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兹洛系统哲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哲学论文,系统论文,拉兹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拉兹洛是美国的系统哲学家,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三点:1、系统观点;2、自然系统的不变性;3、人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本文对拉兹洛的系统哲学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既指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成分,又指出了其存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拉兹洛是美国著名的系统哲学家。下面谈谈他的基本观点以及我们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看法。
一、拉兹洛的基本观点
拉兹洛的基本观点概括为:系统观点、自然系统的不变性、人是一个特殊的系统等。
1、系统观点。拉兹洛认为,早期的科学思维是整体的,现代科学所依靠的则是原子论的思维方式。“今天,我们正目睹另一场思维方式的转换:转向谨严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用这种集成的关系集合体来看世界就形成了系统观点。”①
2、自然系统的不变性。用系统观点来看人和自然,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组织性的不变性。关于组织性的不变性,拉兹洛指出:“当代科学趋向于越来越注意组织性,所注意的既不是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什么,也不是一个事物怎样作用于另一个事物,而是事件的集合体是怎样构造成的,以及在同‘环境’(另一些事物的集合体)的关系中它们怎样活动,亦即所注意的是处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有结构的事件。这是同系统有关的过程的不变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组织性的不变性。”②
组织性的不变性有层次的区别。其中最深层次的组织性的不变性,可称为“自然的系统”。自然的系统具有四种组织性的不变性:
第一,不可还原性。自然的系统可划为三个等级:次有机组织、有机组织和超有机组织。次有机组织指的是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所研究的实在对象;有机组织指的是生物科学所研究的实在对象;超有机组织指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在对象。这三个等级都具有不可还原性。(1)次有机组织的不可还原性。例如,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有一定的性质。原子的性质,不可能还原成其各组成部分的性质的总和。(2)有机组织的不可还原性。例如,一个人的个性,绝不仅仅是人的感情、意志、本能和观点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处在相互关系中的个性的所有方面构成的集成统一体。(3)超有机组织的不可还原性。例如,一个群体是现在这个样子,不仅仅是由它的所有成员造成的,而且还是由这些成员互相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第二,自我保持。自然的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能自我保持,自我保持是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量被不停地用来维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不致因衰败而坍塌。
自然的系统的自我保持,可从次有机组织、有机组织、超有机组织三个方面来说明:(1)次有机组织的自我保持。例如,原子可划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类。稳定的原子,其内部结构中的能量结合得非常好,互相保持平衡,于是原子就能在时间和空间中自我维持。(2)有机组织的自我保持。例如,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只要它还能活着,它就在变动的环境中自我维持;如果它受到伤害,它就自我修复──这种修复就是痊愈和再生的过程。但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只有限的时间内保持这种能力,即使没受到伤害,由于内部枯竭,这种能力相对来说也越来越低──这就是老化的过程。为了生存下去,这类物种一直在努力发展一种自身不断重复的方式,这是一种超级修复形式──繁殖。它们不再限于更新受到伤害的或损耗了的部件,而是更新整个生物体。(3)超有机组织的自我保持。例如,社会组织结构循着一定的发展进程,在变化中保持连续性,并把一种行为规范强加于它们的成员。
第三,自我创造。这里所提到的自我创造,意思不是指具有“精神”或“灵魂”的实体固有的一种神秘的特性。它指的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已经不可能抵消环境条件发生的变化的情况下,自然的系统对变化的环境条件作出的反应。
自然的系统的自我创造,也可从次有机组织、有机组织、超有机组织三个方面来说明:(1)次有机组织的自我创造。例如,元素的演化,是从最轻的元素氢开始的。氢嬗变成氦,氦又转变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宇宙中有了可能有的所有原子结构的类别,也就是说,从1号元素氢到92号元素铀全都有了。(2)有机组织的自我创造。例如,在一定的条件下,由原子组成分子。分子中的一些兼有复杂性和稳定性,这就是有机组织系统。有机组织系统作为超级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加入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然后它们再同其他组成部分结合,组成更高层次的系统。这里有一个从单细胞系统到多细胞系统,到生态系统的前进过程。(3)超有机组织的自我创造。例如,社会系统受到内部和外部压力,这种压力推动它进行演变。演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以至到了现代,社会互相通讯和交流的范围已无所不至。另一个方面是较小的社会单位附加聚集到较大的社会单位中去,形成一个互助合作关系扩展和叠加的浩大系列。
第四,等级层次性。由于在自然界的一切领域内发展的构型都是相似的──进化贯穿于次有机组织领域、有机组织领域和超有机组织领域,进化的推进表现为系统之上再迭加系统,组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结果,自然界的组织结构就象一座复杂的、多层的金字塔,在它的底部是许多相对简单的系统,顶部是几个(极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等级层次性在次有机组织、有机组织、超有机组织的表现是:(1)次有机组织的等级层次性。在次有机组织领域,不管是在各种元素的原子组合体中,还是在包含原子的恒星结构中,等级结构都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在包含了若干个原子的任何系统中,每一个原子都要发挥分界面功能:把自身内部亚原子粒子结合在一起,又把自身结合在一起的力同其他原子类似的力配置在一起。(2)有机组织的等级层次性。在有机组织领域内,有处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系统,从大分子系统到多细胞系统。例如,细胞把许多亚细胞配件(细胞核、细胞质等)结合在一起。亚细胞配件包含分子和晶体结构,而它们本身又是由原子组成。(3)超有机组织的等级层次性。在超有机组织领域,也存在着等级层次。例如,在政治组织机构中,较低层次的人民代表要认真担负起分界面责任:一方面要为下面的选民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为他们选举出来后所组成的更大的行政机关服务。
3、人是一个特殊的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不是可以不考虑其他事物而孤立地进行研究的一种独特的东西。他是自然实体,又是几个相互关联的世界的居民。就起源来看,他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就工作和其他活动来看,他是社会角色的承担者。而就有意识的人的存在来看,人把生物的和社会的世界协调地结合于一身,成为一个有两面性的环节。归根结蒂,人是自然这个多层次等级结构中的配位分界面系统。
要认识人,就要用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起源、人的特点、人的价值标准等。
第一,人的起源。人的起源可简单叙述如下:在宇宙的演变中出现了电子和核子这样的凝聚物,它们可能还有一个中介层次──夸克。它们有整合能力,形成保持动态稳定状态的平衡结构──原子。若干个原子的能量整合在一起,就得到稳定状态的产物──化学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形成聚合物分子和晶体。更进一步,又形成了象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这样的东西。至此,我们就有了构成能够自我复制的物质结构的基本建筑材料。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直到臻于有机组织性的更高层次:细胞。细胞的有机结合,组成多细胞的奇特事物。最终的结构是生物机体。众多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确立了超有机组织(生态的和社会的)共同体。它们共同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有机组织化的系统──全球系统。
第二,人的特点。意识、抽象思维、语言、感情,以及表述和体现出以上这一切的那个信息交流的现实存在(比如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感情和性情的艺术作品及其他客体化的东西,还有传达意义和指导人类世界中的行为的那许多信号和符号──所有这一切,确实是人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成就。
(1)意识。意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主体具有的感觉能力,二是指体验到自己具有感觉的能力。
拉兹洛所指的主体(性),是系统以感觉的形式记录内部和外部作用于它的存在状态的那些力的能力。主体(性)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所有自然的系统。例如,原子、植物、猩猩和狗等,都有主体性。
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是:意识为系统体验它自己的主体性的能力,可简称为自我体验能力或自我监控能力。这里的意识不具有普遍性,只属于具有最发达的神经系统,从而有高度整合神经功能的那种自然的系统。这当然是指人,也就是说,只有人具有这种意识。
(2)文化。采用表义符号而不采用表情达意姿态和叫声的人类语言,成了交流意思的有效手段。它使人不仅能在他周围的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而且能支配这个世界。由于共同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在大家都理解的一套语义维系着的范围内,存在变成了社会存在。文化诞生了。人成了社会文化动物。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由于手段逐步转化成目的而造成的。这里的手段就是意识。但是意识一经进化形成,就接过了人类进化的前进方向。手段变成了目的:原来那个自我供养的生物物种转化成了特别注重知识、美、信仰和伦理的文化物种。
第三,价值标准。在一个社会中,有一套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决定文化实体内的人对理性、感情体验的深刻意义、想象的丰富和信仰的深度的需求。一切文化都同这种超生物的价值标准相对应。
第四,当代人道主义的规范。人类的价值标准可区分为描述性的价值标准和规范性的价值标准。人类当然具有价值标准── 一个完整的价值标准等级结构。当我们描述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就是描述性的价值标准的体系。规范性价值标准(或价值规范),是通过考察人类的特点和指出可以把人类引向完美的那些价值标准所发现的精神性东西。
二、对拉兹洛观点的几点看法
第一,拉兹洛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系统观点的出现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依靠经验而又是原子论的思维方式转换到谨严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不仅如此,拉兹洛还论述了系统观点的主要特征──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观察世界。这些对我们都是很有启发的。
第二,拉兹洛用系统观点分析了人和自然,发现了最深层次的组织性的不变性。这种不变性包括:不可还原性、自我保持、自我创造、等级层次性。并对这四种不变性,从次有机组织、有机组织、超有机组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拉兹洛的发现和论证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和自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改造人和自然。
第三,拉兹洛把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即感觉能力和自我体验能力。感觉能力,拉兹洛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就是原子也有感觉能力。这种观点是比较新的,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来看,也是有价值的。但至少有两个疑点需要指出:一是把感觉能力推广到所有的系统是否符合感觉的本意;二是把感觉能力推广到所有系统是否有助于对感觉的了解。归结起来一句话,感觉能力的普遍性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拉兹洛在论证感觉能力的普遍性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主体性的普遍性问题。我们认为,拉兹洛在这里错了,因为主体性不具有普遍性,它只是对人而言的。也就是说,主体指的是人,指的是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人。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动性。集中体现在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中。(2)实践性。是主体──人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3)社会性。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由于主体的这些特点,使它不可能推广到所有的系统。
第四,拉兹洛对自我体验能力及其作用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自我体验能力只有人才具备。自我体验能力给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使人能够建立一个半独立自存世界。在自我体验能力的基础上,人发展出语言和抽象思维,这又使他的智力得到空前的发展。拉兹洛的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的自我体验能力,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自我体验能力与人的语言、抽象思维、智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人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本质特征。
第五,拉兹洛阐明了文化的起源,并指出文化的发展是由于手段逐步转化为目的而造成的。拉兹洛在这方面的观点,是有独到之处的。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手段和目的的区别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一种条件下是手段,在另一种条件下则是目的。文化也是这样,它既是人类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追求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因此,把文化看成是手段或者目的,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第六,拉兹洛认为,最终决定文化性质的是价值标准。这种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按照这种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由此推论,文化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拉兹洛撇开经济这个根本原因,用价值标准来说明文化的性质,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只是在精神领域里兜圈子,除了一些循环论证以外,不会有什么新颖的东西。
第七,拉兹洛论述了价值标准的发展。这种论述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各种价值标准,以及它们互相更替的过程。但最有意义的是,拉兹洛对基本价值标准的确认。这种基本价值标准包括生存、相互合作、养育儿童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强调价值标准的差异,甚至认为,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就没有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价值标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联系不仅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和文化。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这就需要制定一些人类共同遵守的规范。通过这些规范,约束人类的行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拉兹洛的基本价值标准,就是制定人类共同遵守规范的一种尝试。尽管他的基本价值标准还很不完善,但起了一种开拓者的作用。
当然,拉兹洛对价值标准发展的论述,也是有问题的,这主要表现在:(1)价值标准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拉兹洛没有弄清这个问题。这就使他的论述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是一些表面现象的罗列。这里的根源还在于他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使他看不到经济的决定作用,看不到是经济决定着价值标准的发展。(2)拉兹洛也提到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但他不了解这种价值标准的意义,不了解这种价值标准既是现实的又代表了社会未来的方向。因此,他只把这种价值标准看成是诸多价值标准中的一种,并且已经过时,要用新的价值标准来代替它。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是合理的,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它不仅不会被代替,而且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标准。(3)拉兹洛在论述基本价值标准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价值标准在各民族的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八,拉兹洛明确提出人道主义的目标,这就是在一个由高度分化的个人组成的决定性日益增强的多层次社会中,提高个人实现的程度。这一目标,抽象地讲是合理的,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放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不少矛盾,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1)在价级社会中,整个被压迫阶级是谈不上什么个人实现的。因为他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需要更得不到满足。处在这样的社会中,首要的任务不是谈论什么个人的实现,而是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2)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个人不可能游离于这些团体之外,个人的实现在某种情况下会损害团体的利益,即损害团体的实现。当这种予盾产生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个人的实现让位于团体的实现;另一种是团体的实现让位于个人的实现。但一般地说,是进行第一种选择,即个人的实现让位于团体的实现但这种选择无疑牺牲了个人的实现。(3)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数目不等的个人。这些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不断地实现着自己。但在实现的过程中,有时会损害别人的实现。这就产生了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矛盾的双方互相让步;二是牺牲矛盾的一方而满足矛盾的另一方。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会使社会的某些人不能实现自己的要求,或者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上面这些矛盾表明,拉兹洛的人道主义目标是不完善的,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
综上所述,拉兹洛的观点,有许多新颖、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②《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拉兹洛著,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