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克林顿政治生活的几种力量_政治论文

决定克林顿政治生活的几种力量_政治论文

决定克林顿政治生命的几股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力量论文,政治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8月17 日克林顿总统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与前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特别是独立检查官斯塔尔向众院司法委员会递交了指控克林顿犯有“作伪证”和“教唆作伪证”的调查报告,并公诸于众以后,原本已是错综复杂的美国政治“天象”更显得波诡云谲。人们都关注并猜测着克林顿的政治生命究竟能否维持,抑或还能维持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对与现阶段克林顿政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几组力量逐一作些考察,分析一下这几股力量在左右当前事态发展,乃至决定克林顿政治前途过程中的对局形势和影响变化。

国会:谁主沉浮?

克林顿的丑闻案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国内政治和党派斗争的色彩。发展到目前阶段,皆与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们为11月份的国会中期换届选举、乃至2000年的总统大选所做的政治战略考虑密不可分。克林顿本人的政治生涯业已逐渐脱离他个人控制的轨道,无可奈何地成了两党政治格斗的一个筹码。

克林顿曾在他连任后的第一年中,通过吸收共和党温和派的主张,扩大了共和党人对他的支持基础。但随着丑闻的公开,这一基础不复存在。共和党人在这场“战役”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完全从人格、政治可信度等方面击垮克林顿本人,根本削弱其执政能力,使其从一个“跛鸭总统”变成一个“瘫疾总统”;二是使克林顿的负面政治影响直接损害民主党议员在11月份的选举,并将丑闻阴影延续到2000年大选。在这一政治目标推动下,共和党人一方面绝不允许克林顿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尤其要防止克林顿利用民众对斯塔尔的反感情绪,把舆论的厌恶导向斯塔尔、乃至其背后的共和党人的企图。因此,当克林顿的律师们仍坚持克林顿有关与莱温斯基关系的发誓具有“法律上的正确性”时,共和党上下,从参院多数党主席洛特到众院共和党领袖金里奇都予以厉声痛斥。

同时,共和党人也不希望克林顿过早出局。因为丑闻案的提前收场会使他们丧失一个敲打对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还担心万一副总统戈尔临危受命,在剩下的任期里为本人赚足竞选的政治资本,会打乱共和党人2000年的大选计划。无疑,将民主党人的这次“急性政治溃疡”逐步拖成的“慢性炎症”最符合共和党人的利益。因此,共和党人将绳索套上克林顿的脖颈后,一直在寻找最佳时机才慢慢拉紧绳套。第一步是公布斯塔尔长达400多页的调查报告, 试探公众反应;随后共和党人利用在众院司法委员会的多数席位,决定9 月21日再公开克林顿在大陪审团的作证录像,并将在9月28日前决定是否提出弹劾听证的建议。 共和党人的每一次缩紧绳套,都是根据舆论、民意的变化及对手的反击策略而定,目前看来,收效颇大。

在共和党人的对面,民主党议员的处境极为尴尬。在丑闻案公开后的最初一个星期里,民主党议员,尤其是那些在11月份的选举中将遭到共和党候选人强力挑战的议员们纷纷出自“本能”地与克林顿拉开距离,像弗吉尼亚州的众议员詹姆斯·莫兰,纽约州的参议员丹尼尔·莫尼汉等都在全国性的电视传媒上露面,发表对克林顿的批评意见。其中对克林顿政治基础影响较大的是参议员李伯曼的“背叛”,他曾是克林顿长期的政治盟友。尽管民主党内的“弃克”风波随后有所缓解,但他们尚不清楚的是:对民主党候选人即将到来的竞选前途乃至团体的利益而言,克林顿的存在或出局究竟孰优孰劣。

对民主党人而言,当务之急是竭力阻止共和党人的“拖延战略”。因此,党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包括参众两院的少数党领袖达斯勒和吉普哈特,一方面告戒共和党人不要“扩大战火”;同时,针对克林顿本人对斯塔尔报告的反击,要求克林顿“住口”,不要在法律字眼上“玩花样”,目的是敦促克林顿早作妥协姿态,使丑闻案速战速决。民主党人的此举又使克林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他坚持自己在陪审团的誓言具有法律上的正确性,不但会继续遭受共和党人无休止的痛斥,势必延长危机的持续时间,而且来自党内的压力和不满也会与日俱增,于个人及团体政治前途不利;但如果承认发过假誓,则落下了刑事罪名,即便此番躲过弹劾一劫,也难保日后不受斯塔尔一伙的法律纠缠。归根到底:民主党人的被动局面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民主党内部对是否及时推出一名替代克林顿的政治领袖还没有形成共识。克林顿政治生命长短表面上似乎取决于共和党人的态度主张,但从实质上讲,民主党内部的政治考虑才是问题的关键。

民意:孰重孰轻?

美国总统的权力基础源于选民的授予,因此,历来总统对解读民意都不敢懈怠。克林顿总统在“顺应舆情”方面尤其兢兢业业,是一位被公认为“受民意测验和当前重要政治活动驱使”的政治领袖。克林顿的两度当选,是民意影响美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志;而他当选连任以来民意对其政策高度支持,即便在其“东窗事发”之后,民意对他的执政能力的肯定也从未低于60%,都同其多年来紧密跟踪民意指向有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尤其当处于政治危机和竞选期间,民意对政治领袖的权力基础、政策取向的影响力愈加不容忽视。

到目前为止,美国普通百姓对克林顿的评价基本稳定:受丑闻公开的影响,对克林顿个人品行的认可率已从年初的50%左右跌至20%,甚至更低,但对他作为总统的执政能力的肯定却一直保持在60%左右。 9月16日《纽约时报》会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的联合调查显示:民众对其工作能力的支持率仍在66%的高位上。对于后者,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明公众对克林顿第二任期以来的政绩普遍表示满意;二也流露出美国一般民众对由此可能产生的政局动荡的担心:担心既定的政策可能中断执行,担心股市的振荡、甚至经济形势的逆转对个人生活状况的不利影响。这突出地体现在美国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对克林顿的支持上,例如黑人、少数民族、妇女仍是目前克林顿的主要拥护者。民意的这种预期,加之对斯塔尔本人的厌恶和逆反心理,在相当程度上抵制了舆论领袖(传媒和政治精英)对克林顿政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对克林顿而言,当前民意的态度至少是对其坚持下去的一种鼓励和安慰。

当然,民意并不是一块坚实的整体,而是一些观点、态度的松散而复杂的结合,它同时具有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双重特征。根据《纽约时报》与CBS的调查:近58%的人不同意国会对总统举行弹劾听证的同时, 也有57%的人表示克林顿必须受到一定形式的惩戒,大多数人认为克林顿本人的品行是这场政治危机的源头。与事态明了前比较,公众对此事的认识取向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中可以作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首先只要民意对克林顿作为总统的支持率继续持目前的较高水平上,他的政治生命就还有延续的必要基础,即令对共和党的政策施加约束,也会增强民主党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政治信念。如果民意的支持率随事态发生逆转,从而扭转舆论及政治精英的判断,那么克林顿的权力基础就岌岌可危了。其次,民意同时也明白地显示:公众对克林顿生活不检点及在大陪审团前说谎的事实已形成共识,这就限制了克林顿在反击斯塔尔报告指控的政策回旋余地:如果他仍然以“法律上的正确性”为其发假誓作辩解,就极有可能突破民意为他设定的政策限制,导致民意的再次逆反,这是克林顿本人最不愿看到的。因此,随着民意压力的加强,克林顿已到了两难抉择的关键时刻。

传媒:何去何从?

在整个调查克林顿性丑闻案的过程中,美国的新闻媒体表面上一直扮演着客观反映事态发展的角色,处于独立的“第三者”位置。然而传媒的内在物质和外在环境制约又分明使它与克林顿保持着紧张的对峙关系。

由于美国传媒都是私人企业,逐利性很强,克林顿作为战后第二位年轻的总统,又身缠绯闻,很自然地会唤起传媒的猎奇和偷窥心态,对其私生活追踪报道乐此不疲。另一方面,自8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守势力的复兴与非主流的多元文化的对峙分裂加剧,并影响了传媒的价值取向。以“改良的自由派”面目出入政坛的克林顿一直处于尴尬位置;持保守主义观点的传媒对他抱有深刻的怀疑,而奉行自由主义观点的媒体也对克林顿折衷、多变的政策立场表示不满。可以说美国媒体总体上对克林顿“很不友好”。

自丑闻事态明朗化后,美国传媒对克林顿的报道几乎呈一边倒的鄙视和批评。媒体同时也认为斯塔尔报告过于“直露”,有辱斯文,但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大传媒指出斯塔尔之举事出有因,皆为克林顿百般抵赖所致。目前为止:媒体会同民意至少取得两点共识:一是克林顿品行不端;二是他已撒谎。如今传媒之间及其与民意的争论焦点在于:以上行径能否构成对克林顿的弹劾。

到目前为止:美国各地至少已有100 家报纸喊出“克林顿下台”呼声,其中包括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9 家地方性大报:包括从东部的《费城问讯报》,到西部的《西雅图时代报》,从北部的《底特律新闻报》,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纪事论坛报》,到南部《阿肯色民主主义者新闻报》,等等。最近,发行量居美国报业前茅的《今日美国》也加入“倒克队伍”。虽然全国性的传媒巨子,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尚没有公开打出“倒克”旗帜,但都点明克林顿已到了“被弹劾的边缘”。

就传媒的舆论导向对克林顿政治前途的影响而言,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传媒并不是舆论的全部,对克林顿的政治评价方面,民意目前有明显北离主流媒体导向的迹像;不过随着事态发展,特别是由于克林顿本人的政策态度是否会缩小民意与媒体的认识差距,尚有待观察。但传媒在“引导”民意反对克林顿方面已加快了步伐。第二,不能忽视地方性媒体对政治精英,尤其是国会两党议员的制约和影响。正值美国政治敏感期的中期换届选举时期,国会政治的“地方性”特征也最显著,议员们在忙于解读本选区民意时,无疑会更加关注当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取向,更留心倾听这些“小水坑里的传播界巨蛙”的声音。对克林顿总统来说,那些地方报纸要求其“下课”的呼声,有时真比那些正在观望的全国性大报的威力更大。

标签:;  ;  ;  ;  

决定克林顿政治生活的几种力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