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内需的实质及其合理化界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界限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扩大内需的实质,分清扩大内需的合理化界限,以推动该项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我国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在世界技术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当前科学技术通过新的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的形成直接转变成生产力,这必然使原有产业在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减弱。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各国必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经济对策:或者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从而获得科学技术创造的新价值;或者加快原有产业的调整,扩大原有产业的规模,从而减少原有产业价值量下降的损失;或者加速原有产业的转移,从而避免科学技术价值转移的负效应。
根据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我国在注意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主要应以采取加快原有产业的调整和加速原有产业的转移策略为主。具体作法是通过扩大内需对原有产业进行调整和扩大,保持和扩大原有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就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实质并以此决定了扩大内需的合理界限。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合理化界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扩大内需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与这种形势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表现如下。
重复建设造成很多企业亏损。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重复生产也是低水平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低,如果不坚决制止重复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必将严重制约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
重复建设使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是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大多数重复建设项目的贷款来说,最终都会成为银行的呆帐贷款,从而形成银行的贷款损失风险。
此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危害,还表现在一是禁锢人们的创新思维,淡化人们的创新意识;二是挤占了大量资源,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物质条件的严重制约,从而使我国在以知识竞争为主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必须抓住两头,一头是坚决制止新的重复建设,一头是努力压缩过去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生产。为此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要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制止新的重复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努力压缩过去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防止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之前,建议用行政手段,停止一切一般加工项目的审批,并严格检查监督制度。同时,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投融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等。
提高金融机构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水平,防止新的重复建设。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信贷。因此要从根本上制止重复建设,需要切断其资金来源。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可行性论证工作,提高科学论证水平,将成为控制新的重复建设的重要一环。
积极压缩过去重复建设造成的重复生产,解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为根本解决重复生产问题,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淘汰一批落后的重复生产能力;二是提升一批重复生产能力的技术水平;三是转移一批重复生产能力,对虽然属于重复生产,但又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可以到国外发展加工贸易,搞“三来一补”。这样,既可以带动国内商品出口,增加贸易收汇,又能解决一部分过剩生产能力。
最后,还要注意解决好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非经济原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但产生的原因却并非全都是经济方面的。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搞短期行为。改变这种现象,固然离不开投融资体制改革,但还须配以政治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
二、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
当前,我国加大政府投资,为经济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但喜中有忧的是,投资结构却呈现出政府投资一马当先,民间投资万马不前的态势。截至1998年底,我国企业和个人存款余额合计高达8.6万亿元, 可形成我国投资总数的80%多,数额不可不谓庞大,但却迟迟难以启动。如果占投资总数不到20%的政府投资长期孤军深入,不能唤起占总量80%多的民间投资回应,甚至民间投资持续下降,将大大抵消政府投资效果,拉经济增长后腿。所以,由政府长期扮演投资人角色,承担投资风险,投资效率将愈来愈低。
为了使庞大的民间资金启动,当前应在投资意愿、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三个环节上下工夫,使相关法规配套,增强民间投资意愿。今年“两会”的修宪给非国有经济吃了一剂“长效定心丸”,但有关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具体法律法规还应到位。政府引导,明确民间投资方向,目前可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回报率较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由政府和民间一起投资,此举能减轻财政负担,更能让民间投资者凭借政府信用增强融资信心;还能使政府在若干年后顺利退出,从资产增值中得到更多的收入,投资到其他领域。电信、教育等行业也可以更多地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市场是民间个人投资的最大渠道。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公司经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还要精心办好证券投资基金,使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入市。
三、提高把消费性消费转变为生产性消费的能力
1998年中央银行三次降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幅还是高达17.1%。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必须从深层次认识人们消费障碍,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当前人们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消费难以尽快转变为生产性消费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障碍。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必须解决如何使消费性消费转变为生产性消费的问题,否则任何其它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措施都是难以奏效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同时适当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标准,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发展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
要加快改革的进度,特别要提高改革和政策的透明度,并且改革措施出台尽量不要太集中,以免人们负担过重,更加压缩即期消费。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人们的消费倾向。
为了提高把消费性消费转变为生产性消费的能力,还必须注意采取各种措施把潜在消费逐步变成现实消费。当前潜在需求难以转变为现实需求有以下表现。各种形式的高福利现象的存在,人们有钱也不愿花。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住宅消费。住宅是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但既然可以无偿或低价从政府或单位取得住房,人们当然不愿自己花钱去买商品房。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依然存在,使得人们有钱无法花。由于长期的经济短缺,一些部门和地区制定了不少限制消费或惩罚多消费、高消费的政策(如电、气等能源的消费方面),但现在出现了“过剩”,仍然沿袭这些政策,积极作用就变为负面作用了。高价格、乱收费,借垄断地位或行政权力揩消费者的“油”,使人们有钱舍不得花。我国的水、电、气、通(讯)等几乎都处于垄断地位,一些企业借此乱抬价、乱收费。旧的体制不改变,人们想花钱都不让花。基础设施不配套,人们有钱也不能花。产品的结构、质量、功能等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人们有钱无处花。产品供应结构性的矛盾,目前主要表现为与温饱需求水平相适应的许多产品过剩,与小康需求水平相适应的许多产品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从而导致人们“持币待购”。
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潜在消费是消费由潜在向现实转变的过渡区,如果引导得好,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生产者通过合理消费来获得使价值增值的能力,刺激消费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如果引导不好,潜在需求难以转变为现实需求,生产者就会失去通过合理消费来获得使价值增值的能力,刺激消费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刺激消费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当前要着重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快整体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尽快使潜在消费转变成现实消费。目前,虽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扩大消费问题,但还缺乏整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各个部门自行其事,往往造成事倍功半。如目前消费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一方面号召私人买房、买车;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未涨,房价、车价居高不下。1998年建行、工行相继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有关部门紧接着出台收取或提高占地费、牌照费、限制车辆行驶等规定,许多消费者欲购犹止。一些农村地区电压不稳、电费层层加码,即使买了家用电器,也只能当摆设。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商业售后服务欠佳,很多居民宁愿存钱,不敢买东西。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发展消费信贷是重要一环。制约消费信贷的,除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支出预期、消费观念外,最让银行不放心的还是向个人贷款,担心发生新的信贷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推广消费信贷,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此外,要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建立信用调查机构,依法收集、转让消费者信用信息,保护消费者信用隐私,确保消费者信用信息的真实、可靠,为银行扩大消费贷款业务提供可靠依据。
消费信贷还要选好信贷对象。当前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应认真按照“四重”(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发展战略来确定市场定位。在地区选择上,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条件好、居民收入高、金融法规健全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辖内的大中型城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在行业选择上,消费信贷业务重点应放在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行业,对家居装修、购买高档家电、旅游度假、教育助学等做试点探索;在产品方面,要努力开发出有市场基础的拳头产品;在客户选择方面,将重点放在经济收入稳定、综合素质好、法律意识强的消费者上,以此形成消费信贷的稳定客户群。
四、扩大内需必须和扩大出口相结合
当前,我国出口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走势近期难有大的改变。在开放型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出口的大幅下滑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出口的下降通常将伴随生产、投资和消费的成倍下降,抵消国家扩大内需各种政策的作用,对达到即期经济增长目标将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统一思想,澄清认识,克服困难,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重在帮助企业把机遇变为现实。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在宏观政策上扶持出口还有着一定的空间,与多数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应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其次,尽快完善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手段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和开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出口;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这包括加快赋予各类企业外贸经营权,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审批从宽、管理从严的新机制;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力保传统市场的同时,奋力开拓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改善外贸经营环境,依法打击走私、逃汇套汇、骗汇和骗退税等行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扩大出口,需要把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当前除了扩大机电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出口外,还应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重点扶持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和企业的竞争力,以推动整体出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