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外资的合理利用_金融风暴论文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外资的合理利用_金融风暴论文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谈合理利用外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利用外资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7年7月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受到很大的损失,至今还没有走出危机,是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东盟四国原来都是农业国,主要农产品是大米、橡胶、油料和香料等,这些产品有相当数量向外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发展经济,各国都开始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如纺织、成衣、食品、水泥等,使得各国工业都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由于国内市场狭小,需求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可能进一步促进工业的发展。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后,这些国家转向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和各国的自然资源,发展出口主导型的工业企业。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电容器、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的零部件和钟表等。东盟国家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电子、电器业生产和装备基地。东盟四国还利用各自的自然资源优势,从70年代中期起,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电力等基础工业。发展起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还进一步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电子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又促使东盟四国去发展电力、交通、港口和仓库,以适应工业产品运输和出口的需要。同时,大量进行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东盟四国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主要是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有少量反销给外国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它们用这些零配件去组装成整台机器。从1995年开始,美元汇率迅速上升,由于东盟四国的货币都和美元实行固定联系汇率,美元汇率上升,它们的货币也升了值,从而使东盟各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降低了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自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国际市场上,电子产品销售不畅,价格普遍下跌。到1997年上半年,泰国的电子产品的出口增长为零,其他三国的电子产品出口也大幅下降,使东盟一些国家的出口受到很大打击。东盟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质量不比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好,成本又比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不得不大量退出国际市场。东南亚四国的工业,既然是外向主导型的工业,产品不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出去,大量产品被积压在国内的仓库里,形成了产品过剩。企业发生亏损,也不能收回美元,不能盈利,外国投资者特别是短期的投机资本,必然要大量抽走投资。抽走投资,就要大量抛售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致使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发生金融危机。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而且是表现为外汇短缺形式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东盟四国吸引外资投资过热,形成泡沫经济。投资于工业企业,产品必须要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这里讲的市场,既指国内市场,也指国际市场。如果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销售出去,就不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就会成为废品。废品越多,损失也越大。特别是当投资者预期投资会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时,就会加大投资量,从而使经济出现高速度的发展。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四国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使其经济在近10年来,每年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而为出口生产的大量技术密集型产品,却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出去,这是又一种形式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主要形式是炒卖房地产和股票,使房地产和股票的价格大幅度上升,但实物量并未增加。经济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的。东盟四国出口导向型工业高速度地发展,产品却卖不出去,这种高速发展,对实际经济增长也是虚增长,就是泡沫经济。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必然会波及与之有关的国家和地区。

鉴于此,发展中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应引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资在本国的投资不能过度。发展中国家一般缺乏资金,引进一些外国资本,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以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可以有一部分出口,换回一定量的外汇,以偿还投入的外资。从东盟四国发展经济和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和原因来考察,引进外资能使产品有较快的升级,由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向生产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进而生产高精尖的产品。在东盟四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中,也是外资大量投入的过程,外国投资占其工业资本的很大部分。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相当长时期内,外国资本从投资中也取得相当丰厚的利润。但外国资本在东盟四国投资兴建的企业,生产的技术密集产品,都是早已在各发达国家进行大量生产的产品。为了取得更多利润,这些国家还更大量地继续增加投资。当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饱和;或在发达国家实行更新换代时,由外资在东盟四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就不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出去,外国资本要减少投资,大量抽走投资,从而引起了东盟四国的金融危机。所以,引进外资不能过度。

第二、引进外资要有合理的结构。投入的经济部门要合理,投入工业企业的长期投资和投入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短期投资也要合理。例如,东盟四国生产的土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占有一定的份额。由于气候和土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他国家难以大量生产,利用外资,改良品种,大量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是会畅销的。外资投资于工业部门时,也要研究被投资国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需求,如生产的产品和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在各方面都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国际市场上会出现滞销;如为外国企业生产的整台机器生产零部件,再返销给投资国的企业;或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比其他国家同种产品好,价格比较便宜,在国际市场上会畅销。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他们能获得大量盈利,就不会减少投资。外资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要合理,要把引进的外资,投到生产部门,要尽量减少短期投资。这次东南亚四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短期投机资本起了很坏的作用。

第三、引进外资必须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引进外资,不能只注意引进外资后本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一般理论上来说,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了,就该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但在一些国家的实际经济运行中,发展速度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往往并不一致,即发展速度很高,但取得经济效益却很低。引进外资投入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要使本国经济能发展起来,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产品取得盈利,要能逐步积累到外国资本原来的投资额。外资引进国也必须相应地能逐步积累足够数额的外汇资本,以补充本国货币资本的不足。有足够数额的外汇储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东盟四国这次发生的金融危机,本国外汇储备不足,外资投入后没有取得必要的经济效益也是其原因之一。

第四、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外资进行生产,既然产品的绝大多数要运到国际市场上去出售,就必需研究国际市场上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将会发生的变化。国际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这种需求的变化,外国投资者应进行研究,引进外资的国家也应进行科学的预测,东盟四国引进外资生产的产品,从本国来说虽然进行了升级换代,但当一些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向更高级发展时,如电子计算机已向多功能发展了,机器设备已向自动化和遥控发展了,它们没有能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还是生产原来性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不能销售出去,这也是爆发这次金融危机的又一原因。

第五、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这里讲的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是指加强本国货币和外币的兑换的管理。一个国家的产品出口销售和对外提供劳务,会有外汇收入。这些外币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在国内使用,这种兑换应是属于本国货币的经常项目,应是自由的,即不受数额限制,按一定汇率,有多少外币,就兑换多少本国货币。如果外国资本对本国的投资,是短期的投机资本,外资兑换本国货币后,用于炒卖股票工房地产,应予以限制,以避免发生泡沫经济。用本国货币兑换外币,属于本国货币的资本项目。如本国企业要进口机器设备,机器的零配件或原材料等,应给予兑换,以促进本国企业生产的发展。如本国居民随意用本国货币兑换外币供自己消费用应受限制,不能自由兑换。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是为了使本国的中央银行拥有足够数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当储备有大量的外汇,估计能足够消除金融风险时,才能放开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第六、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应主要依靠自己进行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本国的经济,主要依靠自己进行资本积累。同时引进一定量的外资,以发展重要的工业部门,这样是不会发生金融风险的。发展中国家有未被开发的自然资源,又有低廉的劳动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加强企业的管理,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就能逐渐积累起较大数量的资本,把这些资本再用于发展生产,加上引进必要数量的外资,会促进本国经济较快的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而是为了取得更大量的利润。所以,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应该注意适度,应该加强管理。从东盟四国这次发生的金融危机看,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应依靠自己进行资本积累为主,引进外资为辅。

标签:;  ;  ;  ;  ;  ;  ;  ;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外资的合理利用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