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红
贵州省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一科---邮编:564100--电话:189 8494 5353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本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塞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入院后各时间段的血压水平,观察分析患者入院1周后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护理方法。结果. 患者入院后首次测量血压测量73例(91.2%)患者血压增高,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收缩压相比其他患者明显较高(P<0.05)。首次测量的血压水平为最高值,入院后血压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其中6例患者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且入院后血压不见下降,均给以降血压治疗。腔隙性梗死类型患者的收缩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类型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患者(P<0.05),循环型梗死患者的收缩压相比其他类型患者明显较低(P<0.05)。结论. 脑梗塞患者急性发作期血压明显升高,经治疗和护理后可恢复正常水平;药物史、疾病类型、发病原因等是影响血压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本研究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本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塞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相关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本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塞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56.5±5.5岁。其中27例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31例患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6例患者为小动脉硬化和腔隙性脑梗死型,6例为其他;腔隙性梗死32例,前循环型梗死18例,后循环型梗死16例,完全前循环型梗死14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于24小时内入院,发病期均未进行血压干预,患者首测测量收缩压均在160mmHg以上,舒张压均在90mmHg以上。排除持续使用降压治疗者、短暂性脑缺血者、脑部肿瘤者。
1.2方法
1.2.1血压测量
测量患者的右侧上肢肱动脉血压,观察患者入院后7d内的血压变化。入院时测量的血压为患者首次测量到的血压,患者入院后前3d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血压,患者入院后4d每隔8h测量一次血压。
1.2.2护理
①病情监测:入院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特征变化,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心率、脉搏变化以及意识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心理护理: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群,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再加上脑梗死可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大部分急性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排解心里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呼吸道护理:有必要时可给予吸氧治疗,并协助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和口腔清洁,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④健康宣传: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意识到早期护理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方案。将健康宣传相关内容张订成册,交予患者家属保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入院后首次测量73例(91.2%)患者血压明显升高,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收缩压(198±31mmHg)相比其他患者(166±24mmHg)明显较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后首次测量的血压水平为最高值,入院后血压逐渐下降,数天后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其中6例患者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且入院后血压不见下降,均给以降血压治疗。从疾病类型方面分析,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差异明显,其中腔隙性梗死类型患者的收缩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类型患者的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原因和范围方面分析,循环型梗死患者的收缩压相比其他类型患者明显较低(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和实践显示,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普遍存在血压升高的情况,可见高血压与脑梗死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高血压不仅仅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同时与急性期脑梗死致死有着重要关系[1]。高血压引发急性脑梗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高血压导致毛细血管受损,进而诱发微循环障碍,最终可发展成为脑梗死;另一方面是长期高血压可刺激患者血管内壁,导致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引发炎性反应,严重损害血管,最终发展成出血性梗死[2-3。所以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入院后首次测量73例(91.2%)患者血压增高,可见脑梗塞患者急性期患者血压升高现象的普遍性。一般学者认为,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数小时或者数天后可以自发下降,避免使用钙拮抗剂和其他降压药物,以免减少脑灌注。大多数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给予抗高血压药物,除非血压特别高。如果使用降压药物,应首选口服降压药物,即使给予降压治疗,也要缓慢进行,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
患者入院后首次测量的血压水平为最高值,入院后血压逐渐下降,数天后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患者梗死区域供血得到调整后通过有效护理可自行恢复到正常水平,除非是血压水平过高者、伴有心肌缺血者、使用溶栓治疗者、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均不建议给以降压治疗。
有无药物史、不同疾病类型、发病范围患者的收缩压水平明显不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药物史、疾病类型、发病范围等因素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应将各种情况作为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方案。脑梗塞患者急性期患者的护理需要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宣导等,通过对患者的巡视、监测和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异常变化,并采用有效措施抢救,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乾燕.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1:172.
[2]杨晓燕,姚键,刘国超.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206-208.
[3]曹雪. 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326-327.
论文作者:邓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患者论文; 血压论文; 收缩压论文; 测量论文; 首次论文; 类型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