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谢琼

沅陵县人民医院 湖南沅陵 419600

【摘 要】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56例川崎病患儿的收治时间为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川崎病患儿,实验组28例川崎病患儿,对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川崎病患儿与实验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川崎病患儿与实验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的血小板变化差异不大(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实验组川崎病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川崎病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剂量;阿司匹林;川崎病;临床疗效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临床上尚未明确病因,有医者认为,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球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草莓舌,手足肿胀、发红、蜕皮,多形性红斑,淋巴结肿大,心动过速、收缩期杂音及持续性发热等[1],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肺血管炎、关节炎、面神经麻痹、急性脑病、黄疸、肠道出血、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等并发症的出现,严重的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临床中用于治疗川崎病的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因此,我院针对川崎病患儿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文。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56例川崎病患儿的收治时间为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实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川崎病患儿中男患儿与女患儿的比例为1.8∶1,川崎病患儿的年龄分布在1至12岁之间,患儿年龄的平均值为(6.13±2.74)岁;实验组28例川崎病患儿中男患儿与女患儿的比例为1.6∶1.2,川崎病患儿的年龄分布在1至11岁之间,患儿年龄的平均值为(6.10±2.68)岁。56例患儿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各项生化指标检验后均确诊为川崎病,排除严重心、肺、肾功能缺失患儿及严重药物过敏患儿。本次观察进行前,患儿家属对本次观察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对两组川崎病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后发现,p值大于0.05,统计学无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均需接受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常规等检查,对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按照30至50mg/(kg•d)的剂量进行服药,服用两周后,逐渐减量,连续服用60天;实验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按照3至5mg/(kg•d)的剂量进行服药,连续服用60天。治疗期间,可加用维生素E及潘生丁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肝功能受损等[2]。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将两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结果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X²检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属于计量资料,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川崎病患儿之间对比的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表示两组川崎病患儿之间对比的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存在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川崎病患儿与实验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的血小板数量差异不大(P>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但对照组川崎病患儿与实验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两组川崎病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川崎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称,川崎病可能与多种病原有关,主要包括链球菌、丙酸杆菌及逆转录病毒等,也有医者认为其与化学物品过敏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3],但均未得到医学上的证实。川崎病还会引起严重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影响了患儿的正常发育,因此,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患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使用较为频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主要适用于感冒、发热、神经痛关节痛、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牙痛、头痛、抗血栓、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等,阿司匹林应用于治疗川崎病过程中,不仅具有抗凝作用,还能有效减轻患儿的炎症表现[4]。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会抑制患儿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减弱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且川崎病患儿平均年龄较小、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大剂量服药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的出现[5]。本次观察,对28例川崎病患儿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后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大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效果相当,治疗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明显趋于正常,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从本次观察结果所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实验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与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两组川崎病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均趋于正常范围内,组间临床效果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川崎病患儿,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可知,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患儿血小板的数量,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痛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员聪敏.川崎病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6):874-875.

[2]郑远征,杜忠东.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预后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9):649-652.

[3]张晓梅,孙景辉.川崎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52-55.

[4]姜丹凤.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079-2080.

[5]王颂,王评,张静等.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1):124-125.

论文作者:谢琼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谢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