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233000
孔令凤 乔艳
[摘要] 目的:对口腔门诊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口腔科恐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恐惧心理原因、护理效果、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口腔门诊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来自多方面因素,经过针对性护理后,观察组在护理效果、满意度、焦虑和抑郁评分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口腔门诊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应给予综合性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口腔门诊;恐惧心理;护理
口腔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患者多因恐惧心理不愿意甚至拒绝到口腔科就诊,往往在疼痛难忍或者病牙给正常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时才选择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口腔科恐惧症的心理因素调节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口腔医学工作者重视的课题,对于口腔科就诊患者的恐惧心理行为进行科学的控制和心理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口腔科恐惧患者,对其恐惧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应对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口腔科恐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55±7.8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0.82±7.56)岁。其中根管治疗33例,牙周治疗40例,其他治疗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原因调查
护理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家庭背景以及心理恐惧等原因进行详细了解,使用温和的语气进行询问[1]。
1.2.2服务意识
医疗服务关系人的生命健康,需要高超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还应加强医务人员道德水平、人文知识、心理素质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真正从思想上理解口腔患者的就诊心理,达到最佳效果。
1.2.3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个体间的性格差异,我们根据患者职业、文化背景及性格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①口头宣教。这种方法适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化程度高的可用医学术语,文化程度低的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②书面方式。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及开办宣教栏等方式。③多媒体观看。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老人和孩子。通过DVD播放一些口腔基本知识和刷牙的基本方法。生动、形象的电视画面,可以让患者轻松、愉快地记忆健康知识。
1.2.4心理疏导
人人皆患者,人人皆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在治疗同时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言行,警示患者的周身情况,稳固我们在医患沟通中的主导地位,以便我们同患者之间进行整体病情的交流,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心。
1.2.5环境护理
清洁 、舒适的就医环境,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舒缓、优美的音乐,可以让患者分散注意力,暂时忘记恐惧。还可准备多种期刊和报纸,让患者在等候期间不寂寞;选择一些舒缓、轻松、愉快的音乐,可缓解患者高度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就医做好准备。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临床效果:显效:患者的所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无效:症状无任何变化,有的患者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一般满意20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焦虑评分为(75.85±8.65)分,抑郁评分为(80.73±7.12)分,观察组为(73.68±8.45)、(79.27±7.65)分;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评分为(61.25±5.15)分,抑郁评分为(66.13±5.53)分,观察组为(33.35±4.23)、(36.14±2.46)分;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科恐惧在临床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据调查显示,大约有60%~85%的患者有口腔科恐惧症。研究表明,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会对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影响,甚至会降低患者的预后。根据陈鲜棠[2]研究表明,导致出现口腔科恐惧的原因有:①患者过于担心手术治疗的效果;②疼痛带来的恐惧;③担心术后出现并发症;④担心费用过高;⑤担心医生操作出现失误。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恐惧,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调查组总有效率、总满意度、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口腔科恐惧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婉群,董敏杰,郭欣.优质护理在缓解口腔科恐惧患者不良情绪中的效果观察.临床医学工程,2013(1):102-103.
[2]陈鲜棠.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409-4410.
论文作者:孔令凤,,乔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患者论文; 口腔科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效果论文; 恐惧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