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研究论文_杨士慧 李中玉

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研究论文_杨士慧 李中玉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临沂分行,山东省 临沂市276000)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传导渠道是基于大规模爆发的实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主题也来源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丰富了金融摩擦理论,深化了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货币政策;风险传导;策略

前言

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为实现某种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调节货币供给量、货币流动性等措施,达到调控微观经济组织而最终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风险承担行为

风险承担(risk-takingbehavior)行为是一种风险偏好选择,是商业银行股东、董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监管者等决策主体风险偏好的具体表现。从风险承担行为的定义来看,风险承担行为属于主观范畴,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现代化经营企业,往往并不能由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由商业银行股东、董事、管理层等经营主体共同博弈的结果,特别是总体风险偏好、目标风险等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该影响机制存在内在的客观规律。商业银行决策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监管机构等人员,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利益以及责任等因素出发,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从而做出不同的风险行为的选择,而不同决策主体博弈的最后结果就是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表现。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可以将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冒险型银行、稳健型银行和保守型银行。冒险型银行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倾向于高风险投资,他们风险承担水平一般较高,在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的同时,冒险型银行的风险补偿却下降。稳健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较为适度,此类银行对于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会要求相应的风险补偿,可以客观的评价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保守型银行最为审慎,风险承担水平也比较小,此类银行一般从事低风险业务,并且获取相应的低利润水平,并且对风险较为敏感,风险补偿一般会大于风险水平的增加。虽然保守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比较低,但经营过于保守,不利于技术进步,也很难满足股东对资本高收益期望,与此相对应的是,冒险型银行却会造成商业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为银行危机埋下发展隐患,这两种类型的模式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于稳健性银行,由于采取适度恰当的风险承担水平,并选择与风险相匹配的风险补偿,不仅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了收益最大化,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最早由Borio和Zhu于2008年提出,以揭示低利率环境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内在关系。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主要有几种不同的作用机理。第一是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效应。在该效应下,利率的降低提高了资产与抵押品的价值,从而扩大了银行收入,使其风险敏感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预算得以释放并激发其风险承担。Adrian和Shin(2010)认为该效应与资产负债表渠道相类似,但前者更专注于扩大机制。即利率降低时借款方的净值提升,不断激发其承担债务并扩大投资的意愿,进一步刺激资产价格的上升,促使新一轮的净值提升与投资行为。从这一效应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是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强化版”。第二是利益搜寻效应。在该效应下,低利率环境引起风险项目的数量增加,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短期低利率和粘性回报率之间的关系。这种“粘性”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心理预期或行为导向,即在低利率的环境下,较低的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意味着投资无风险资产的补偿较低,于是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的意愿增强。同样,低利率环境通常会缩小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进一步刺激银行进行利益搜寻。需要注意的是,银行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低利率驱动的逆向选择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更激烈的业务竞争与信贷扩张。因此,银行可能会不断放宽贷款标准,增加风险承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是央行沟通政策和反应函数效应,该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如果货币政策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则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银行的风险预算得以释放,增加其风险承担;二是如果央行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面对威胁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冲击形成一致性预期时,市场参与者往往会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事实上,这是一种隐性的低利率承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比如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共同关注的低利率预期。第四是习惯形成路径效应。这一机制源于资产定价模型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预测信用利差。比如,代理商在经济扩张时期风险厌恶程度较高,这是因为其业务水平逐渐恢复,风险承担意愿降低。同理,当经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低利率环境,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可能保持乐观。Apel和Clauessen(2012)指出,当经济主体持有较多存在信用风险的资产时,会要求相应的风险补偿以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3建议

3.1、第一个是银行与企业间直接的信贷渠道。例如,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能使银行减少贷款供给,从而增加了那些依赖于银行信贷的借款人的资金成本。其内涵的原理在于,银行不能在Modigliani-Miller(米勒一莫迪利安尼)模型的无摩擦条件下吸收足够的资金来弥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造成的流动性短缺。同时,一些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不能找到银行贷款的完美替代品,因此,由货币政策引起的银行信贷供给变化也会对非金融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周期的第二个渠道是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例如提高短期利率会降低银行净值,并减少融资的流动性,从而对银行贷款产生负面影响,引起银行贷款总量的显著波动。同时,货币政策紧缩也加剧了小企业在库存和投资决策中的流动性约束,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弱了小企业的信誉度,进而减弱它们筹集任何外部资金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银行贷款。

3.2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负效应

不论是货币渠道、信贷渠道还是利率渠道,建议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适时修订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和口径,客观反映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将银行同业业务引起的期限错配和因资产管理链条不断拉长而产生的风险转移、监管套利等纳入货币政策的监管框架,丰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更加关注数量型工具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价格型货币工具,科学选定政策工具组合,精准发力,定向微调,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银行同业业务监管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协议Ⅲ最新变化,不断修订完善金融机构的会计处理方法,规范同业、理财等创新业务的会计处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管理,优化中长期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鼓励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动“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的转变。不断完善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工作框架,丰富维护金融稳定手段,加强跨市场金融监管,从顶层设计上实现金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结束语

在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中,银行向来被认为上传下达的角色,而非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主动担者,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传导渠道或者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

参考文献

[1]李菁,梁俊.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业风险承担渠道时变特征研究—基于TVP-SV-VAR模型的检验[J].上海金融,2015,(10):12-18.

[2]刘晓欣,王飞.中国微观银行特征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检验—基于我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9):75-88.

论文作者:杨士慧 李中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研究论文_杨士慧 李中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