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字中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的字义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得来的,在这里有客观成分,也有包涵的特定的文化影响因素。但是汉字与汉字的文化主要反映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常见的汉字是根据词义方面来构造字形,力求达到形义统一的文字。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型和设计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等。
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
汉字是源于绘图显意的形义文字。分析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深的造字依据,从中可以窥视当时社会的原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明古代人在以形显义,创造汉字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切近的形体。
现在与钱币有联系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等。这些汉字的部首都是“贝”。古代时的“贝”相当于现在的钱,所以这些汉字都与货币有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的古代时期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由“贝”构成的汉字,既表明了它们与财富有联系,又无声地展现了古代货币一幕幕的演变史。
现在与祭祀有联系的汉字,像祝、福、神、禅、祖、祠、禝、祉、禳等。“礻”做部首可写成“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说明“示”表示日、月、星从天垂下,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观天象、察神事。甲骨文的象形字“示”,解释为古人崇拜的木柱或石柱。我们知道古人相信自然界的一切是由神来主宰的,他们有可能把某一件事物当作崇拜的对象,“木石崇拜”就是古人崇拜神灵的一种现象。我国古代人祭祀神灵,求天降福的习俗文化。
二、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意识
通过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窥视到古代汉民族的思想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姓”字以“女”为偏旁,说明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血统只与母亲有关,那时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而那些用“女”做偏旁的字,例如妄、奸、妖、妒、婪等,则表现了古代的某一段时间对女性的歧视。《孟子·告子上》里说“心之宫则思”,于是那些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汉字,“妇”字的繁体写成“婦”,右边是“扫帚”的“帚”字。古代人认为妇女要打扫房间,操持家务;男人在外开荒种地,打猎耕田。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直接地制约着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意蕴,这首先表现在汉字字形的观物取象上。古文字乃“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这种“依类象形”的方式昭示出汉字的前身,经历过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在古文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遗迹:或是直接描摩客体(甲骨文),或是以图形的组合见意(会意字)。隶变后的汉字,字形虽然褪去了古汉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其笔画形态中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象形表意的理据,且延续至今。究其原因,就是汉民族具象思维意识制约的结果。当今社会新造的一些形声字,根据它的意旁,不完全能够会意出它的意思,但从所有汉字的结构来审视,还是蕴蓄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的。
三、有些汉字的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
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桥”字,我们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如“袜”字,《说文》作“鹱”。《说文·韦部》“裁,足衣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的原因所在了。
四、新字产生和旧字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色的马叫做“弄”,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色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么多的专用字,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了。而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氢、氮、氯、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论文作者:徐晓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汉字论文; 汉民论文; 字形论文; 文化论文; 古代论文; 说文论文; 古代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