 3。此法是直接求出OA边上的高EF用直角三角形相似或三角函数。
解法3:此法是利用建构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图形,连结CE并延长交OA于点P,求△AOE的面积转化成求△POC面积。由直线y=- x+4得到OA=4 3,OB=4,∴∠OBA=60°,由C是OB的中点得到OC=2,再加上四边形OEDC是菱形,易得△OCE是正三角形,∠OEP=120°,从而得到E是PC的中点,P是OA的中点,∴S△OAE=S△POC= ×2×2 3=2 3。
三、改编拓展
改编1:改变直线的解析式,将直线y=- x+4变式为直线y=- x+3。
改编说明:改变直线的解析式,从三角形的特殊性考虑,可以将直线改为直线y=- 3x+4、y=-x+4等。
改编2:如右图,点C的坐标为(0,2),∠COE=60°,E在第一象限,且四边形OEDC是菱形,反比例函数y= (k>0)经过DE的中点F,交CD于点G,则△DGF的面积为 。
改编说明:从图形的角度考虑,直线变曲线,比如引入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也是不错的选择。
改编3: 如改编2中的图,直线y=- 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C是OB上的一个动点,∠COE=60°,E在第一象限,且四边形OEDC是菱形,当OC=2BC时,则△DGF的面积为 。
改编说明:点C是OB的中点,非常特殊,可将点C动起来,继续研究面积问题。
四、提炼“一题一课”
笔者对“一题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提炼:
1.看似比较简单试题的设计策略
针对2018年温州第15题,可选择第1种进行教学设计。
(1)开门见山,原题呈现。此题难度不大,直接呈现原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方法的归纳与提炼。
(2)自主编题,动态生成。通过条件或结论开放,引导学生得出更多的资源,比如:图中OD与AB垂直。
(3)引导编题,提出问题。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向性,可参考上面我的改编3。
(4)变式拓展,提升思维。继续探究,设OC=a,△DFG面积与a的函数关系.或直线变曲线进行研究(见改编2)。
参考文献
[1]吴立建 “一题一课”理念下的教学实施[J].江苏,2018,(2)。
[2]俞卫胜 章才岔 关注基本图形 渗透数学思想——2017年温州中考第24题解法赏析与教学启示[J].中学数学(上),2018,(5)。
论文作者:李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
标签:角形论文; 直线论文; 中点论文; 菱形论文; 解法论文; 函数论文; 面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