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马拉松”利弊及其调适
庹继光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 当下国人热衷于马拉松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促成了“传播的马拉松”现象。本文分别论述了“传播的马拉松”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了对策,即遵循、尊重马拉松运动和赛事的传播规律,真正实现“马拉松的传播”。
关键词: 马拉松;传播;新媒体;健康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内地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赛事1 102场,参赛人次接近500万,其中全程马拉松参赛突破235万人次,半程马拉松参赛人次也超过了134万。该数据与2016年的328场赛事相比明显属于“跳跃式发展”,固然与主管部门取消了马拉松赛事审批有密切关系,但仍显示出国人参加马拉松的热情持续高涨。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单孔组肺不张1例,慢性疼痛1例;三孔组肺不张3例,切口感染4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皮下气肿2例,慢性疼痛2例。单孔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2/38)显著低于三孔组的28.6%(12/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国人热衷于参加马拉松赛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类传播媒介对马拉松的密集、海量传播紧密相关,堪称一种“传播的马拉松”现象,而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传播的马拉松”现象形成的最主要推手。本文分析了“传播的马拉松”现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努力缓解、避免其消极影响,促使“马拉松的传播”回归正常秩序。
1 新媒体与“传播的马拉松”的形成
“传播的马拉松”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大众、公众传播媒介和平台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规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传播成就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空前繁荣,而新媒体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传播的马拉松”具有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首先契合了体育运动、体育赛事主动拥抱大众传媒的自觉。从平面媒体开始,大众传媒便是体育扩大辐射面和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要素,现场观看体育竞赛的充其量不过几万人、十几万人,而经由报刊等报道和传播,其读者可以轻松达到百万量级;而电视善于表达“在场的真”的特色,更为其在体育传播中发挥正面影响奠定了物理基础:面对电视屏幕,人们完全有理由把自己当成情景中的一个角色。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对体育的热情是被电视及有线电视刺激起来以后,才变得空前热烈,正如杰克·海敦所说:“它(电视直播)非常及时。通过它,你可以耳闻目睹。电视观众实际上成了赛事的参与者。”[1]电视缩短了体育活动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也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的发展壮大,已故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曾如此说道:“如果没有广告和电视,职业足球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而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更将电视对体育的作用赞誉到了极致的地步:将来体育运动必然会分化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口味的体育运动,另一类是不适合电视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
在传统经验中,传播与体育的结合应是一种双赢模式,而在双方的合作中,体育一方甚至居于主导地位——不是体育赛事恳求传媒进行报道,而是传媒主动付费购买某些重大赛事的转播权,最典型的活动有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比赛、美国橄榄球超级碗决赛等转播权历来都是各大传媒机构争相出高价追逐的对象。但是,在许多马拉松赛事中,这种平衡关系完全被打破,寻求报道和传播成为赛事组织者的首要目标——各地在马拉松赛事筹备之初,组委会都会想到进行电视直播、特别是邀请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的想法,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开办前便通过多种渠道与央视体育频道沟通、磋商,最终签署了直播协议,当地对此非常满意:能对马拉松赛进行现场直播,是一个城市发展很重要的标志。不过,央视的马拉松直播每年只有20场左右,绝大部分赛事只能借助网络直播,在2017年纳入统计的国内知名度较高的100场马拉松赛事中,有50场赛事进行了网络直播,且多为赛事组委会通过正规网站进行大型直播,这种模式显然也是赛会组织者向媒体提供资金等,请求他们直播此项赛事。
舆论似乎也在鼓吹这种“为晒照而跑马”的论调,在2016年一句“还有6公里就可以发朋友圈了”荣获年度最佳标语,而在2017年深圳马拉松跑道边也有如此标语:“跑完鹏马,你就是2017年最早发朋友圈得瑟的了!”都将发朋友圈作为“跑马”的主要动力来源。
江苏省近年秸秆年产量基本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其中稻壳约1630万吨,麦秸约1380万吨,玉米秸秆约265万吨,作物资源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四[13]。
其二,对于许多跑者而言,传播、晒图等行为成为自己参与马拉松的全部意义,跑马拉松成为他们在朋友圈炫耀的符号。
马拉松运动大众化本意是促进民众参加运动、锻炼身体,但在发朋友圈的刺激下,一些吸引眼球的玩儿票者却成为主角,因此低完赛率也成为必然,2017年国内全程马拉松项目完赛26.89万人次,只占参赛人次的一成多——很多人走上跑道的主要动力是“秀”而非“跑”,既然已经在朋友圈晒照“秀”过了,他们还会辛辛苦苦去跑完全程吗?
“传播的马拉松”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正面价值颇为突出,越来越多崇尚健康的人将跑步作为运动首选,马拉松成为年轻和时尚的代名词:“当长跑风潮兴起,这种貌似孤独的跑步,便利用新媒体和中产阶级的影响力,大大增进社交,产生一种基于新的身体政治的人群……长跑也演变成为身体政治的集体行动,挑战并且改变陈旧腐朽的城市景观,然后,无数个人层级的解放终将汇聚而成社会的转型。”[3]更有人戏称马拉松是“中产阶级的广场舞”,以此形容其覆盖面之宽广。
2 “传播的马拉松”现象的消极影响
数据证明,近年来新媒体已经在国内马拉松传播中占据了绝对主力地位,由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共同推出的《2016中国马拉松传播报告》提供的数据:当年有关马拉松的报道、贴文总量超过200万,其中网站新闻88万、微信文章50万、微博40万、客户端新闻3.6万,而报刊文章则仅仅4.5万,反差非常明显。2017年的同类统计显示出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短视频仍然是马拉松传播的“三剑客”,新媒体继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
但是,“传播的马拉松”也在多个层面不同程度表现出表演性、“空心化”等,即过度强调传播及其功能,在实际活动中却忽视创造出充足的实质信息内容与之匹配。
其一,赛事组织者过分注重新媒体传播的效益,往往以“赢得传播”为首要目标。
但是,具体到马拉松项目上,新媒体的传播功能较电视更加强大,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与国内“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的导向密切相关,该评选有六大指标:舆情热度(30%)、赛事级别(20%)、奖金设置(15%)、参与情况(15%)、赛事设置(10%)、专业性(10%),传播占有最大的权重,有人对比国内多项马拉松赛事后发现:在赛事级别、参与情况、奖金情况和专业性方面的数据相差无几,只因在舆情热度上的差距,致使赛事综合影响力迥异[4]。而该文的结论则是“应用互联网传播手段不够,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始终会受掣肘”,由此更引发赛事组织者极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播活动:2017年影响力排行榜前100位赛事中,仅有11场赛事未在腾讯视频中上传相关短视频。
其一,在赛事直播中,新媒体的介入使马拉松的业余跑者获得了大量的露脸机会,不再是马拉松赛场上的“背景板”或“隐形人”:全程40多千米的赛道上,成千上万的跑者、观众在自媒体平台上晒图片、谈感受,提供最新的比赛信息和资源,给看客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素材,这些自媒体不仅仅从媒体的视角,而且更大胆地直接从参赛运动员的视角、观众的视角来讲故事,参赛者是内容的创作者,具有一般新闻报道不能比拟的贴近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内容非常鲜活生动接地气[2]。此外,新兴的“马拉松真人秀”直播模式还延伸了媒体对跑者的追踪过程:赛前挖掘跑者故事、制作跑者故事纪录片等,起到预热、宣传等效果;赛中和赛后则通过抓取动感场面等方式记录下普通跑者的参与经历。不断问世的各种跑步社交应用APP也帮助普通跑者轻松展示自己,例如记录跑步路线、分享跑步数据和心得等,他们可以借助这些APP实时与网民分享,网友则通过图片、视频等在平台上观看跑者的真实状况,并可以与之留言互动。如此极大满足了众多业余跑者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欲望,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马拉松运动从专业化、小众化向平民化、大众化转型。
大学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实施的主要目标和对象,其工作和运行的中心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为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核心的工作理想,加强党建工作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使其能够上下一心,围绕共同的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基层党建部门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明确,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运行,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通过电视和网络的持续直播,马拉松运动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必要甚至是必需的消费符号,它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一场体育比赛,更像一个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参加马拉松赛成为一场热闹的“全民狂欢”。[5]在此背景下,“马拉松热”与微信朋友圈构成了奇特的伴生现象,一些人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运动、跑步而参与马拉松,仅仅是为了迎合潮流、便于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空间晒自己“跑马”的图片等而站到了马拉松的赛道上,如下图景成为人们见惯不怪的情形:在不少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位跑者,慢悠悠地行进着,耳朵里塞着耳机,或者把自己装扮成独特造型,而手里定会拿着各种拍照工具自拍,几分钟之后,社交主页就更新了自己跑步的照片……一些人说得直白:“不发朋友圈我跑马干嘛,能发朋友圈也是我跑完全程的动力之一。”对于这些人而言,“跑马”的目标就是晒照、“求关注”,以赛道当舞台、他人为背景,完成一次彻头彻尾的“个人秀”。
各县市区每年按当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由财政部门奖励、村集体补助、流入主体提取一定标准,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每年每公顷提取8~10元),当流入主体因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死亡、破产等原因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时,风险保障金用于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化解了土地流转风险。
如果记一个二元函数π(x,y)满足当x和y都是数值时,π(x,y)=x+y,当x是数值,而y=(y1,y2)T时,π(x1,(y1,y2)T)=x+min(y1,y2)。
其二,对于赛事组织者而言,各种新媒体平台对于马拉松的传播在时间上不断延长,在信息内容上也愈加丰富,例如穿插各种宣传当地经济、社会、旅游等信息的文字、图片或短视频等,可以有效促进赛事的传播力度,提升赛事影响力、扩大赛事知名度。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互动性也有助于马拉松赛事组织者在赛前进行宣传推广、招商营销、跑者报名及比赛信息通知等活动,新媒体不仅可以充当赛事的传播媒介,更可以承担许多赛事组织的职能,例如2017年在纳入统计的263场马拉松赛事中,有143个赛事设立了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占比超过一半。
3 “马拉松的传播”正常规律的复归
就开展马拉松运动和赛事而言,有效的传播和推广宣传始终是不可或缺的,2018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委印发《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挖掘和发展马拉松赛事新看点、传播新途径。实现转播与内容制作的升级、全方位赛事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媒体到直播互动平台、网络直播、语音平台和其他个人社交自媒体平台形式,将马拉松赛事信息传导到不同圈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不过,传播终究不能“鸠占鹊巢”,取代运动和赛事本身而成为绝对的主角,遵循传播规律,从马拉松运动和赛事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价值出发,合理实施“马拉松的传播”才是正常状态。
要实现“马拉松的传播”,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者和参与者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其核心主旨便是诠释马拉松的精神内涵,即挑战极限的勇气、超越自我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意志、永不放弃的信念等,并在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传播活动中突出这一主题。
就赛事举办者而言,安排好马拉松比赛的网络直播等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工作是将线下的组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例如设计最佳的赛道,一方面展示当地的风貌,另一方面也为跑者创造良好的跑步感觉和超越自我的氛围;邀请高水平的专业选手及不同层次的“兔子”,确保赛事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准;部署好比赛现场秩序的维持预案等,使众多跑者有序参加……赛前的信息传播则是对这些活动的如实反映,是立足于实际工作的,新媒体平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赛事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为参赛者报名、资格及成绩确认等提供便捷通道。最忌讳的是赛事组织者刻意邀请一些基本不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名流、文体明星等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秀”跑步,以期形成“名人效应”,刺激那些素来远离跑步者的跑马冲动,着力营造出公众“一窝蜂”跑马拉松的虚假繁荣。
对于众多跑者而言,也有必要回归跑马的真正意义。“跑出健康好身材”是锻炼的终极目标,也是人们参与马拉松运动的首要考量,在此基础上,为“跑出高逼格”而进行晒照、晒成绩、晒证书等传播活动,作为跑马的附随目标、满足跑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无可厚非,但参加马拉松不能完全跑偏到“跑出高逼格”这一目标上,一些人站上跑道、晒照就离开,少数人甚至在比赛中蹭号、“套号”去拍照发朋友圈,其实都是为满足自身虚荣心而进行的虚假传播活动,也会误导其他民众,引起他们的追捧效应。
马拉松作为长距离的跑步运动,对于参加者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注定了普及马拉松不能无限制,而在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的框架下,告诫部分人谨慎参与“跑马”,向参加者介绍科学的锻炼、恢复、参赛、急救知识等,也是“马拉松的传播”系统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拉松运动的倡导者、赛事的组织者理应在马拉松产业培育过程中持续开展这方面的传播活动,尤其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公众进行传播,确保马拉松运动和比赛在安全、科学、健康的范畴内进行,切实起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效果,而非因为超越身体能力、过度锻炼、急救知识缺失等造成诸多不应有的悲剧。
传统能源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当前建筑业在清洁能源利用上不断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清洁能源又可以称之为可再生资源,常见的清洁能源有风能、太阳能等,风能与太阳能也是我国建筑业能源应用中最多的两方面,其具有可再生、能量大等优势,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就可以长时间将其应用于工业建筑中,从而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在具体设计中风能与太阳能可以用于发电、制热等方面,同时自然风与太阳光还能够调节屋内的空气质量,调节建筑表面温度,充分重视现代化清洁能源的应用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伍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69.
[2]吴方敏.2016武汉马拉松全媒体报道观察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5):36-37.
[3]吴强.长跑是中产阶级的新宗教[EB/OL].(2016-06-21)[2019-09-21].http://opinion.hexun.com/2016-06-21/184503110.html.
[4]王超,张帆.“杨凌马”如何能跑赢“汉马”?[EB/OL](2018-04-26)[2019-09-21].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0426/c418568-29952649.html.
[5]王红.对马拉松运动“媒体奇观”现象的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7(8):83-86.
作者简介: 庹继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