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流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流通领域论文,程度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此文对我国商业流通业的改革历史、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商业、流通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商业流通 集约化经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主要是解决经济体制模式问题,而第二个转变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的问题。第一个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仍需继续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第二个转变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展不快,效果也不明显,需在中央方针指导下,花大力气方能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健全起来。
具体到流通领域,集约经营主要是指通过多种形式集中雄厚的资金和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对松散的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进入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轨道,通过科学先进的管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和机能。以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率的运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商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约束机制,效率低下,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不适应人民消费需求不断更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旧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划小核算单位。改变以基层商店为核算单位的做法,实行了以自然门店为核算单位,初步解决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
2.扩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初步具有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
3.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国有民营、实行“四开放”经营。使企业初步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
4.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股份公司制度的试点,试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产权制度等等。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定了,企业基本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主体。在流通领域形成了多成份,多渠道、多经营形式,少环节、城乡通开的开放式、网络状的流通格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发育迅速,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发展迅速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一个工商结合、商贸结合、国内与国际市场结合的流通体系正在形成。总的来看,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效果也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增长过猛,布局不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扩张的倾向。据统计仅北京市1995年底,就有营业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48家,目前在建的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场120座,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湖南、河南、河北、天津等省市也都有已经或正在兴建大型零售商厦。当然,我们说这些大型零售商场的建立,对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善购物环境等方面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但规模过大,数量增长过快,已经超出了目前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加上布局不合理,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市场定位趋同,而且装修高档、豪华,与当前人民的购买力水平尤其是工薪阶层,似有脱节之嫌。再加上中外合资的大型零售商场的建立,造成行业的效益低下,乃至亏损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2.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由于前边提到的划小核算单位,新发展的集体、个体商业规模小,造成我国商业的单体规模小(平均每个网点不到3人)。近年来虽然发展了一些连锁经营和企业集团,但总体规模也是小的,拥有的店铺少的几家,多的也只有30家,与国外几百家几千家,根本无法相比。这样形成了大系统小企业、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国有商业的整体优势。
3.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
由于高速度的规模扩张,加上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合营一起上,使我国零售商业人员增长很快,但从总体上来看人员素质较低,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都不高。比如天津12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员占总人数不足1%。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服务不规范,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更不懂如何策划,营销组合和选择目标市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会应用,仍停留在50年代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上,甚至以租代管,以包代管,引厂进店,费用高,效益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高度重视组织创新,增强自身的整体优势,从数量扩张、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由单兵裂变形态转向聚合形态的规模经营,以增强群体优势,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一、积极而稳妥地发展连锁经营,是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
连锁经营是指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中的若干同行业店铺,以共同进贷、分散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等形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或流通组织形式。现代意义上的连锁店发源于美国纽约,以后传入欧洲、日本,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连锁店在西方国家零售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在美国零售商业中已占据统治地位。连锁店这种组织形式传入我国,只是改革开放后近几年的事情。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对于提高我国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因而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选择。
连锁经营本质是把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原理应用于零售商业、实现商业活动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集中化、单纯化,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标。连锁经营与传统的商业组织形式相比,其基本特征是:(1)组织形式的联合化与标准化;(2)经营方式的一体化和专业化;(3)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具有的优势是:(1)批零合一的优势;(2)成本优势;(3)促销优势;(4)决策优势。因此,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
国际经验证明,连锁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一种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连锁经营适应并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工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关系。同时还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能够节约流通领域的社会劳动,降低流通成本。(3)连锁经营提高了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采用和推广现代化的流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技术设施、经营管理的现代化。(4)连锁经营网点多,辐射面广,市场占有率高,可以充分显示出规模效益。(5)连锁经营实现了统一采购、规范经营、集中广告、集中培训,把降低流通成本的好处让给消费者,赢得了顾客,赢得了信誉,提高了知名度。在我国推行连锁经营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对推进流通产业的改革、重组我国的流通体制;对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解决流通领域当前存在的矛盾;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主导作用,实现国家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零售商业具有发展连锁经营的优势:(1)经营管理体制相对集中,便于实现统一领导。(2)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较强的信贷能力和一支熟悉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3)有较先进的管理设施。(4)有较高的商誉和社会知名度。要使我国的连锁经营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适当引进少量国外连锁店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搞好。在起步阶段,要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明晰产权,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连锁;适当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保障连锁经营在我国健康、快速发展。
二、组建商业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也是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
商业企业集团是以公有制商业为主体,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以获取最大市场和最高效益为目的,以资产联合、资金融通和经济协作为纽带,有多个独立的企业在“自愿、互利、互补”的原则下,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多种经营功能、大型稳定的企业联合体。
企业集团的特征是:(1)由多个地位平等、自愿互利的法人企业组成。(2)组织机构具有多层次性。(3)集团成员间以资产为主要纽带相互连结、凝聚力强。(4)以组织流通为主要业务,实行多角化经营,具有多种功能。(5)以商业企业为龙头,向各行业渗透,具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6)集团内部实行科学管理,成员间责、权、利相一致,集权和分权相统一。
在国际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竞争激烈,资本集中迅速,商业企业集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日本1993年九大综合商社的销售额达8900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三井物产商社销售额达1634亿美元。在美国一批大型商业集团控制着批发额的65%。
在我国虽然中央一再提倡发展企业集团,但由于认识上、体制上、以及产权上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要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企业集团健康地发展起来。
目前在我国最适宜组建以大型批发或零售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把相关联的一批批发、零售企业连接起来,以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或者组建以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为核心的联合若干批发、零售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以发挥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或者在改革重组过程中,通过企业兼并、投资参股、资产授权经营或股份制等组合而成企业集团。
总之,通过组织形式上的集团化,优化流通力的配置,发挥出群体优势,扬长避短,协调购销,合理利用资源,获取规模效益。
三、通过多种形式重组商业总公司,也是进行组织创新,增强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的另一条途径
对于广大的中、小商业企业,尤其是农村的县级商业企业,本来分属于不同的公司,这些公司由于规模小,辐射面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式,束手无策,亏损严重。因而需要从组织形态上加以调整,通过竞争兼并、联合,或采取股份合作制加以改造,组建成工业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和饮食服务公司。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联合,或互相渗透、参股,组建成更大规模的商业总公司或集团公司。当然,这种聚合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不能靠行政撮合,而要依据“互利、互惠”原则组建。
四、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实现管理现代化
任何组织制度和经营形式的创新,只能为实现规模效益提供可能性,但要把它变为现实,还必须靠内功,靠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增强企业内在活力,才能真正实现集约化经营,否则,只能是图有其表。
1.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实现职工队伍,尤其是管理人员高素质化。流通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手工劳动占的比重大,因此,服务质量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职工队伍的素质高低。所以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就成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的日常工作,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辱与共的企业精神;通过岗位练兵和文化、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现,要靠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使用、提拔、晋级的管理办法。
2.实现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在当今的世界,提高效率和效益,不能靠原始的管理方法和单纯拼体力,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也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和巨大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组织劳动,组织商品流通,节约、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市场竞争,靠科技、靠管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和系列化。流通企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服务性,只有高质量的和胜人一筹的服务,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益。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差异逐步缩小,而只有服务可以成为活广告为企业带来附加价值。因此,企业要设法搞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使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技术互相配套,实现物质服务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大众化服务和差异性服务相结合;规范化服务和灵活性服务相结合,并使服务走向网络化。
总之,流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套进行,深化改革,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企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