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券与学业成就--对美国相关研究的分析_美国教育论文

教育券与学业成就--对美国相关研究的分析_美国教育论文

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对美国相关研究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学业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浙江长兴推行教育券政策以来,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在局部试行教育券。虽然各地在出台这一政策时,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内含改进教育质量的目标。然而我国在试行这一政策时并没有同时开展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因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还不明确。而推行教育券较早的美国已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美国学者关于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争论及其原因,对于我国推行教育券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一、关于教育券的不同研究结论

目前美国由公共基金资助的教育券主要有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简称MPCP)、 克利夫兰奖学金和个人辅导计划(Cleveland Scholarship and Tutoring Program,简称CSTP)、佛罗里达州的机会奖学金计划(The Opportunity Scholarship Program)、华盛顿特区教育券计划、缅因州教育券计划、佛蒙特州的教育券计划。(注:Kafer,Krista.School Choice 2003:How States are Providing Greater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R].The Heritage Foundation paper 2003.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Education/Schools/schoolchoice-2003.cfm,2005-1-22.)其中密尔沃基和克利夫兰教育券项目在美国影响最大,而美国大多数研究也主要以这两个学区作为分析样本。

1、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约翰·威特小组的研究结论。约翰.威特(John Witte)是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受威斯康星州政府委托对密尔沃基学区1990到1995年的教育券计划进行了评估。威特对密尔沃基教育券学校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进行了研究。在其五次评估中,威特将教育券学生与随机抽取的密尔沃基公立学校学生的平均测验分数和分数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教育券学生与公立学校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不存在差异。他认为,每年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教育券项目,而这些家庭的情况又非常不同,所以很难用密尔沃基的经验去预测大规模实施教育券的结果。威特认为,教育券学生与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并没有学业优势,公立学校学生在阅读上比教育券学生有微小的不甚明显的优势。(注:Witte,Sterr,and Thorn.Fifth-Year Report 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EB/OL].http://dpls.dacc.wisc.edu/choice/choice rep95.html,2001-7-2.)

2、曼哈顿政策研究所格林小组的研究结论。格林(Jay P.Greene)研究组选择了与威特不同的研究方法。(注:Paul E.Peterson.The Milwaukee School Choice Plan:Ten Comments on the Witte Reply[R].Center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95-3,Department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March 1995.pp.29-36.)他们以随机抽取的教育券学生作为控制组,选择曾申请但未获教育券仍在公立学校就读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密尔沃基教育券法令要求参与教育券计划的私立学校必须随机选择教育券学生,因此对两者进行比较是一种随机的且接近真实的研究。由于是随机分布,所以即使存在差异也可以不作控制。格林的研究指出,教育券学生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开始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成就。数学方面,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分别高出对照组5和11个百分点;阅读方面,教育券学生高出对照组学生2到5个百分点。(注:Greene,Paul E.Peterson,and Jiangtao Du.Effectiveness of School Choice:The Milwaukee Experiment[R].Occasional Paper 97-1/March,1997.http://www.ksg.harvard.edu/pepg/other/mil.htm,2004-12-23.)格林认为,成绩改进效果迟滞的原因是这些教育券学生需要去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和学习内容。格林等人的研究认为,参加密尔沃基教育券计划的学生在数学和阅读成绩上取得了进步,这种进步是累积的,在项目进行第三年时开始表现出来。基于以上结论,格林研究小组推断,如果教育券项目推广到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和白人学生,将会消除白人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上的大部分差距,消除数学学科上的所有差距。

3、普林斯顿大学露丝研究小组的结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塞西莉亚·露丝(Cecilia.Rouse)在对威特和格林的研究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密尔沃基的教育券计划进行了研究。她以所有参加教育券计划学生(包括获得资格后未参加和后来退出计划的学生)为控制组,比较了获券学生与申请过但未获券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格林的研究方法相比,其优点是避免了由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带来的偏差,同时也增加了教育券组的样本数。露丝认为,将所有教育券学生作为控制组样本要优于仅把控制组样本定为目前持券学生,这样可以控制试验中因学生在公立和私立学校间流动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分析,露丝又用实际运用教育券的学生同公立学校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两种研究的结果基本相似。露丝的研究认为,两组学生在阅读成绩上无差异。她认为格林等人在阅读上的研究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注:Cecilia Elena Rouse.Private School Vouche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An Evaluation of the 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R].NBER Working Paper No.5964.pp.23-33.)在数学学科上,露丝发现教育券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公立学校对照组的要好,教育券学生的数学成绩每年要高出对照组1.5-2.4个百分点。(注:Cecilia Elena Rouse.Private School Vouche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An Evaluation of the 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R].NBER Working Paper No.5964.pp.23-33.)露丝指出, 她的研究结论仅是教育券学校的平均效果,并不是特指某一所教育券学校。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券学校都优于密尔沃基公立学校。

4、克利夫兰教育券的研究结论。除了密尔沃基研究外, 还有学者对克利夫兰教育券进行了研究。格林等人从克利夫兰55所教育券学校中选择了两所进行研究,发现两所教育券学校的学前到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考试中提高了5个百分点, 在数学上则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美国教师联盟的报告则指斥这一研究为“恶毒的愚弄”。(注:Viadero,Debra.Curriculum Beats Scores,Survey Finds[N].Education Week,1997-11-12:2.)认为测试时间有误,夸大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由州政府委托的由印第安那大学教授麦特卡夫(Kim.Metcalf)领导的一个小组,通过对94名三年级教育券学生和449名具有相同背景但在公立学校就读学生的比较, 发现三年级教育券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并不比公立学校学生好。(注:Walsh,Mark,Audit Criticizes Cleveland Voucher Program[N].Education Week,1998-4-15:4.)不过,麦特卡夫最新的研究发现,教育券学生三年级后在科学和语言上的成绩要好于公立学校学生。(注:Drury,Darrel W.Vouche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Policy Research Brief 1,2 (Summer 2000):1-4.)俄亥俄州教育部的一个研究小组在随机抽取了894名1998 年开始在幼儿园读书的教育券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进行比较后,发现教育券学生第一年级时,在数学、阅读和语言方面有明显优势,在第二年级春季,这一差距基本上消失,不过那些在三年中一直参加这一项目的教育券学生学业成绩要相对高些。(注:Ohi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hio Takes a National Lead in School Choice Study[EB/OL].ODE web site,2001,http://www.state.oh.us/comm./news/Sept2001-news.tm,2004-12-2.)

5、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其它研究。在上述研究外, 还有学者和研究机构从宗教学校、学生种族、学生毕业率等角度探讨了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大卫·菲戈(David.Figlio)和乔·斯通(Joe.Stone)分析了教育券学校和公立学校中8到12年级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注:David N.Figlio and Joe A.Stone.School Choic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Are Private Schools Really Better?[R].Madison: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overty,Discussion Paper 1141-97,September 1997.p.15.)他们的研究试图模拟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下的状况,从而分离不同类型学校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大卫·菲戈和乔·斯通认为,持券学生到宗教学校就读可能既没有积极影响,也没有消极影响。不过他们发现就读宗教学校的美国黑人学生和西班牙裔学生的学业成绩要高于在市区公立学校就读的同伴群体。菲戈和斯通认为非宗教私立学校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对低收入子女和当初学业成绩较低学生有积极的影响。菲戈和斯通提醒说,他们关于低收家庭低学业成绩学生的研究,其样本数很小,而且仅是模拟如果少量学生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可能发生的变化,因而建议在教育券的争论中应该小心地使用他们的结论。

还有学者对纽约、代顿和华盛顿的私立教育券项目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学校一年或二年的白人美国学生与公立学校控制组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而从公立学校转入的非裔美国学生比在控制组的非裔学生在一年后的阅读和数学综合测验中高出3.3百分点,在二年后的综合测验中,高出6.3个百分点。(注:Howell,W.G.,Wolf,P.J.,Peterson,P.E.,& Campbell,D.E(2001).Effects of school vouchers on student test scores[A].In P.E.Peterson,& D.E.Campbell (Eds.),Charters,vouchers,and public education[C]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pp.136-159.)兰德咨询公司(RAND Corporation)2001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 由私人基金资助的专门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小规模教育券试验,对在教育券学校学习一年或两年的非裔学生学业成绩与当地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可能有适度的积极影响。(注:J.L.Bast,H.J.Walberg.Can parents choose the best schools for their children.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4(23):438.)

格林(Jay P.Greene)对教育券学校高中生毕业率进行了研究。格林对密尔沃基1999年持教育券进入10所私立学校学习的学生的调查表明,四年后他们的高中毕业率为64%,而同期密尔沃基公立学校高中生毕业率约为36%。在全国范围内,城市高中的毕业率约为50%。(注:Sewell Chan.Study Bolsters Case For Tuition Vouchers[N].Washington Post,2004-9-29:12.)格林据此认为,教育券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成效在那些原来就读于学业成绩表现不彰的学校的低收家庭或少数民族家庭子女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教育券倡导者默(Terry M.Moe)认为格林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指出,目前参与密尔沃基教育券的私立学校约100所,仅抽取10 所学校作为样本可能存在偏差。默认为公立学校和教育券学生样本的选择对于决定教育券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注:Sewell Chan.Study Bolsters Case For Tuition Vouchers[N].Washington Post,2004-9-29:12.)而世纪基金会(the Century Foundation)的高级研究员理查(Richard D.Kahlenberg)认为这一研究结论并不意外, 因为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获得教育券得以进入私立学校,在那里,他们遇到的是学习动机较高的同辈群体以及经济富裕的家长们。他认为格林的研究报告并未回答教育券对留在公立学校学习的大多数学生的影响。(注:Sewell Chan.Study Bolsters Case For Tuition Vouchers[N].Washington Post,2004-9-29:12.)

上述研究表明,美国学者关于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美国总审计局(the U.S.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在研究了政府委托的评估小组和独立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后也指出,“在密尔沃基和克利夫兰,公共资金资助的教育券计划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已有研究并没提供一个权威的结论”。(注:Zehr,Mary Ann,Effect of Vouchers on Achievement Unclear,GAO Says[N].Education Week.October 10,2001:3.)

二、导致不同研究结论的原因分析

美国学者在教育券的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二是研究者不同的利益立场和价值观造成对研究结果的不同解读。

1、研究方法不同导致结论差异。 美国学者在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结论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研究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而不同的方法又都存在一些不足。

威特在其研究中没有控制未观察到的个体变量特征,其研究结论没有考虑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威特用来与教育券学生进行比较的对照组学生样本可能是一个非随机性的群体,不一定具有代表性。而威特在开展评估研究时,密尔沃基学区教育券学生数量还非常有限,样本代表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格林等人的研究也存在方法上的“硬伤”,如研究样本数量偏少,样本主要集中在三所有悠久的历史和声誉较好的私立学校。由于较大比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所私立学校中,样本缺乏代表性。除原始选择过程中的随机性问题外,其余的问题是由于将未获教育券学生作为对照组带来的,如每年仅有相对较少的申请者得不到教育券,许多未获教育券者在项目开展的第三年或第四年时从公立学校退学,加剧了样本不足问题。由于样本偏少,使估计结果受到一些过高或过低极端分数值的影响。

露丝的研究方法虽然弥补了格林研究中的样本代表性不足问题,但仍然存在选择性的偏差。第一,在其样本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学成绩;第二,露丝假定如果没有教育券项目,两组学生将以同样的速度改进其学业成绩。而实际情况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的学生其提高要快;第三,这一研究中没有包括学校规模、班级规模以及生均教育成本等学校变量。因此,现有的研究无法确定教育券学生和公立学校学生间的成绩差异是否可以归因于这些变量。

总的来说,美国学者的研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用来与教育券学生成绩进行比较的对照组各不相同,使研究结论缺乏比较的基础;用来分析的样本数量偏少,而且由于学生的流动和数据缺失,所有样本都存在“缩水”问题;所有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学校中诸多变量,如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同辈群体、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中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评估研究中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券学校内部教学过程,也无法解释由此带来的教育券学校和公立学校间以及教育券学校之间的差异。

2、不同利益诉求和价值观造成对结论的不同解读。除研究方法外, 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的另一个因素是,研究者和解读人不同的利益立场和价值观。由于辩论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上各执一端,使研究结论带有不同的利益色彩。在有关争论中,辩论的话题已超出了研究成果本身,辩论的主体也不再限于研究者之间,而是转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之间的对立。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评估报告,而是仅仅根据不同利益立场和不同的评估研究结论来判断教育券的成效,而对研究中共同认可的一些成效视而不见。对约翰·威特的研究的不同态度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场争论中,教育券反对者给约翰·威特的研究贴上了否定教育券计划的标签,但如果仔细阅读报告,就会发现他实际上肯定了教育券计划的一些积极效果。约翰·威特在其新近出版的书中指出,“教育券计划对那些世代生活在内城或贫民区的家长来说,是他们改善其子女教育的有效工具,如果教育券计划设计得当,对没有任何选择的家长来说,教育券为他们改善教育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选择”。(注:Jay P.Greene.A Survey of Results from Voucher Experiments:Where We Are and What We Know[R].Civic Report.2000-7-11:21.)

三、对中国推行教育券政策的启示

美国学者关于教育券与学业成绩关系的争论也为我国推行教育券政策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1、理性认识教育券在改进学业成绩上的作用。从美国已有的研究来看, 教育券在打破公立学校垄断、促进学校改革和提高教育效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外部性的教育改革策略,教育券与学业成绩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教育券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并不是一致的。从学校层面看,教育券可能在某些学校有作用,但在另外的学校却未必;从学生来看,可能能提高某些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对另外一部分学生不一定有效果。教育券能否提高学业成绩,取决于家庭、学生、学校内部改革以及教育券方案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我们在运用教育券政策时,不应将其简单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推行教育券政策时,需要对教育券背后的市场作用机理有所了解。教育券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的一种潜在假定,是教育券通过提高竞争对手的能力,将迫使公立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不断努力,教育质量将毫无疑问得到提高。而这种假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完全市场化的抽象模型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一些社会现实中的复杂因素,因此其结论仅具有参考意义,不应完全照搬。仅通过教育券这种市场化的力量并不一定能改进学校教育质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全面推行教育券,可能带来逆向选择的消极影响。对那些需要增加大量经费来提高教育质量以保证市场份额的学校来说,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不作改进,甚至是降低教学质量。尽管这类学校可能会失去一定市场份额,但其节省的用于改进教育质量的开支可能要远大于因失去份额带来的损失。在由众多公立学校形成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情形完全有可能出现。因此,我们在借鉴这一政策时,必须制定配套的政策来解决一些学校注册率和学业质量双双降低的问题。国外学者对教育券改进学业成绩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市场效率的观点,他们在赞颂市场力量各种可能性的时候,并没有深究这一政策给教育带来的真实和潜在的不平等。有学者对智利等国的研究已表明,大规模实施教育券会加剧教育分化。(注:加里·奥菲尔德.政策与平等:美国三十余年的教育改革[J].教育展望,1999(4):123.)由于教育券带来教育分层问题,公立学校中良好的同辈群体影响丧失,教育券在改进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公立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因此,我们在着眼于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券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制定配套措施,发挥教育券在促进学业成绩方面的积极作用。 教育券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其作用是多维的,要发挥教育券在提高学业成绩上的作用,预防或减少其负面效应,必须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教育券作为教育系统之外的一种改革力量,仅仅是学校改革的外因和催化剂,其作用在于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关乎学校教育质量的各项因素的综合配套改革。而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相应的转化机制。教育券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学校教育资源依旧匮乏、基本教育需求尚未满足的情况下,教育券很难发挥其促进学业成绩提高的作用。此外,教育券作用的发挥,还应该建立各种机制,关注教育券政策对象在信息和资源上的不对等问题,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倾斜。

3、建立必要的政策评估机制,对教育券政策成效进行跟踪研究。 美国教育券推行的范围和力度都相当有限,现有的这些教育券政策还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教育券试验的规模、参与学生人数、参与资格、可选择的学校都十分有限,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教育券试验的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打了折扣。简单移植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为此,我们在试行教育券政策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对教育券试验进行跟踪研究。同时,我们应借鉴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提高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估结论的有效性,不断发现和解决教育券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发展教育券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标签:;  ;  

教育券与学业成就--对美国相关研究的分析_美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