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求真务实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同时这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一、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之际,胡锦涛突出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他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又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关键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1]他还揭示了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三个根本”: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1]这“四求四务”和“三个根本”,赋予求真务实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把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观念提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胡锦涛提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对于全党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首先,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使我们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通了起来。其次,在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上,提出“四求四务”要求,使我们把正确认识国情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建党宗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贯通了起来。再次,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上,确立了求真务实的“三个根本”的原则,使我们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各个方面贯通了起来。可以说,胡锦涛提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对于加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整合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强调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对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既要求真,又要务实。如果说实事求是作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的话,那么,将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其所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时强调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突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感和实践精神。胡锦涛指出:“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为推进事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很多事情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追根寻源,重要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做到求真务实。”[1]所以他强调: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倡导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之所以重要,还在于通过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艰苦奋斗既是党的先进性在主观世界的体现,又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当前,我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社会各领域发展迅速,在大好形势下,一些人淡忘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讲究高消费,追求超豪华,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攀比指标、盲目发展的势头。为此,胡锦涛在向全党提出牢记“两个务必”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求真务实,要求全党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这对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的社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

根据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标和任务,为全党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对于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发生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们党的社会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进行不断更新紧密相联的。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第一次根本性变革,这次革新使我们党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使我国社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根本性的革新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确立了搞市场经济的政治理论,从而使我国社会走上了与现代世界接轨的道路。现在我们党在社会发展观上,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从传统观念向科学发展观转变,使我们党的社会发展理念实现了第三次重大的更新。诚如温家宝所说:“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总结和反思建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也是我们党在积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社会发展理念中产生的。

首先,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第二,这个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国家的人民,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是指全国的人民,不论是在城市的人,还是在农村的人;人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它还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给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其次,在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上,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过去的“以斗争求发展”到“在和谐中谋发展”的转变。以前我们讲到发展,总是与人的努力奋斗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传统的哲学、经济学教科书中,长期沿用的“生产力”的定义就是“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无论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还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当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来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就是格外强调“和谐”,要求我们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及对和谐的追求来看待、处理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对于政治生活,十六大强调要建立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十六大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我国今后的奋斗目标,十六大确定的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对于改革的发展进程,十六大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对外交往原则上,十六大也提出了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的要求;对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六大强调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和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题中之义。十六大这些说法的变化,是世界观方法论上具有哲学意义的重大转变。现在我们党又把这种世界观方法论上的重大变化,用科学发展观表述了出来,确立了和谐、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使它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新的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认识飞跃。

再次,在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过去的“讲大跃进、讲大发展”向“讲适度发展、讲可持续发展”转变。我们以往的政治观念,把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认识;现在人们也往往把发展的速度看作干部政绩突出的标志。因此,急功近利是我国当代当政者带有普遍性的一个痼疾。有鉴于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树立科学发展观,最需要的就是要建立起适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温家宝是这样说的:“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2]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求真务实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也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这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论是在理论创新的意义上和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上,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这种内在的一致性,首先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理性产物。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1]这种内在一致性集中表现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求真务实“三个根本”的要求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其一,求真务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1]这个根本准则,是和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相统一的。

以求真务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根本准则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特别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对于每个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讲以人为本,除了要克尽职守为全体社会成员做好工作外,还有一个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普通百姓中,用尊重人、关心人、平等待人的思想情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其二,按照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1]这个根本依据的要求,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内涵的贯彻,需要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国情通过制订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转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新一届党中央从国情出发,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契合点,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合理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地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

其三,从求真务实的“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1]这个根本要求出发,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十六大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新发展观之所以说是科学的发展观,其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对于世界发展的三大普遍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遵循和运用上。比如,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改革、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调整,有一个“度”的问题,需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越过了度,就要发生质变。比如,矛盾的对立关系是相对的,因此,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富裕和贫困、消费和需求等等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我们就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来处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再比如,从人作为生产目的到财富作为生产目的,再以财富作为生产目的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目的;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到不和谐状态,再从不和谐状态重新回到和谐状态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新发展观的科学性大量地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建国以来我们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做得太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成为我们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的问题。

新发展观的科学性更多地表现在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经济运动规律是生产的社会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规律,落后了不行,超前了也不行,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误的教训;还有,到目前为止,我们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在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比如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关系,社会阶级与阶层关系等等,也是我们在确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  ;  ;  ;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