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池在“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论文_李嘉杰

调节池在“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论文_李嘉杰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分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调节池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内涝状况,完善城市建设规划,“海绵城市”的应用意义重大。但是,我国“海绵城市”在给排水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以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调节池;排水设计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尤其是排水基础设施方面,问题表现的特别突出,一旦遇到暴雨或者连续降水,城市将变成一片汪洋大海。这不仅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建设“海绵城市”,有效改善城市的排水,而且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让城市有海绵那样的弹性,能在下雨时吸附水分,进行一系列的净化,然后,对水资源储蓄,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这是一种有效增强城市环境适应能力和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反应能力的方法。

二、“海绵城市”的系统构建

(一)“海绵城市”构建整体(绿色、灰色、蓝色海绵设施相结合)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

5年一遇内的降雨通过源头净化滞留、中途传输渗透及末端储存利用三个阶段达到控制径流目的。实现上述目标主要通过绿色屋顶、高位花坛、石笼、渗水铺装透水砼/沥青、植草沟、旱溪、渗管/井、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透塘、调节池、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和手段实现。

2.常规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系统

对于5年一遇以上50年一遇以下的降雨,主要通过上述2个雨水系统进行处理。常规雨水系统通过海绵型传输系统、海绵型净化排放系统达到解决径流总量控制。主要通过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环保雨水口、检查井、雨水管渠、生态排放口、生态驳岸、人工湿地、沉水植物毯生态浮岛等措施实现常规海绵传输系统及排放。超标雨水系统通过超标排放通道、强排设施实现对城市的防护,主要通过泄洪管渠、行泄通道、削峰调蓄设施、总量调蓄设施、闸坝、强排泵站实施对超标雨水的排放。

3.海绵智慧管控系统

海绵除了基础建设外,管理监控是控制降水达最大利用及最小影响的一项比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实现对雨水的管控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几时的在线平台,实时进行数据监控、风险预报、管控分析、统筹调配、应急处理。

构建了以上三部分,方可有效的达到削减径流总量、减少峰值流量、控制径流污染、加强雨水利用、减轻洪涝灾害,达到海绵城市的高效运行管理。

(二)“海绵城市”难点

1.自然环境

在气候环境方面,南方许多城市的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尤其是每年的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节,持续不断的连续性降水,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吸纳和储蓄的水量控制要求比较高,是一项新的挑战。

地理环境方面,最应该堪忧的是地势比较低洼的城市,低洼的地势不利于排水。因此,在这些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对排水和蓄水设计必须加强。

2.资金筹措

海绵城市创建所需资金量庞大,且项目多样,涉及建筑红线内不同投资主体、可经营的公共项目、不可经营的公共项目。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进行推动,是不可持续的,也会导致创建工作难以为继。

必须在后续工作中,正视风险,加强规划引领,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3.技术难点

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理念、新技术,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之际,必须尊重本地水文、气象条件,与城市发展态势相结合,选择适于自身城市特点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成熟技术措施。否则,由于技术的本土化不够彻底、无先例可循等原因,难免会出现“复制走样”的技术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此以外,也需加强技术把关和研发,避免各类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问题,可能有:①雨水收集回用管道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的混接;②特殊污染源地区雨水入渗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问题;③低影响开发设施管道与污水管道的混接问题;④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问题;⑤雨水入渗设施对建筑物基础、路基的影响;⑥雨水调蓄、滞留设施内雨水的水质保障问题等。

4.建设和运营维护难点

海绵城市建设、维护管理同传统给排水设施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缺少专业的施工、运营维护队伍,很容易导致前期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走样,远远达不到设计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专项监理和指导以及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加强风险管控,使各类设施实现较好的效果,避免因“一哄而上”等现象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天然调蓄池及人工调节池在“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策略

(一)调节池

雨水调节池是用来暂时停蓄雨水径流洪峰流量的蓄水池,由于雨水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带有洪峰性质,而其最大径流量历时又很短,因此,用雨水调节池来调节雨水流量,可减少调节池校友沟系的管径和下游雨水的出水量,降低水泵功率,从而降低整个雨水管道的造价。现特别多利用天然地形(如洼地、池塘等)情况较多,但实践中利用天然地形进行调节亦出现较多问题。

1.为了达到设计调节水量,需对天然池塘和洼地进行改造(常见手段为加深池塘深度),影响原有植被生态系统。

2.部分合流管道的污染物流入池塘,超过池塘自净能力后影响原有生态系统及周边景观。

3.调节水量难以测算及控制,大型天然蓄水池与地下水连通后排水水面线计算难度加大。

(二)加强给排水设计的整体性

1.加大技术研究

在借鉴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引进外国技术,加大水力模型和给排水设计研究,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形成一套自己的设计思路,运用在城市基础建设中。

2.天然调节池和人工调节池结合实施

以人工调节池为主,作为工程系统的保障;天然调节池为辅助补充,为海绵系统的补充,相互结合。长春一在建海绵项目为例,在天然池塘底建一人工调节池,有机结合后解决了用地、水量难以控制、及初雨污染等问题。

3.培养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必须打造一批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推动城市建设发展。

(三)改进技术,增强环境的适应性

1.适应自然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降水量,特别是历史最大降水量,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和蓄水安全。

2.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海绵城市”的资金投入,确保给排水设计有充足的的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实现海绵城市和给排水工程整体性的科学设计。

3.适当调整用地

虽然原有用地限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改建,使用地满足工程建设。对于那些已有的内涝地方,可以进行调整改建,增加建设调节池;对于无法满足蓄水条件的道路,可以增加挡水设计,使水流进入下水道蓄水系统中。

(四)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环保理念

1.选择环保型建筑材料

“海绵城市”倡导的是生态和环保理念,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优先考虑环保型材料。环保型材料的应用,不仅仅迎合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而且保证了净化过程中水的的品质,有利于市民的用水安全。

结束语:“海绵城市”建设,不但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建设,实现了环境与人的和谐相处,也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排水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我们要加强区域降雨系统和给排水设计的整体性、改进技术,增强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环保理念等措施,不断促进“海绵城市”这一生态环保工程项目的推广,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浦华友,方延勇.“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1:15-16.

[2]谈旭辉.“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7,11:119-120.

论文作者:李嘉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调节池在“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论文_李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