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四川省叙永县实验小学 四川 泸州 646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2-042-0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叙永实验小学虽然是一所县级小学,但由于偏僻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人文条件,这里就读的学生来源复杂,良莠不齐,文明、礼仪、礼貌、礼节方面的道德素养尤其需要提高。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该将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作为己任,把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手,注重细节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我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在这方面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将这些年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择一二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1、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唯恐呵护不到位,捧在手里怕摔倒,含在嘴里怕化了。从而造就了孩子们不为父母着想,任性叛逆的性格。孟子说过:"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学生不尊重父母,必然不会尊重老师,不尊重其他的长辈,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个性,于国于家都是灾难。对此,我在学生进校之初就特别注意对他们进行孝敬父母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
(1)利用故事让学生明白道理。
我常跟学生讲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道理,知道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就提到过九岁黄香"冬暖被,夏驱蚊"孝敬父母的故事,我们虽然不必效仿黄香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学习黄香的细心体贴,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在父母下班回到家,给他们倒杯水;父母休息的时候,做事轻悄悄的,不打扰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给父母添麻烦;父母批评我们时虚心接受,学会反思并渐渐改掉自身缺点;不独占好吃的东西,和父母一起分享……做个懂事的孩子,避免出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2)利用主题班会感化。
作为班主任,班会课是育人的最佳舞台。上好一堂主题班会课,意义和取得的效果都是非比寻常的。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培养,我总是定期开展了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素养教育。
就培养孝敬父母的习惯来说,我就专门不定期地开展了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在家里孝顺父母的故事,反省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每年不定期的以此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孩子们在班会上一年比一年更踊跃,可说的事例越来越多,教室里的掌声也越来越热烈。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自豪感。
(3)利用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都有不服输心理,抓住这种心理,从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入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班的孔顺,是一个聪明活泼,学习不上心的男孩,时常犯一些违反班规校纪的小错误。但是,他又是一个特别细心、体贴、孝顺的孩子。有一次,他跟我请假,说这段时间不能来上晚自习了,问他原因也不说。后来,我跟他妈妈联系,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他们家周围常出现偷鸡贼,弄得人心惶惶的。他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孔顺怕母亲害怕,就主动请假回去陪母亲,晚上还一定要挨着母亲睡,怕有什么意外,好照顾母亲。我为这孩子的细心所感动,于是,我在班上以孔顺为孝敬父母的好榜样,要求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爱心。同学们都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孔顺腼腆的低下了头。从此孔顺渐渐变了,虽然学习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上课的眼神却专注了,我知道他在尽力。其他同学也从孔顺身上感受到他别样的一面,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相互学习看谁做得更好。
(4)细节提示
每到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等节日的前夕,我总要适时的提醒学生们:某某节要到了,你们准备跟你父母什么样的惊喜啊?
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不容易,每当我们的生日的时候,他们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为我们买这买那,而他们的生日呢?往往连自己都记不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生日你们都记下来了吗?你们准备怎样给父母过一个别样的生日呢?
假期到了,父母还在工作,你们是否打算在假期里帮父母减轻一些家务负担呢?……
在与家长的联系时,常常从家长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们的开心。总觉得孩子自从读中学以来,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可爱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同时又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非常注意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健康人格的教育。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我在课堂上延伸了三个问题:○1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他们为你的家庭做出了那些贡献?○2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为你的父母准备过生日礼物吗?○3你目前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把你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哪边倾斜得厉害?学生们在回答的过程中,我也看出了现在孩子对亲情的冷漠,对得到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要付出的爱却是一毛不拔。我知道,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于是,我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请将心得体会写下来。从学生们的作业中,我找到了感动,找到了感谢,找到了感恩。有个学生写道: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今天回去为爸爸捶背。我感觉到爸爸好瘦,背上的骨头硌我的手,我突然感觉到了爸爸的艰辛……。有的学生为妈妈洗头,从母亲的白发中感觉到岁月的流逝;有的学生从父母的惊喜反应中感觉到自己爱的吝啬……
再如:为了架起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我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大胆的说出来。同时读给父母听,或者拿给他们看,请父母将他们的感言写下来。在这次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说出了他们从未对父母说过的话,从父母们的感言中也感觉到他们的欣喜,感觉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理解父母了。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学生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校六年,不仅是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变化,连教他们的老师们也深有同感。每到节假日,老师们总能收到孩子们所发的信息,传达着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心里总是暖羊羊的,感到我必定的欣慰,坚定我当好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心更足了。
2、培养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咱们叙永县城正打造环境卫生模范县,近几年环境卫生大有改变,人们走在洁净的街道上,徜徉在美丽的休闲广场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现象常有发生。因此,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势在必行。但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
首先,让我们教室保持洁净。教室是我们的学习环境,我们每天在里面呆的时间是最多的,如果我们的教室能够随时保持干干净净,那我们学习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学习也就相对变得轻松。最初,我一天安排了四次卫生保洁:早上、课间操、中午、下午,每一次扫出的垃圾仍然很多,负责卫生的同学也很辛苦。看来这样是治标不治本啊,我跟同学们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要求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孩子们似有所悟,于是建立起相互监督的奖惩机制。教室里的垃圾明显减少了。每一次的保洁可保证在5分钟内完成,为学生们节约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每当走进洁净的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心情去变得异样的好,上起课来也更加带劲。
其次,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初中的学生还没有脱离孩子气,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还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就成了学生们模仿的对象。"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以身作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文明规范用语、不抽烟、不乱丢垃圾,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注重仪表,不穿奇装异服……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教师严格做好了,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表率。试想,如果我们具备了崇高的人格形象,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还会担心学生的道德教育吗?
我有一个习惯,看到果皮纸屑总会不由自主的弯下腰把它们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不管是校园里、教室走廊上、教室里,还是学生的座位旁,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这样做的榜样作用,但是后来我发现,当我要去捡这些垃圾时,总有学生抢先一步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再后来,能让我捡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我也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
第三,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班级的骨架管理形成了,细节管理便提上了日程。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班规校纪,但个别学生在没有老师、同学监督的情况下总爱不自觉的犯一些小错误,管不住自己,还缺乏保持良好习惯方面的意识。这就形成了:在教室里,教师的视线范围内能做到的事,在其他地方就不能做到了。可见,意识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了。于是,我便要求孩子们利用星期天,或者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文明现象和不文明现象,利用班会课或者课前五分钟来讲讲,并为之做评价,谈感想。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文明意识也越来越强。
那个星期六,我一早去学校,刚到楼梯口,就看见几个孩子拿着扫帚、撮箕急匆匆的跑下楼,我惊讶的问他们去干嘛,为首的孩子说:星期六校园里没有人保洁,我们去打扫一下,很快回来学习。看着孩子们的背影,我真的被感动了。看来,我的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以上只是我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两个特例,"窥一斑可知全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指良好的品德习惯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健康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处事习惯等,这些,我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都有所涉及。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培养人才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重视熏陶感染,重视潜移默化,重视细节教育,,注重实践,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只希望学生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好习惯伴随一生,收获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论文作者:王 林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父母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孩子论文; 学生们论文; 我在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