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特色小镇培育逻辑与规划策略论文_吴德敏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特色小镇是指以本地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提托,聚集各类发展要素的创新发展空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首先解释了发展特色小镇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包括产业聚集,空间交易费用,都市社会和以全球化资本生产为核心的相关城市理论逻辑。通过查阅文献和案例总结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和类型。最后结合前文所述的经济学原理,以永嘉县桥下镇玩具制造小镇为例,提出特色小镇多元协同空间组织发展模式的规划逻辑。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空间经济学;浙江

1.引言

特色小镇是指以本地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提托,聚集各类发展要素的创新发展空间。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集聚经济体,城镇上游和下游产业的紧密联系,带动了人口与经济的集聚,是鼓励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特色小镇的发展通过促进社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的聚集、生产劳动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关联企业的集聚, 促进知识和信息的融合与利用,进而有效推动组织、生产和技术的创新,最终提升区域整体的经济水平。本文从为什么发展特色小镇(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学原理)、什么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色小镇的类型)以及怎么规划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规划方式)三个方面,对特色小镇做了全面的梳理,希望可以为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和全国其他地域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发展特色小镇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解释

2.1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应,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学研究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理论的基本问题。马歇尔对于集聚是有利的给出了三个解释①地理集中的产业能培育专业化供应商。②同行业厂商的集聚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劳动力蓄水池,这样一来,如果劳动者所在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糟糕,他实业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时经营状况良好的厂商也更容易雇到劳动者。③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信息的传播。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心力来自于关联效应、厚实的市场、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来此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从关联效应、市场和知识溢出的角度,提高特色小镇的向心力,增强产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益,是进行特色小镇产业规划分析时的着力点。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就是,将小镇从产业集聚转型引导为产业融合最终走向产城融合的三生联合体。

2.2空间交易费用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发现在契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中,一些额外的支付是不可避免的。推广来看,交易成本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而传统的经济学,忽略了空间属性的思考,严重损伤了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直到克鲁格曼用D-S模型解决了垄断竞争结构中报酬递增难题后,经济学才真正第一次解决了空间问题。由于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存在地理分割,交易费用不能解释完全同质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等空间属性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的交易费用。空间交易费用即是将新经济地理学的冰山成本(运输成本)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的相互叠加的一种效果。

特色小镇大多位于城乡结合处。城郊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土地资源及人力资本,节约了建设特色小镇的费用。同时,特色小镇与大城市保持合理的区位。特色小镇与大城市的距离适中,能享受大城市的配套服务辐射又能避免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噪声污染等隐性生活成本,大城市对特色小镇具有空间溢出效益。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周围的“互联网+”特色小镇,与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空间良性互动。杭州市为特色小镇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减少特色小镇运行的空间交易费用。而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转移杭州市及周围地区的劳动力,减少杭州市的就业压力。特色小镇的区位选择必须遵从降低外生性空间交易成本的逻辑体系。

2.3都市社会和以全球化资本生产为核心的相关城市理论逻辑

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都市时代,这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变成了都市,传统的城市与乡村对立的关系已经转化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延续与拓展,呈现出现代都市社会的特征。经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后,以全球化资本生产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城市确立,知识经济与服务业开始兴起,城市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在此经济社会背景下,如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兴起,也出现了以全球消费主义及人力资本为逻辑的相关城市理论,如北美学长弗罗里达以生活质量或适境为核心的创意城市或消费城市理论。他们都已认识到21世纪以来全球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进入了都市社会时代,认知-文化型的创新创业经济或日常审美化的消费新经济成为新时期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而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吸引人力资本入驻的关键性因素。如何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特色小镇规划中要着重把握的方面。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内学者以“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来探索小城镇演变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构建、高速快速交通网络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诉求、社会消费需要升级等区域外部环境是推动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学者在对杭州市域范围内远郊小城镇的发展研究中发现,这些小城镇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属于大都市区域经济的重要节点,并提出近邻都市核心的小城镇使用“新城”发展模式,远郊小城镇采用“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由此可以构建出网络化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从浙江省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相关发展战略来看,注重大都市外围乡镇地带的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塑与升级,其理论实质就是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或资源基础优势,积极对接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大都市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重构传统等级分明的区域城镇体系,尽其所能提高美丽乡村、特色小城镇在新时期网络化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图1),从而推动浙江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图1:区域城镇结构的变化 图2:首批特色小镇涉及产业类型

3.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特征和类型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所涉及产业可以分为信息经济产业、健康产业、时尚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高端装备智造业、历史经典产业。首批特色小镇中旅游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特色小镇的中最常见的产业(图2)。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是“特而强”。参考文献中的对特色小镇的总结和浙江省特色小镇典型案例的产业形态、主导因素,将特色小镇分为文化创意型、互联网创新型、智造集聚型和特色旅游型。其中前两者一般位于大都市区近郊,依托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本优势,可以“无中生有”的衍生各类新兴产业。后两者一般地处边缘或偏远地区,依托地域出传统产业集聚优势或原始生态资源基础,推动传统小城镇的“再创业”,进而演变为新时期的创意或创新型的特色小镇。

表1:特色小镇的类型总结特征

文化创意型特色小镇依托传统城市社区的地块更新和转型升级,依托都市区资本控制、人力资源及生活环境优势,从而形成以资本运营、创新经济或符号消费为核心的新兴社区。互联网创新的特色小镇,依靠大型公司或企业、科研型院校以及各类研发机构或人才基地等,例如杭州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智造集聚型具有传统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优势,通过转型升级以新的产业形态面孔重新融入全球生产系统,同时更加注重社区生活环境的塑造,积极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与智力服务,从而形成不同于传统小城镇的专业化集聚经济特色社区。特色旅游型依托地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基础优势,在全球消费主义影响下积极营造良好的日常休憩、旅游、度假、运动等参与性社区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大都市居民进行就地消费,并被有创意地嵌入各种地域特色文化消费符号。这四种类型模式的差别来源在于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影响,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空间属性决定了它的社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的特色规划方案,合理有序的开发模式是特色小镇的成功的关键。

4.特色小镇规划逻辑——多元协同的空间组织发展模式

以上特色小镇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和发展类型的解读,特色小镇的产业规划和社会空间规划是决定特色小镇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规划应该有怎样的应对方法,下面以浙江的永嘉县玩具制造小镇的规划为例,举例分析。

4.1永嘉县桥下镇玩具制造小镇的基本情况

桥下镇位于永嘉县西南部,濒临瓯江,距离温州市区约24公里,距永嘉县上塘城区约12公里。基地位于桥下镇镇区的东南部,东北两侧紧邻山体边界,南临瓯江,内有金丽温高速、333省道穿越,距高速梅岙出入口约2公里,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占规划总用地的38%,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居住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与道路用地为主。其中工业用地位于西溪和小京溪岙西侧,规模已初具雏形,有永浪集团、立本集团、奇特乐集团、康龙世界游乐有限公司、永一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现状非建设用地占规划总用地的62%,主要为农林用地和水域。

基地内教玩具产业能级较低,缺乏创新研发和科学管理,产业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状态,并且各个产业处于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需要大大提升产业转型能力,且集聚效应不够突出,没有品牌化的产业集群优势。如何在产业转型要求下,协调与外部技术研发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是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4.2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分析和产业升级策略

(1)产业现状分析

1)桥下教玩具产品占全国游乐玩具市场主导地位。目前,永嘉县桥下镇现有浙江省唯一的教玩具专业市场——桥下教玩具市场,在全国各地设有1300个办事机构,产品占国内教玩具市场的60%以上,30%出口欧、美、中东、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并形成了多个区域性的品牌或荣誉称号。教玩具产业同时为桥下镇主导产业,2015年,桥下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28745.6万元,同比增长12.00%;其中教玩具类企业工业产值为156411.5万元,同比增长为13.27%,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8.39%。桥下镇共31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教玩具企业16家,泵阀企业6家,鞋业4家,服装业1家,其他产业企业4家。

2)教玩具行业为永嘉县第五大主要行业之一,但发展后劲不足。根据县统计局的《永嘉县2015年经济运行分析》,教玩具作为永嘉县五大主要行业之一,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3.1亿元,其行业规模位居第四。但是,与其它主要行业比较,教玩具规模明显偏小,不及鞋业、泵阀的1/4和服装业的1/2;也只占全县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015年为365.1亿元)的6.33%,对区域发展影响力相对较弱。

教玩具产业是近年来逆势快增长的行业,但发展后劲在减弱。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永嘉各行发展都趋于平稳期,而教玩具产业仍一枝独秀,2015年永嘉县教玩具行业增速达到12.65%,远远高于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6.81%的增速。但是,该行业存在土地紧缺日益紧张、中低端加工难以扭转、研发设计支撑薄弱等情况,未来时间将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3)现状教玩具产业链有待完善。①制造环节——基础较好。桥下镇教玩具企业490多家,从业人员逾15000多人,制造企业集聚规模明显。出现了永浪、奇特乐、凯奇、育才等一批中国驰名商品、省市著名商标和企业。但也面临土地限制、生态容量等制约,现有的发展方式亟需转变。②营销服务——体系完备作为从“以商带工”起步的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桥下镇形成了以推销员、直属销售、专业市场为主,网上销售、品牌加工为辅的网络体系。特色小镇规划范围内有以教玩具为特色西岙淘宝村。③研发设计——处于起步。桥下具有研发设计能力的教玩具企业较少,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企业正有序推进“机器换人”、“四换三名”等工作。由于受区域地理区位、城市环境等内外部各类因素综合影响,研发设计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④延伸服务——有待挖掘。桥下镇相关配套服务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发展相对较好的配送物流也是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围绕教玩具衍生的儿童游乐项目更是处于空白状态。这与永嘉县人口第一大镇情况不对称,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图3:永嘉县主要行业产值对比图 图4:桥下镇现状产业链情况

(2)产业转型路径

1)强化创意研发。注重教玩具与科技、文化创意、动漫影视等领域结合,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加工技术,积极参与教玩具产品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2)升级智能制造。借助区域外部创新资源,培育重点企业,搭建创业平台,构建产业研究发展中心,逐步形成创意设计集群。小镇的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集经营理念、创新发展路径、产业上下游联系等交流的空间,企业再次进行信息匹配,可以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空间交易费用。

图5:玩具研发-智造产业链

3)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电商网络、现代商贸、玩具展销等营销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时配套发展物流运输。

4)衍生休闲经济。以儿童娱乐为主题,培养儿童游乐一大新兴产业,衍生儿童餐饮、儿童住宿、儿童零售等产业。

依托“中国教玩具之都”区域品牌,以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延伸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产业链环节,推动教玩具智造集群化发展,衍生以儿童乐游为主体的休闲服务业,形成以儿童乐游为特色、教玩具智造为支撑、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

图6:玩具制造小镇产业转型方向示意图

4.3特色小镇的物质空间规划

根据永嘉的特色小镇产业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三点劣势,在规划中针对这些劣势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划提升措施。①产业拓展空间受限:桥下镇周边山坡地带生态敏感性较高,城镇生态基础无法承载过量的城镇开发活动,制约了桥下城镇建设、产业选择②研发设计环节亟待增强:桥下具有研发设计能力的教玩具企业较少,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或研发设计主要布局在外地。由于受区域地理区位、城市环境等内外部各类因素综合影响,研发设计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③产业配套服务层次较低:桥下镇域范围内缺少上规模、上档次的酒店、宾馆、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依托教玩具制造,相关配套服务也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发展相对较好的配送物流也是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1)产业空间结构:一带、三心、三区

①一带:时尚智造产业带。依托西湾山北部山体步行廊道以及相联系的园区道路,推进现有教玩具制造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教玩具智造、研发设计、创意策划、商业服务配套等产业,形成现代化时尚智造产业带。②三心:产业配套服务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市场营销服务中心③ 三区:教玩具综合智造片区、休闲旅游观光片区、商贸物流服务片区。

(2)产城融合的布局模式

分析了三种功能布局的模式,最终选择了发展效率和发展收益可以较为平衡的产居一体化布局的模式。村庄与工业区多功能相互嵌合的布局模式将居住、商业、文化、生态等多功能融合在村庄和工业区中间形成产居一体化布局,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发展。这种布局模式需要面对产业对其他功能的影响、现状村庄建设风貌、村民的用地住房改造意愿等现实性问题,也需要深度挖掘产业区的需求和村庄的文化景观特色,规划具有一定的挑战。依托西湾山景区优越的自然山水景观条件,打造玩具小镇中心绿窗,各功能板块沿西湾山东西两侧河流依次展开布置,总体呈核心引领,两翼齐飞的空间格局。

根据桥下镇总体规划,由于受限于自然地形条件,桥下镇区可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西溪河两侧,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规划区位于镇区南入口区域,镇区核心区与梅岙片区之间。

规划协调规划区西北侧镇区核心区,为特色小镇提供完备的医疗、教育、商业等大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依托金丽温高速出入口的交通优势,规划协调规划区东南侧梅岙片区,为小镇产业区提供更为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整个规划将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的组织串联了起来,降低的空间交易费用。将原有的玩具产业升级的同时,通过将日常审美化的消费空间置于小镇的中心,作为连个产业园区的联系纽带,加速了区域要素的流动,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合理有序,舒适宜人,创意活力的都市社会空间是吸引和留住人才资本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

4.4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模式

好的规划的方案的落实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模式的指引。虽然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综合效益好、特色鲜明的案例,但在第一论特色小镇考核过程中也有不少地方仍存在着投资相关性差、特色优势不鲜明等问题,用传统开发区模式办“特色小镇”的问题,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桥下镇的开发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参考。

(1)开发机制引导

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合作”的开发模式。政府的资源控制力、要素引导力和环境驾驭力是其他市场主体难以比拟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玩具智造服务需要的各类高端资源聚集;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政府投资(即桥下镇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特色小镇建设,共同参与玩具小镇的开发建设。

  

图13:“政府主导、市场合作”的开发模式

(2)运行平台搭建

采用“龙头企业带动、信息技术平台搭建、中小微企业为主体、行业推动”的小镇运作模式;搭建教玩具产业信息技术平台,整合区内众多玩具制造企业的研发机构资源,在运作模式上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头,中小微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组织推动的运作模式。

(3)管理机制创新

桥下政府设置专门指导小镇建设的管理办公室,特事特办。建立信息联动管理平台,实现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的统一业务协同平台,提升行政效率,加快项目实施的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

(4)公共政策保障

从永嘉县、桥下镇政府两个层面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整合优化政策资源,从特色服务和政策扶持激励两个方面建立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给予特色小镇建设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5)实施考核应对

针对省政府对特色小镇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制定土地开发利用、固定资产投入、具体项目的分期实施计划,并建立季度通报和年底考核的自查机制,确保玩具智造小镇顺利完成考核。

  

图14:小镇运作模式

5.小结

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逻辑重点在于将小镇的产业和空间布局相结合,最高效经济的进行发展,实现小城镇的帕累托改进。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模式的指引和多元合作的开发建设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空间交易费用。特色小镇内众创空间、小镇客厅能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满足不同成员之间对信息交流所需的空间属性。职住同镇减少通勤距离,实现产、城、人的高度融合。文化、旅游等空间属性为特色小镇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憩环境,是一种外部经济的体现。在区位、企业、社区、人员、政府、生态等各主体多元协同的作用下,通过对产权的有效界定及降低特色小镇的空间交易费用,使得特色小镇能够摆脱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缺陷,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在空间结构上,总体空间结构的划分要以产业发展为着眼点进行,通过镇区带动镇域发展,通过产业区带动镇区发展;产业用地布局要结构合理,布局集中;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重视环境卫生保护,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绿化水平;在产业布局上,企业集聚式发展在改变企业自身组织发展形势的同时,会极大地影响区域城镇发展的动力基础,使得企业形成与城镇发展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关系。提高特色小镇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水平,关键是要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经济主体所形成的城镇子系统的聚集不但能够降低对共同利益波动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够缓和其他地域空间对直接有关的产业施加负面的影响,同时有助于特色小镇经营者对各子系统进行自发扩展式秩序的协调。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中,首先要对小镇的产业做出详尽的优劣分析,分析出主导有特色的产业模式。然后采用产居一体化的布局模式,进行空间要素的组织。最后,要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合作”的开发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构建促进企业交流的信息平台,制定激励和扶持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实施考核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定保障,特色小镇的规划可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武前波,徐伟.新时期传统小城镇向特色小镇转型的理论逻辑[J].经济地理,2018,38(02):82-89.

[2]王志文,沈克印.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1):77-81.

[3]余波,潘晓栋,赵新宇.产业园区型特色小镇创建分析及对义乌云驿小镇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7(S2):235-239.

[4]邱璐轶.产业经济视角下特色小镇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10):31-33.

[5]李鹏举,崔大树.空间交易费用、产权配置与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基于浙江特色小镇的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6):10-17.

[6]华芳,陆建城.杭州特色小镇群体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7(03):78-84.

[7]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12-19.

[8]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32(12):57-62.

[9]樊城锋. 产业集聚基础上的特色小镇创建模式探索[D].南京农业大学,2016.

[10]王波.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编制思路与方法研究——以无锡禅意小镇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6(10):26-31.

[11]许益波,汪斌,杨琴.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经济师,2016(08):90-92.

[12]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32(07):123-127.

[13]蔡健,刘维超,张凌.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探索[J].规划师,2016,32(07):128-132.

论文作者:吴德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特色小镇培育逻辑与规划策略论文_吴德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