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旅游专栏之一

花店旅游专栏之一

一、花店巡礼专栏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金亚星[1](2020)在《关于《忍受孤独的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书可以给我们传递知识,开括我们的思维。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能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书是以记录文字的方式传达我们没有去过或没有经历过的地方或事情,甚至思想。也就是说,即使没去过美国也能通过书积累对美国的知识。另外,还可以了解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间接性经历。书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中韩两国的出版界不断加强联系,互动与交流不断增多。通过两国文学及非文学作品的互译,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国的历史、风俗习惯、思考方式以及文化等。韩国作品既能反映出韩国人的思考方式,又渗透着韩国人们的读书文化。尤其是像自我完善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书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自我完善型书籍还能让读者竖立目标不荒废人生,也可以说是战胜困难的动力。译者选择的是韩国社会文化心理学家的自我完善书籍《(?)(?)》。书名译为《忍受孤独的时间》。2015年12月由韩国《book21》出版社出版。整本书分为四章,韩文字数共计10万多字。这本书内容丰富、文脉清晰、易于理解。这本书记载了作者在日本生活四年所积累的内心思维与省察。作者认为主体性生活只有在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才得以实现。但是,前提是要忍受极度孤独。而且作者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中对自身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悟人生、吸取到有益的精神元素,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而且像自我完善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书籍可以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价值观。译者在完成三万字翻译以后,编写了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五大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译者的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为翻译项目简介。介绍了《(?)》这本书及作者。第三章为翻译过程。阐述了译者在选择这本书为翻译作品的过程以及在翻译之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首先,简要概括了译者在进行三万多字的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七个译法。直译法、引申译法、显化译法、熟语的翻译、语序变动法、分译法、把握句子的真正含义等。译者在这一部分大量选取了一些典型性例子,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说明。在词汇方面主要查阅字典和词典,注意多义词的词的选择,认真考虑词语和词组的翻译,最后筛选最恰当的词来翻译。在句子方面解决了是否通顺美观,是否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让句子结构清晰、文章内容准确。而后,再使用成语或熟语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第五章为结语。主要写下了译者对本次作品的翻译与编写翻译实践报告的一些感想。

王晶[2](2019)在《1942年“大东亚博览会”研究》文中指出大东亚博览会是1942年由华北宣传联盟在北京和天津两地举办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博览会,从大东亚博览会的视角来认识当时的沦陷区社会,并以其为切入点来分析日本、华北伪政权、华北沦陷区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出日本在华北进行殖民宣传、殖民统治的侵略实质。1941年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华北形势发生变化,为了巩固日本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安定”华北民心,从而更好地利用华北资源为战争服务,日本加大了对华北的殖民宣传,1942年大东亚博览会的举办其实就是在这一形势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东亚博览会的筹办和实施过程中以展示日本在“大东亚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向华北沦陷区的群众宣传其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为主。在大东亚博览会的举办过程中日本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从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场馆的设计都体现了日本的想法和目的,在其设计和安排下大东亚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在“大东亚战争”中的“战绩”、贬低了英美等国的形象,展示了其宣称的“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丰富资源和日本在其中的领导地位,从而营造出一种日本在“大东亚战争”中“必胜”的信念。华北伪政权为了维护自己权力、顺应日本的要求,对博览会的举办提供了非常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不仅带头捐款、给予政策优惠,更是利用自身的政治力量调动沦陷区社会参与到博览会当中,通过展示华北的资源和华北建设的情况将华北置于“特殊地位”。在博览会这一主体下日本、华北伪政权以及当时的华北社会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合作的,但实际上却又暗潮涌动,各有所图,日本为的是稳定其在华北的统治,进一步掠夺华北的资源,以支撑起战争需求,华北伪政权则是为了维护其地位,因此不断强调华北的“特殊地位”,普通的华北群众则处于这二者的统治和剥削之下。日本利用博览会将其塑造成了东亚各民族的“解放者”,其所作所为是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和平等的“大东亚新秩序”,然而在这背后所呈现的则是其侵略者的本质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真相。故而,大东亚博览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开阔群众眼界、启迪民智的作用,但是其本质上则属于日本殖民宣传的一种方式,受其性质的制约,这种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有限了。

林梦晓[3](2018)在《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文中认为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一生笔耕不辍,文学着作等身,始终致力于中日文化的交流。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是以日文进行创作的,但是,所创作的作品内容却又绝大部分与中国有关,充斥着诸多中国元素,或以中国历史为小说背景穿插其中,或以原乡风景点缀其间,或在作品中见缝插针地介绍了原乡的习俗或其他相关的知识。在他的作品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其作品中的“原乡”主要包含两个向度:一是文化意义上的“原乡”——包括闽台在内的中国。一是生命意义上的“原乡”——日本神户,但可能因为神户是最早开放对外通商的港口的缘故,神户的华侨也很多,因此,作者关于神户的描写主要侧重于地理方面,比如会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神户的某个城市,会把自己儿时住过的街道穿插在小说之中,但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更倾向于对文化意义上的“原乡”——包括闽台在内的中国的书写,因此,本文的“原乡”书写主要是指陈舜臣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上的“原乡”的书写。本文拟从陈舜臣所创作文本的内容上探讨“原乡”书写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并从形式上梳理“原乡”书写的表征方式,进而对其作品中的“原乡”书写进行追根溯源。希望通过对陈舜臣作品的分析,探讨身为华人的陈舜臣的内心对回归祖国的渴望,进而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吕齐心[4](2018)在《“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发行时间长达77年,是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它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由谈》和《春秋》是《申报》重要的两个副刊。“孤岛时期”是从1937年11月12日到1941年12月8日共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时期,《自由谈》和《春秋》所刊载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上海民众的现实生活,还从多方面揭示出了上海的民俗,因而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本论文以《自由谈》和《春秋》两个副刊为研究个案,从六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绪论部分,讨论研究背景、个案的选择、选题的意义等基础问题,综述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整体把握“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的概况,从“孤岛时期”《自由谈》和《春秋》历任主编的编辑理念入手,探究副刊内容中出现民俗的原因。第二章,从传统鲜明的饮食和时尚多变的服饰,考察《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生活民俗。第三章,从传统节日和新式节日着手,着重探讨“孤岛时期”上海节日文化的民俗内涵,并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节日文化。第四章,分别关注神灵信仰、烧香习俗、打醮习俗等民俗活动,探析民俗信仰的救赎意义。结语部分,指出“孤岛时期”上海民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机智灵活的方式号召民众抗日救亡,唤醒战乱中的民族认同感,民俗成为特殊时期宣泄感情的有效途径。

张祥森[5](2017)在《《苏州明报》副刊研究》文中指出近代苏州市民文化深受传统观念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由于毗邻近代新闻出版业的中心上海,苏州也紧跟其后,大力发展本地新闻事业。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深受市民文化的影响,它不仅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迎合市民的文化趣味,是研究市民文化的重要资料。《苏州明报》是近代苏州三大报纸之一,发行时间长、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副刊是该报一大特色,因其内容丰富、迎合市民趣味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本文拟在区域社会史的框架下,探究《苏州明报》副刊与近代苏州市民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梳理发现,《明晶》、《小艺》以及其他专栏刊载了大量苏州市民生活的记录,对市民的生活进行着建构与书写,展现了苏州市民不同的生活面貌;同时副刊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平民化的公共空间,在这里读者之间、编者与读者之间充分互动,成为谈论新观点,妇女争取自身权益、呼吁大众关心社会底层的平台。《苏州明报》副刊具有浓厚的消闲性和趣味性。通过整理发现,副刊有较多苏州市民消闲娱乐的记载,不论是观前街的热闹,还是书场、戏院的喧嚣以及游山玩水的兴盛,都展现了苏州市民尚悠闲的特点。而对自由婚姻恋爱的追求、旗袍发饰的斗争和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又体现了苏州市民所具有的崇尚个体自由、重视自身权益以及关怀他人生命的新时代特点。《苏州明报》副刊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和展现了苏州市民的文化和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民心态和观念的变化,呈现了市民生活和文化的丰富性,是我们概览20世纪上半期苏州市民文化的鲜活文本。

任彬[6](2016)在《《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探析》文中提出今天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市场的营销方式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品牌,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生活必需品。杂志期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开始转变自己的运营策略,其中我国广告行业第一本专业性期刊《中国广告》杂志合理利用品牌运营理念,科学的开发新平台,维护品牌地位,不断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面迎接新媒体对其带来的冲击,在国内广告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风向标作用的综合性专业传播平台。本文将对《中国广告》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运用个案分析法对《中国广告》的品牌运营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品牌运营策略的优势及不足,并且提出《中国广告》品牌未来发展的可能以及建议。希望对我国其他专业性期刊、专业性传播平台等的发展有所提示。

王琰[7](2014)在《天才歧路》文中指出1.少年游青城是座古老的城市,一条运河穿城而过。高大的拱形石桥横跨运河,几乎每隔几条街就有一座。一眼望去,青城没什么高楼大厦,全是一排排平整低矮的白房子,白墙黑瓦,宁静得近乎肃穆。青城人爱走路,边走边聊天,语速平淡缓慢,落进小巷深处,很快被一巷的幽静吞噬。许氏祖孙最初落脚的地方,是在城北下只角的一条运河边上。那些临河而筑的房子也算白墙黑瓦,大多已陈旧不堪,给人简陋、破烂、寒酸之感。他们的房间总共只有九平米,前后没有窗户。刚搬进去,许氏一个人忙前忙

杨丽娟[8](2013)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发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声,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苏俄通讯”。这些通讯刊载于国内的相关报刊或出书,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期,中国也翻译了罗素、纪德、爱金生、秋田雨雀、斯诺等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20世纪上半叶的“苏俄通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苏俄通讯”促进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苏俄通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结构上包括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通讯”、“游记”、“驻外记者”、“苏俄通讯”及发表通讯的媒介等;厘清了研究的对象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前的国内外“苏俄通讯”。分析了目前国内对“苏俄通讯”“总体不足、个别热点”的研究状况;阐明了选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在系统地收集“苏俄通讯”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先从个案研究开始,再上升到对“苏俄通讯”的宏观研究,并采用整体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上编共分十章,属于总论部分。第一章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着重梳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等4个历史阶段中外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传播情况,并对重要的通讯文献、重点作者及重要的刊发媒体作了介绍。第二章“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阐述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轨迹,并对中国“苏俄通讯”的作者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的统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俄的关注度。同时分析了国内发表“苏俄通讯”的媒介的运作情况及出版环境的嬗变。第三章“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论述了“苏俄通讯”时代性、政治性、整体性与倾向性的内容特色,分析了“苏俄通讯”的写作特色: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资料介绍语言与形象语言互补;在选材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在论述方式上讲故事、善评论、互文式写作并举。第四章“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阐述了“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生成,强调一个完整的“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由“主干”文本及附属文本构成。介绍了“苏俄通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的三类传播路径,论述了“苏俄通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程度、作者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及作品价值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苏俄通讯”所遵循的相关传播规律。第五章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分析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条件,归纳了作者们“行走苏俄”的原因。分别选取了“边境”、莫斯科、“离俄”等节点,剖析了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在分析友俄与仇俄的态度基础上,介绍了陈启修、戈公振、斯诺等观察苏俄的方法。第六章“解读苏俄”: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大”、“富”、“新”、“文”等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苏俄新国家形象;说明了苏俄通过新宣传、新教育打造新人类;通过对莫斯科及红场等新空间的介绍,突出了苏俄政治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同时,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的嵌入,强调苏俄力图塑造新话语的努力。第七章“解读苏俄”:日常社会生活探究。通过“街头”、“公园”、“剧院”、“单位”等框架,解读苏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选取面包意象、红头巾意象作为苏俄民众生活的典型分析。论述了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突出集体生活,淡化私人家庭生活;突出革命生活,淡化宗教神圣生活;突出新式生活,淡化传统生活。第八章“解读苏俄”:另类镜像。分析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基本表现,剖析了媒介的阶级立场是负面宣传造成的主因,并介绍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一些手法。第九章“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及“苏俄通讯”与苏俄传统文化等3对重要议题的关系。第十章“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在分析中国学习吸纳苏俄经验的前提与基础上,从“苏俄通讯”角度解读苏俄经验“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等等,并阐述了苏俄经验“中国化”带来的重要启示。在分析苏俄经验“世界化”的历史前提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苏俄经验的“世界化”的理论内涵与普遍意义。下编共分十章,属于分论部分。第十一章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赴苏采访的新闻记者——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与成因,概述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大体轮廓与基本议题,评价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价值,对两人通讯也作详细的比较。第十二章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中国早期两位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张民权20世纪20年代赴苏俄访问背景及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并对二者通讯作了细致的比较。第十三章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创始人的苏俄之行及“苏俄通讯”的基本内容,并对两人通讯作详细的比较。第十四章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1923年“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俄考察,论述了两位代表人物——蒋介石、沈玄庐的“苏俄通讯”主要内容及苏俄之行后两人提出的“中国策略”,并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五章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着名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胡适的苏俄之行,并在解读两人“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第十六章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在解读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及林克多“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强调了两篇通讯观察视野及语言方式的差别。第十七章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两位新闻工作者——曹谷冰、戈公振的苏俄之行及两人的“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八章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丁文江、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其“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九章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两位文豪郭沫若与茅盾赴苏俄访问的经过,论述了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特别强调,两者皆指出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第二十章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罗素《游俄之感想》、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介绍20世纪“10”至“40”年代的国外“苏俄通讯”基本内容与在中国传播情况。

李峥嵘[9](2012)在《“质延古意,文变今情”—论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复兴之路》文中提出在20世纪中国画改革的浪潮席卷整个画坛之际,画家们纷纷为中国画寻求新的出路。早年的学画之途使于非筒并没有成为传统的文人画家,在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他并没有站在传统派的阵营极力扞卫文人价值,而主要在文人画传统以外求新图变。在当时尚意轻工的画坛,他逆流而上,专攻工笔花鸟画。他继承宋代院画工笔画的传统,并在实践中汲取其精华;他恢复并发展了花鸟画传统的写生之法,推陈出新;他敢于取法民间,将绘画基本的材料和技法问题重新提到中国画要领之位置。出于对古画的崇敬,对花鸟虫鱼的钟爱,他自觉地参与到了中国画的变革当中,为势颓已久的工笔花鸟画翻开了新的一页,使工笔花鸟画焕发了时代的精神。

寇亚琴[10](2007)在《“五朵金花”扮靓宁夏》文中认为$T开栏的话 最近,本报记者通过采访一些省、市、自治区花卉协会秘书长和部分花卉企业负责人,了解到这些地方花卉产业的最新发展情况,特在一版开辟《各地花卉产业巡礼》专栏,以期和大家共同掌握产业发展的脉搏。$E$

二、花店巡礼专栏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店巡礼专栏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忍受孤独的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作者简介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书名的翻译
    4.2 词汇的翻译
        4.2.1 直译法
        4.2.2 引申译法
        4.2.3 显化译法
        4.2.4 熟语的翻译
    4.3 句子的翻译
        4.3.1 语序变动法
        4.3.2 分译法
        4.3.3 把握句子的真正含义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2)1942年“大东亚博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对华北沦陷区的研究
        (二) 博览会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东亚博览会概况
    一、博览会的缘起
        (一) “大东亚新秩序”下的博览会
        (二) 华北沦陷区的“新形势”
        (三) 日本殖民地博览会与殖民宣传
    二、博览会的筹办
        (一) 博览会的目的
        (二) 资金的筹集与场馆的准备
        (三) 展品的征集
    三、博览会的开展
        (一) 场馆的安排与设计
        (二) 盛大的宣传活动
        (三) 丰富的余兴场
第二章 博览会中日本形象之塑造
    一、日本对博览会的设计与主导
        (一) 华北宣传联盟之“主催”
        (二) 控制相关机构
        (三) 提供主要资金
    二、坚定“大东亚战争”之“必胜”信念
        (一) 展示“大东亚战争”的“战绩”
        (二) 降低英美的形象
    三、建设“共荣圈”之“美好蓝图”
        (一) 日本的领导地位
        (二) “共荣圈”之丰富资源
第三章 博览会与华北“特殊”地位之彰显
    一、华北伪政权对博览会的支持
        (一) 提供资金帮助
        (二) 协调各方机构
        (三) 开展宣传工作
    二、沦陷区社会在博览会中的参与
        (一) 工商从业者的参与
        (二) 伪市组织、社会团体的参与
        (三) 普通市民的参与
    三、华北沦陷区在博览会中的形象塑造
        (一) 展示华北的资源
        (二) “跃进”华北的“乐土”建设
        (三) 华北农工商业的展示
第四章 博览会的现实映射
    一、“大东亚新秩序”下各方关系在博览会中的体现
        (一) 相互合作,共建“王道乐土”
        (二) 各有所图,合作下的“暗潮涌动”
    二、幻象背后的真实
        (一) “解放者”与侵略者
        (二) “共荣圈”与殖民地
        (三) “新秩序”与真霸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第一章 内容体现上的“原乡”书写
    第一节 寻根现象的呈现
    第二节 乡愁意味的表达
第二章 “原乡”书写的形式表征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结构的借鉴
    第二节 中国文学写作策略的借鉴
第三章 “原乡”书写的内因探究
    第一节 战争的危害
    第二节 身份认同危机
    第三节 寻找个体的精神出路——“大同理想”的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个案选择与选题意义
        一、个案选择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架构
        一、研究综述
        二、理论架构
第一章 “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与《申报》副刊异军突起
    第一节 “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
    第二节 《申报》副刊之一《自由谈》
        一、王任叔主编时期政治色彩浓郁
        二、胡山源主编时期初现民俗内容
        三、黄嘉音主编时期发扬民俗文化
    第三节 《申报》副刊之二《春秋》
        一、《春秋》创刊原因
        二、《春秋》编辑理念
        三、《春秋》中的民俗
第二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民俗生活
    第一节 传统鲜明的饮食民俗
        一、多样的食材
        二、海纳百川的饮食
        三、传统特色饮食
    第二节 时尚多变的服饰民俗
        一、样式多变的旗袍
        二、中西合璧的中山装
第三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节日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端午节
        三、中秋节
    第二节 新式节日
        一、情人节
        二、圣诞节
        三、其他新兴节日
    第三节 辩证看待节日文化
第四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民俗信仰的救赎
    第一节 神灵信仰
        一、迎财神
        二、灶神
    第二节 打醮习俗
    第三节 烧香习俗
结语
    第一节 号召民众抗日救亡
    第二节 唤起民族认同感
    第三节 开辟市民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5)《苏州明报》副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史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其局限性
第一章 《苏州明报》副刊与近代苏州市民文化概述
    第一节 《苏州明报》副刊概述
        一.《苏州明报》副刊的主体《明晶》
        二.其他副刊、专刊和专栏
    第二节 副刊与近代市民文化的关联
    小结
第二章 副刊中的城市书写
    第一节 苏州市民的消闲中心---观前街
        一.观前街的店铺
        二.荡观前
        三.节日里的观前街
    第二节 苏州人的娱乐生活
        一.苏州人的娱乐场所---书场、戏院和电影院
        二.捧角趣谈
        三.八卦戏曲明星
    第三节 苏州人的游冶生活
        一.园林清雅乐忘返
        二.姑苏山水惹人醉
    第四节 苏州人的性格
    小结
第三章 《苏州明报》副刊所建构的平民化的公共舆论空间
    第一节 婚恋自由之徘徊
    第二节 纷纷扰扰之发饰旗袍
        一.绿云扰扰
        二.旗袍当穿不当穿
    第三节 对社会底层的关注
        一.关注底社会
        二.史金奎义士的抚恤风波
        三.物价飞涨不停,小民何以图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民国时期苏州报刊(1919-1949)
后记

(6)《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现状
        (一)对品牌概念的研究
        (二)对品牌运营的研究
        (三)对杂志期刊品牌运营策略的研究
    五 研究难点
第一章《中国广告》概况介绍
    一 《中国广告》发展沿革
        (一)20世纪末《中国广告》的发展概况
        (二)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广告》发展概况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广告》的发展概况
    二 《中国广告》品牌核心价值观
    三 《中国广告》品牌经营理念
    四 《中国广告》品牌文化分析
    五 《中国广告》的受众情况分析
    六 《中国广告》杂志社的运营现状
        (一) 《中国广告》杂志社人员构成
        (二) 《中国广告》杂志社的盈利方式
    七 竞争对手分析
第二章《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分析研究
    一 《中国广告》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二 《中国广告》下设平台分析
        (一) 辐射平台
        (二) 数字平台
    三 《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分析
        (一) 平台联动为品牌运营提供动力
        (二) 品牌定位为品牌运营指明方向
        (三) 品牌延伸为品牌运营带来增值
        (四) 品牌传播更全面的覆盖行业
        (五) 塑造品牌形象使品牌深入人心
        (六) 用品牌管理规范品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特点
    一 《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的优点
        (一)历史悠久,拥有独一无二的行业传播平台
        (二)品牌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
        (三)品牌发展宗旨明确,定位清晰
        (四)员工自身具有的优势
    二 《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的缺点
        (一)新媒体平台竞争力不强
        (二)平台运营观念较为保守
        (三)品牌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三 《中国广告》品牌运营未来的发展机遇及建议
        (一)《中国广告》品牌运营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二)对《中国广告》未来品牌运营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二、“苏俄通讯”研究的对象
    三、“苏俄通讯”的研究状况
    四、“苏俄通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五、“苏俄通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一、中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二、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第二章 “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
    二、“苏俄通讯”作者的“类型”分析
    三、“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分析
    四、国内“苏俄通讯”发表媒介分析
第三章 “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
    一、内容特色 时代性、政治性、关联性与倾向性
    二、写作特色 语言、视角与选材
第四章 “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
    一、“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的生成
    二、“苏俄通讯”传播路径分析
    三、“苏俄通讯”传播效果分析
    四、“苏俄通讯”传播规律分析
第五章 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
    二、“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原因
    三、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节点分析
    四、“行走苏俄”的方法论
第六章 “解读苏俄” 别求新声于异邦
    一、新国家
    二、新人类
    三、新空间
    四、新话语
第七章 “解读苏俄” 日常社会生活探究
    一、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分析
    二、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典型分析
    三、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解读苏俄” 另类镜像
    一、“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一:负面宣传
    二、“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二:中性介绍
第九章 “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
    三、“苏俄通讯”与苏俄的传统文化
第十章 “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世界化”
第十一章 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一、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成因
    二、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概述
    三、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议题
    四、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评价
    五、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二章 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一、抱朴、张民权的苏俄之行
    二、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
    三、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三章 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
    一、陈独秀苏俄之行与《苏俄六周》
    二、李大钊苏俄之行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三、陈独秀、李大钊的“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四章 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一、蒋介石、沈玄庐的游俄报告
    二、蒋介石、沈玄庐的“中国策略”
    三、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五章 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一、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分析
    二、胡适《一个态度》和《新自由主义》分析
    三、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六章 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一、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分析
    二、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分析
    三、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七章 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一、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分析
    二、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分析
    三、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八章 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一、丁文江的苏俄之行与《苏俄旅行记》
    二、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欧游随笔》
    三、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九章 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一、郭沫若的苏俄之行与《苏联纪行》
    二、茅盾的苏俄之行与《苏联见闻录》
    三、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第二十章 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
    一、“1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为例
    二、“2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罗素《游俄之感想》为例
    三、“3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为例
    四、“4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及出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质延古意,文变今情”—论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复兴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尚意而轻工:于非闇与20世纪初的工笔花鸟画
    第一节 衰颓的现状:20世纪初工笔花鸟画
    第二节 旁落的工笔花鸟画:中国画改革的大潮
    第三节 亦文亦匠:于非闇
第二章 工笔花鸟画的复兴
    第一节 从技法上复兴工笔花鸟画
        一 与古为徒:追摹宋院体
        二 绕栏谛玩:重拾写生传统
        三 四方画工:汲取民间技法
    第二节 以颜色美复兴工笔花鸟画
        一 材美而良:颜料与《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二 独具匠心:设色之法
        三 雅俗之论:设色之意
    第三节 于非闇的交往及影响
第三章 于非闇之后的工笔花鸟画
    第一节 薪火相传:于派一脉
    第二节 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花店巡礼专栏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忍受孤独的时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金亚星. 延边大学, 2020(05)
  • [2]1942年“大东亚博览会”研究[D]. 王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D]. 林梦晓.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D]. 吕齐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苏州明报》副刊研究[D]. 张祥森.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国广告》品牌运营策略探析[D]. 任彬. 兰州大学, 2016(11)
  • [7]天才歧路[J]. 王琰. 百花洲, 2014(01)
  •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D]. 杨丽娟. 扬州大学, 2013(04)
  • [9]“质延古意,文变今情”—论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复兴之路[D]. 李峥嵘.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3)
  • [10]“五朵金花”扮靓宁夏[N]. 寇亚琴. 中国花卉报, 2007

标签:;  ;  ;  

花店旅游专栏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