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区、华宁县三县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径流区土地总面积684904.5亩,人口约21.18万人。径流区群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多地少,加之径流区山高坡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抚仙湖流域环境承载力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抚仙湖径流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区域生态系统毁损,区域生态形式严峻,生态治理迫在眉睫。加强抚仙湖径流区生态治理,加快径流区植被恢复步伐,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抚仙湖径流区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进一步绿化城乡环境,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形象,实现建成“三区两城”和云南最美县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抚仙湖;径流区;植被恢复
一、基本情况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区、华宁县三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24°21′—24°38′,东经102°57′—103°49′之间,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珠江源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为158.9米,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总量的91.4%。
二、植被恢复的背景
2.1 区域生态形式严峻,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2.1.1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42.46%,且林分结构单一,有林地多为中幼林,天然林比例较低,还存在大面积的低产低效林,森林生态效益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据《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抚仙湖流域三个县水土流失面积1188.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5%,其中:轻度面积762.2 km2;中度面积404 km2,强度面积22.2 km2,占总面积的30.94%,年进入抚仙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区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2.1.2面源污染突出
抚仙湖流域群山环抱,周围湖积平原狭窄,流域内农村人口分布和农业生产生活集中在湖滨2km的范围内;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大肥大水问题严重,农作物种植多以污染大的作物为主,加之距离湖泊近,污染物极易入湖;新发展的旅游设施大多环湖边布局,沿湖岸建设,且以粗放型旅游产业为主,污染物的处理处置还未落到实处。
2.1.3生态环境脆弱
径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42.46%,且林分结构单一,有林地多为中幼林,天然林比例较低,还存在大面积的低产低效林,森林生态效益低。径流区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径流区群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多地少,垦荒严重,大量面山林地和湖滩湿地基本被围垦,加之径流区多山高坡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抚仙湖流域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抚仙湖径流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生态系统毁损,环境压力增大,对生物多样性也形成威胁。另外,长期以来,岩溶地区人口不断增多,群众为了生存,部分毁林开垦,过度樵采,致使有限而宝贵的岩溶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千百的来形成的岩溶薄土因雨水冲刷而流失,导致了石漠化目前仍以5%—10%的速度扩展,石漠化趋势没有根本得到遏制,生态破坏及水资源污染也持续严重,直接影响到抚仙湖水资源的质量及安全。2002年抚仙湖水质一度下降为Ⅱ类,滇中地区生态安全告急,抚仙湖脆弱的生态系统急需恢复和重建,区域生态形式严峻,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植被恢复的必要性
是保护抚仙湖的重要途径。抚仙湖是全国第二大深淡水湖,也是国家重要的后备水资源,保护好抚仙湖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加强抚仙湖径流区生态治理,加大径流区造林绿化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抚仙湖径流区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乡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和提升重点地区水生态安全的的基本要求。
四、植被恢复的措施
4.1实施土地休耕轮作。
抚仙湖径流区内的10.35万亩耕地包括耕地4.05万亩和石漠化区耕地6.30万亩,全部实施实施土地流转。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土地墒情有计划的实施休耕和轮作,对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的区域实施3-5年为一周期的休耕。对环境承载稍大的地区可实施水旱轮作,可种植荷花,水稻、蓝莓、香根草、食用玫瑰等作物,转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种植习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尽量的减少农事活动,减少因农民生产生活给抚仙湖水体造成的污染。
4.2加快湿地建设和恢复
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土地全部通过土地流转建设成为湖滨缓冲带,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合抚仙湖全域旅游规划,充分体现与人的共生关系,以创造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线。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应以适生性强、抗逆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引进外地植物品种,同时也要注重体现植物多样性,从而完善植物群落。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整体完美性。
4.3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
抚仙湖径流区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据《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抚仙湖流域三个县水土流失面积1188.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5%,年进入抚仙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t,水土流失严重。针对上述情况,径流区植被恢复必须加大对石漠化土地的治理力度,根据耕地的坡度和石漠化程度采取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对耕地进行植树造林,可采用林药,林草,林花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植被,提高径流区植被覆盖率。对河谷进行工程治理,堵住泥沙减少流入湖内。
4.4加快低效林改造步伐。
径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且林分结构单一,存在大面积的低产低效林,森林生态效益低。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改造为主、培育与保护相结合、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对针叶纯林可采取抽针补阔、间针育阔等方法改造调整。对残次林、低灌林,林分内有符合培育目标的树种幼树幼苗的林分采取封禁育林,对自然更新有障碍的残次林、劣质林、低灌林、树种不适林、病虫危害林、衰退过熟林实施更新改造。通过对径流区内低效林的改造可以改善林分的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径流区植被恢复。
4.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力度
径流区森林植被林分结构单一,有林地多为人工林,天然林比例低,纯林比重大。近年来径流区绿化项目的增多,大量的引进外来树种种植,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的途径,增加了径流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风险。应加强对外来树木的检疫力度,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径流区,加大对径流区内森林植被的管控和防治力度,杜绝发生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为径流区植被恢复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结论:经过植被恢复项目的实施,将使径流区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并不断演替,促进局部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抚仙湖形象,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林利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径流论文; 植被论文; 林分论文; 生态论文; 流域论文; 土地论文; 岩溶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